何其仙
(何其仙紫砂工作室 江蘇 宜興 214221)
1976年在宜興丁蜀鎮的羊角山出土了早期的紫砂茶具殘片,根據歷史考證,紫砂壺誕生于北宋中期,可見紫砂壺身上所具有的文化氣息是與生俱來的,承載著我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紫砂壺為茶而生,茶文化的歷史更是源遠流長,自古以來,人們便有喝茶品茗的習慣,因而紫砂壺的誕生可以說是歷史推動,是時代發展之下的必然,是順應時勢而生的,并不是偶然的,所以在紫砂壺誕生之前便已有了較為深厚的文化基礎,而后經過人類的聰明才智以及巧奪天工的技術手藝,才促就了紫砂壺現如今在傳統文化之中獨樹一幟的地位與影響,其中藝人的匠心是無法衡量的,筆者以紫砂“橢圓菱花如意壺”為例,去了解紫砂(見圖1)。

圖1 紫砂“橢圓菱花如意壺”
在煙波浩渺的太湖西岸坐落著一片小村莊,這里風景秀麗、人杰地靈,曾吸引著無數路過此處的游人前往駐足、一探究竟,這便是宜興丁蜀鎮,在這里出產著一種舉世聞名的藝術品,即紫砂壺,因身處于這一天然靈秀、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的長期滋養之下,使得紫砂壺在一誕生的時候便透露著一股質樸無華、清新自然的氣息,受到了當時世人們的一致喜愛與好評,也由此吸引了文人雅士們的關注,不少文人雅士甚至參與到了紫砂壺的創造與制作之中,也正是因為有了他們的加入,讓紫砂壺逐漸擺脫了原本粗陶器具的本質,賦予了其豐富且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思想情感,使得紫砂壺升華成為了一件有品味、有情懷、有文化的藝術品,讓一把小小的紫砂壺不再那么簡單,走過了數百年的歷史歲月,經歷了時間的沖洗與沉淀,紫砂壺也始終都保持著它的本心,那一種清新雅致、超凡脫俗的氣質在光陰的磨損之下仍舊保留了下來,跟隨著一代又一代的紫砂藝人,附著在一把又一把的紫砂壺之上,成就一個又一個美麗而又傳奇的故事,不由地讓人心生向往,這也是紫砂壺得以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主要原因。
紫砂壺在數百年的發展之下,已經形成了較為完善的造型藝術體系,可謂是造型藝術的寶庫,千變萬化、精彩紛呈,有著許多不同種類的造型特征,其中,紫砂筋紋器便是一重要類別,憑借其自身別具特色的形式特征,而得以綻放光彩、獨樹一幟。紫砂筋紋器整體的造型結構是在幾何壺形的基礎之上,在其表面以線條的形式將其按照比例分成若干個均勻等分,這些曲線從壺身底部一直貫穿壺身直至壺鈕的頂端,上下相互映襯,比例協調而又統一,最終所形成的這些紋理人們稱其為筋紋,對此,要求紋理清晰分明、均勻飽滿。紫砂筋紋器的靈感來源主要是大自然當中的一些花果蔬菜,以突顯上面的紋理,呈現出整個物象的特征,非常別致獨特。在紫砂筋紋器之中最常見的物象有菱花、菊花、水仙、瓜果等,自從明代制壺名匠董翰打造了第一把紫砂筋紋器,此后歷代紫砂藝人便以此為基礎進行不斷地創新與發展,促使紫砂筋紋器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精致,最終成為了紫砂壺造型特征中的一大派系,深受愛壺人士的喜愛與追捧。
造型特征對于紫砂壺來說是十分重要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因為人們的第一眼印象,更是因為外觀造型特征既表達了主題內涵,又傳達了思想意境,紫砂藝人根據自己的主題內涵來選擇相應的紫砂器型,從而使得兩者能夠得到一個更好的融合,追求形神俱佳是一把優秀的紫砂壺所必備的,這樣不僅主題內涵得以更好地呈現,外觀造型特征也能夠更加完美,進而激發出紫砂壺的內在氣質神韻,讓人們的目光不再停留于外表造型特征之上,而是深入其中感受文化精髓與思想情感,實現人與壺的交流與共鳴。這款紫砂壺“橢圓菱花如意”便是典型的紫砂筋紋器型,以菱花花式為主要的造型特征,在傳統器型的基礎之上融入了紫砂藝人自身的想法與創意后進行了整體的設計與制作,從而呈現出這一別具特色的造型特征,有著十分鮮明的個性特征,令人賞心悅目。整體壺身呈橢圓形,以菱花花瓣的形態將其分成若干個均等的部分,以壺身中部為分界線,包裹住了壺身的上半部分,下半部分則隨著花瓣中間的線條一直延伸至壺底,筋紋線條清晰分明,并將其勾勒得十分飽滿圓潤,生動形象地彰顯出了菱花盛開時的狀態,靈動鮮活;壺底便直接化為了平整,邊緣仍有筋紋的線條立于平面之上,端莊而又穩重;壺蓋是壓蓋,要與壺口之間達成嚴絲合縫的形態,便需要與壺口處的筋紋線條緊密地契合在一起,否則便難以確保此壺的嚴密性,因而對于紫砂藝人而言有著較高的制壺要求。而從此壺中來看,紫砂藝人十分完美地做到了這一點,可見紫砂藝人制作手藝的嚴謹與細致。壺鈕為小圓球,上面飾有菱花的花瓣,整體的形態與壺身相互呼應,可以說是一脈相承,結構比例處理得也都十分協調、統一;三彎流的壺嘴與壺身之間自然地銜接在一起,在上面還飾以筋紋線條,使之就好似花梗一般挺拔而又優雅;而與之相對應的壺把則采用了提梁式,連接于壺肩兩端,立于壺身上方,形成一個方形提梁,而在兩個轉折處都有內向的柔和弧度,使之剛勁有力的同時也不失柔美之質,充滿了中國傳統的氣韻風度。提梁的設計不僅中和了壺身的敦厚,也為整個壺增添了一股氣勢,帶給人們一種唯美、靈動的感覺。
此壺筋紋線條貫穿通體,線條清晰分明、流暢順滑,將菱花的形態勾勒得十分到位,且有一定的層次感,充分彰顯了筋紋器的韻律感與節奏感。整體色澤看起來柔和淡雅、光潤幽靜,很好地彰顯出了菱花的清麗與雅致,奠定了整個作品的藝術風格,與整體的造型特征之間可謂是很好地達到了一個相輔相成的作用,完美地呈現出這一別致的造型特征,且不管是俯視還是正視,給人的感覺都好似是一朵盛開的菱花,充分地彰顯出了菱花的亭亭玉立之態,雅致脫俗,不僅實用性較強,觀賞性更是如此,無不令人為之心動。
在中國陶瓷藝術之中,紫砂壺可以說是其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因為它本身便包含了中華民族文化以及民族心理,我們能夠透過紫砂壺看到中華民族的文化觀念、民族心理以及文化現象,因而這便是紫砂壺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的融合,在紫砂壺之中,中國傳統文化不僅得到了很好地詮釋,更起到了傳承與發展的作用,可見紫砂壺所蘊含在內價值意義之高深,所以紫砂藝人在創作的過程之中也往往會選擇一些傳統文化的內容來與紫砂壺進行碰撞和融合,從而打造出一種全新的形式風格,也為賦予紫砂壺一層更加深厚的文化內涵,這同時也是作為一把優秀的紫砂壺所必須具備的。當評價一把紫砂壺的時候,主要會從4個方面入手,分別是良好的結構、優越的使用功能、獨特的藝術審美以及深刻的文化情感,每一點對于紫砂壺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而其中深刻的文化情感是紫砂壺得以傳承下去的重要因素,若是缺少了這一點,紫砂壺的價值可以說是一落千丈,很快便會在歲月的塵埃之中被人們所遺忘,紫砂壺之所以能夠做到在數百年之中始終都保持長盛不衰、歷久彌新的狀態,便是因為其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從而在傳統文化歷史之中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吉祥文化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它包含了人們的倫理情感、生命意識、審美情趣等等,凡是人們認為是好的東西,在吉祥文化之中都有所體現,從而促就了吉祥文化的美好寓意與內涵,因而,吉祥文化在人們心中是十分重要的存在。發展至今,吉祥文化的影響也沒有得到絲毫的減弱,人們仍舊通過各種形式來表達自我對于吉祥美好的向往與期盼,紫砂藝術便是其中的一種形式。紫砂藝人常常會通過各種有關于吉祥的物象來與紫砂壺進行融合,從而彰顯出其中吉祥文化的內涵,就比如菱花與如意這兩種題材,在紫砂壺之中的運用數不勝數,這款紫砂壺“橢圓菱花如意”便是如此。紫砂藝人將這菱花的形態巧妙地進行提取融合,以筋紋的形式呈現于一把紫砂壺之中,從而將抽象的吉祥文化完美地蘊含在其中,外觀造型特征也很好地體現出了其中濃厚的祥瑞氛圍,令人賞心悅目,透過外在的遐想感受內在的思想與情感。
菱花,在日常生活之中是一種十分常見的水生花卉,與荷花的外形特征較為相似,但是菱花相較于荷花花瓣要更纖細,層次感也更明顯,這一外形特點也決定其可以通過自身筋紋器來進行呈現,人們常常說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菱花又何嘗不是呢,同樣生活在水中,菱花也是克服了重重困難,從水中不斷地生長出來,綻放屬于自己的光彩與魅力,這便是菱花身上的精神內涵。
在我國古代的時候,女子常常以銅為鏡,映日則散發光影如菱花,因而稱其為“菱花鏡”,唐代駱賓王有詩云:“古鏡菱花暗,愁眉柳葉顰”,在此壺之中,紫砂藝人對菱花造型特征的刻畫,便與之有著異曲同工之效,妙趣自然;除此之外,在風水學之中,菱花又有著旺財、旺運的美好寓意,可見菱花所蘊含文化內涵與寓意之豐富與深厚,紫砂藝人將菱花融于紫砂壺之中,提升了整個壺的藝術境界與文化內涵,也很好地做到了外在與內在的相互統一,使得人們在欣賞品味這把紫砂壺的時候得以身臨其境,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紫砂藝人所要傳達出來的思想與情感。
紫砂壺兼具了實用價值以及觀賞價值,又有著十分豐富且深厚的文化內涵以及人文情懷,對于人們來說,紫砂壺不僅是一件喝茶品茗的實用器具,更可以起到陶冶情操的功能。紫砂藝人在設計與創作的時候,往往通過顏色、造型、壺茗等多方面的有機結合,來帶給人們美的感受。同時,紫砂藝人也會將自我的主觀思想與情感賦予其上,使之具有一層人文情懷,這樣當人們在欣賞把玩紫砂壺的時候,便能夠與紫砂藝人形成一場隔空之間的交流與共鳴,從而有一個更加深刻的感悟和體會。俗話說,讀壺就好比是讀人,通過紫砂壺的造型特征、設計做工以及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便能夠了解背后紫砂藝人的思想境界以及審美觀念,因而,制作一把紫砂壺就好比是塑造一個人,唯有真情實意方能相互成就。
就像這款紫砂壺“橢圓菱花如意”,雖是傳統的器型與題材,卻并不乏新穎的創意與想法、精美絕倫的造型特征、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外在與內在的相互統一,無論是立意還是意境氛圍,都充分營造出了一種美好的心意以及審美情趣,通過菱花的造型設計來詮釋其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思想情感,傳達出其中祥瑞、吉祥的寓意象征,使人們在內心之中產生一股強烈的共鳴。后世的紫砂藝人在創作的時候要以傳承紫砂藝術為己任,要銘記經典,學習中國傳統文化,提升自我的技藝水平以及文化修養與內涵,不斷傳承發展、開拓創新,打造專屬于自己的藝術風格特色,同時也為紫砂藝術賦予更多、更鮮活的生命力,從而促使紫砂藝術得以永久地流傳下去,讓更多世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