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行艷 劉曉輝
盲(Blindness)及低視力(Low Vision)患病率近年來逐年增長,世界衛生組織(WHO)預估到2020 年止,全球約有4億人受該病的困擾[1]。目前尚無廣西桂北地區50 歲及以上人群盲和低視力患病率的調查數據。因此,本研究通過調查該類人群的患病率及分析其發病原因,為該區域內眼病防治工作提供流行病學基礎數據及科學依據。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0 年7 月1 日~2021 年12 月31 日廣西桂北地區11025 例50 歲及以上的戶籍常駐人群為調查對象,本次調查地點包括廣西桂北地區所轄6 個區,1 個縣級市,8 個縣,2 個自治縣,采取分層隨機抽樣的調查方法,從每個街道辦或鄉鎮抽取6 個居委會或村,所有調查對象均知曉并自愿參與本次研究,且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方法
1.2.1 篩查團隊的建立及組織實施 目標人群確立后,排出調查時間表,通過與各街道或居委會取得聯系,地點設在居委會、村委會或其他合適的區域,調查前以村衛生室、短信、每戶發放宣傳單、張貼海報等多種方式擴大宣傳,調查對象憑有效身份證件到確立的地點進行免費篩查。由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眼科醫生、經過培訓的視光部醫生、社區醫生共同組成普查小組,提前制定現場工作手冊,確立診斷標準,按計劃開展調查。所有醫護人員在正式開始前均進行規范化培訓,并進行預試驗。預試驗不納入本次數據統計。
1.2.2 問卷調查 設計統一的調查問卷,采用提前制作的自制問卷,內容包括個人基本情況、性別、年齡、地區、文化、職業、生活飲食習慣、膳食情況,既往史和盲及低視力家族史等情況。由經過培訓的專業人員負責問卷調查,填寫問卷等。
1.2.3 質量控制 整個調查的質量由1 名副主任醫師專職負責。在正式調查前根據預調查結果修正問卷及流程。所有參與者進行調查前培訓,每天調查完成后需要對表格進行完整性和邏輯性進行檢查,必要時復核。表格統一采用FroPro 軟件建立數據庫,數據均進行2 次復核并進行數據錄入準確性檢查。對調查人員進行統一標準,并進行一致性檢驗,確定K 值,達到預期后開始現場工作。
1.2.4 眼科檢查 裸眼視力、日常生活視力檢查采用E 型國際視力表檢查視力;使用裂隙燈顯微鏡(日本拓普康裂隙燈顯微鏡)檢查受檢者的結膜、角膜、前房深度、虹膜、晶狀體渾濁度等;采用直接檢眼鏡檢查法研究對象的玻璃體、眼底,由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眼科專家進行讀片確立眼病診斷。
1.3 盲和低視力的判定標準 盲和低視力的判定標準根據WHO 診斷標準[2]:以視力較好的那只眼為準,矯正視力≥0.3 者為正常視力或接近正常視力;視力<0.05 者為盲;視力≥0.05 但<0.3 者為低視力;盲眼病診斷標準以《眼科學(第九版)》為依據[3]。
1.4 統計學方法 由桂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眼科指定的醫生負責調查表的收集、整理,并審核受檢者資料,對完整性和邏輯性進行檢查。全部資料導入電腦后采用SPSS22.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盲與低視力的眼科檢查結果 本研究選取調查對象11025 例,實際參與調查10560 例,受檢率95.78%;其中男4730 例,平均年齡(70.4±9.8)歲;女5830 例,平均年齡(71.5±10.2)歲;單眼低視力543 例(5.14%),雙眼低視力472 例(4.47%);單眼盲515 例(4.88%),雙眼盲285 例(2.70%)。
2.2 盲和低視力患病人群特征分布 單眼低視力、雙眼低視力、單眼盲、雙眼盲患者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年收入、親屬中有無盲及低視力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廣西桂北地區50 歲及以上盲和低視力患病人群特征分布[n(%)]
2.3 盲和低視力人群患病原因分析 白內障是致盲及低視力的主要病因,其次為屈光不正、青光眼。見表2。

表2 廣西桂北地區50 歲及以上盲和低視力人群患病原因分析[n(%)]
國內多次流行病學調查提示50 歲及以上人群發生視力下降是視力下降的主要人群[4]。本調查主要了解本區域內盲和低視力損害的發病情況,探索區域內盲和低視力的防治和基線數據。盲及低視力會影響日常生活和社會參與。廣西桂北地區主要為山區,區域內有多個少數民族聚居,在國內屬于經濟欠發達的西部地區,有很多深度貧困縣,都是近年剛脫貧摘帽,區域內老年人群健康意識薄弱,通過此次較大規模的調查,已對區域內的發病情況有所了解,盲和低視力的發病率較國內其他地方略高[5]。
本調查結果提示年齡與盲和低視力有密切關聯;是主要的危險因素。性別差異、家庭經濟狀況、學歷等也對盲和低視力有影響,這與我國一學者的研究相符[6]。年齡增長,患病率增加可能與年齡增長后眼球自然衰老、功能減低有關,相應免疫力減弱后眼部相關疾病患病率逐漸升高有關。年長女性較男性患病率稍高,可能與女性壽命稍長、生育、雌性激素分泌等醫學性別差異有關。盲和低視力患病率與不同收入情況、城市農村生活情況差異也相關。本調查顯示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盲和低視力略高,這可能與受教育程度低的老人經濟條件差、日常勞動強度大、醫學知識教育少、對疾病認識不足也有關。今后,在防盲工作中還要加強疾病防護知識的宣教,還要統籌各種資源降低相關治療費用。
本研究認為白內障是致盲和低視力的首要病因,這與之前國內學者[7]的調查結果相似,雖然可以用白內障發病率來初步預估白內障發生的預后情況,但不是所有白內障初期對視力都會造成嚴重影響。與年齡有關的白內障常常病情發展緩慢,需要發展多年后才會嚴重損害視力。因此不能單純的依靠白內障發病率來判斷白內障對致盲的影響程度。在調查中發現廣西桂北地區白內障發病率相對較高,這也與區域內人民生活水平相對落后、醫療資源不足、人群受教育程度低有關聯。另外,當地大多為喀斯特地貌,人群居住于山區,常需野外外出務農,長時間受紫外線直接照射,也是白內障高發病率的因素。本調查結果還提示青光眼也是致盲的另一原因,并且是不可逆轉的。本研究認為,糖尿病導致的視網膜病變、黃斑病變也占有較大比例,而且與年齡關聯性密切,眼底病也會成為致盲眼病的重要病因[8],應做好社區黃斑病變篩查工作,通過篩查做到病變早發現、疾病早治療,減少致殘、致盲的發生。
本調查發現,屈光不正是致盲和低視力的另外一個重要的病因,還有就是較高度數的近視眼導致的視網膜病變。大部分受調查人群認為配佩戴眼鏡多此一舉,擔心佩戴后會產生依賴性,干農活及日常生活佩戴也不方便。還有部分人群受經濟條件的影響隨便購置一副廉價的眼鏡佩戴,未經正規驗光,佩戴后視力得不到恢復。導致區域內人群屈光不正多發的根源還是因為:受教育程度較低,缺少眼科專業的專科檢查。對自己的視力情況也不了解,缺少健康意識,認為配鏡沒有必要;因此,應該在人群中加強眼保健意識知識宣講,同時提供物美價廉的正規合格的眼鏡及采取便民措施,使更多需要佩戴眼鏡的人群能夠配上好眼鏡,最大限度的保護視力提高生活品質。許多老年人缺乏早期眼部疾病的預防,甚至只有等到看不見或出現嚴重眼病等癥狀時才會到醫院就診。為此,我們需加強對屈光不正患者進行早期矯正,盡量減少對視力的進一步危害[9]。建議在社區及村加強白內障、青光眼的衛生宣教,使患者在早期就能得到治療,降低視力殘疾,適量增加維生素及微量元素的攝入,避免眼的強光刺激,加強身體體質鍛煉等措施。使用助視器來幫助盲和低視力患者保護視力并提高生活質量,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可加強這方面的深入研究及推廣、宣傳[10]。白內障的手術治療是最經濟有效的干預措施,目前廣泛開展的超聲乳化聯合人工晶體植入術被認為對視力的恢復具有良好的效果[11]。隨著年齡增長,眼底病所引起的視力損害較大且大多數是不能被逆轉的。目前我國人口逐漸進入老齡化社會,應統籌各種社會資源及復明工程,加強此類人群眼部體檢及普查,減少致盲致殘。另外眼球外傷導致的角膜病、外傷摘除眼球以及其他眼球損傷等也是導致該區域內盲和低視力的原因,也應引起重視。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醫療衛生條件的不斷改善,全民醫保的普及,人口老年化加劇及健康意識的加強,其致盲疾病譜也發生了一些變化。我們在防盲治盲的道路還任重道遠,還有很多工作需要社會各方面的協作及相關配套政策的支持,盲和低視力仍是值得關注的醫學研究和重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