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思源 唐雨函 周 媛 李子健 吳雪飛
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 武漢 450070
2005年,“千年生態系統評估(The 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MEA)”報告中,將生態系統文化服務(Cultural Ecosystem Services,CES)定義為:“人們通過精神滿足、認知發展、思考、消遣和美學體驗而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的非物質收益”[1]。相對于傳統對生態系統“硬”價值的認識,CES是一種“軟”價值[2],由于其具有區別于其他類型生態系統服務的非物質性特征[3],在過去的實證研究中往往被回避和忽略[4]。但是,研究CES能使人們更加全面系統地認識生態系統,更能挖掘其潛在的社會文化附加值[5]。
近年來,國外開始深入系統研究CES。例如,Angarita[6]通過半結構化訪談對亞馬遜河11個傳統社區進行CES感知評估;Pasture[7]通過網絡平臺獲取帶有地理坐標的圖片,得到當地CES的熱點分布圖。而國內關于CES的研究已從最初局限的貨幣化核算[8-9]發展到涉及非經濟協商技術的應用[10-11]。總體上,國內關于CES供需評價的研究尚處起步階段,不同類別的CES評價方法有待發展[12]。
為探索CES供需評價整體測度新途徑,本文嘗試引用重要性—績效分析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IPA)方法,對武漢市東湖綠道進行CES評價,旨在從使用者視角為綠道的管理與發展提供可落地的決策依據。
東湖綠道位于武漢市東湖風景區,總長101.98 km,寬6 m,是中國首條城區內5A級景區綠道[13],其自然人文資源豐富,CES功能突出,作為研究對象具有典型性與代表性。本文按照資源與環境特色,將東湖綠道劃分為湖濱道、湖中道、山林道3大類型。
重要性—績效分析法常用于旅游服務[14]、資源評估[15]領域。近年來,IPA在指導城市綠色空間CES提升上亦有具體應用[16]。IPA能夠從重要性和績效兩方面對指定對象進行不同指標的衡量,相比傳統問卷,更能直觀反映評價對象之間的優劣勢。IPA會產生2種評價結果:一是游客內心每種因子重要性與實際感受的差異。二是通過四象限中坐標點的分布展示評價結果,其中,第Ⅰ象限為重要性高—績效高,代表這項服務可繼續保持;第Ⅱ象限為重要性低—績效高,代表調查者不重視此類服務;第Ⅲ象限為重要性低—績效低,代表今后發展中無需優先考慮;第Ⅳ象限為重要性高—績效低,代表此項服務將是今后關注的重點。
由于文化服務的復雜性,涉及多學科參與,導致CES評價缺乏統一標準[17-20]。評價因子的選擇,首先參考較為權威的MEA,再結合東湖綠道自身特點,對MEA提出的10個因子進行篩選。這10個因子為文化多樣性、精神與宗教、知識體系、教育、靈感、美學、社會關系、地方感、文化遺產、娛樂與旅游[1]。
東湖綠道依托東湖風景區,山水秀麗,歷史底蘊豐厚,其文化遺產價值、美學效益卓越,而美學往往能激發“靈感”創作。東湖綠道自建成起,便舉辦了各類型活動,成為人們社交互動、體驗不同文化及收獲教育的場所。歷史上的東湖也曾寶塔駢羅,但今天的東湖風景區遠小于古之東湖,一些古剎名寺均不在研究范圍內。知識體系服務涉及傳統知識與現代科學的融會貫通,但是東湖綠道的使用時間尚短,并不能很好地勝任該項服務。綜上所述,文章剔除精神與宗教、知識體系兩項關系不大的服務,最終選取MEA中CES剩余的8個評價因子。
研究數據通過實地發放、回收問卷獲取,本次研究共投放3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257份。問卷內容分成兩部分:一是游客基本信息調查,包括游玩頻率、同伴、信息渠道、交通方式;二是CES重要性量表,指采用李克特(LIKERT)5級量表對CES的8個子選項進行重要性和績效評分。評分標準:1=非常不重要/非常不滿意,2=較不重要/較不滿意,3=一般/一般,4=較重要/較滿意,5=非常重要/非常滿意。最后,對游客各項指標進行核算。
信度檢驗,是指在實證調查中使用相同工具對同一主題進行重復測量時測量結果的一致性程度[21-22]。為確保調研結果可靠性,本文采取Cronbach'sα系數對問卷結果進行信度判斷(表1),當Cronbach'sα系數>0.7時,其結果有較高的可信度。

表1 問卷重要性—績效信度檢驗結果
由圖1可知,本地游客視角下,娛樂與旅游、美學、地方感、文化多樣性4項服務重要性與績效均高于平均值,位于第Ⅰ象限,表明本地游客非常重視這些服務且服務質量滿足了他們的訴求;靈感服務位于第Ⅱ象限,表明其不受本地游客重視;社會關系服務位于第Ⅲ象限,今后發展中無需優先考慮;文化遺產、教育服務位于第Ⅳ象限,其重要性相對較高,但績效未滿足游客的期望,今后發展中應重點關注。由圖2可知,外地游客視角下,文化遺產服務位于第Ⅰ象限,教育、社會關系位于第Ⅱ象限,靈感服務位于第Ⅲ象限,表明外地游客普遍重視旅游與娛樂、美學、地方感、文化多樣性4項服務,但實際旅游中滿意度低于期望值。

圖1 湖濱道本地游客重要性—績效分析

圖2 湖濱道外地游客重要性—績效分析
由表2可知,湖濱道重要性—績效分析結果分為“重要性同—績效異”和“重要性異—績效異”兩類。

表2 湖濱道重要性—績效分析結果分布
1)“重要性同—績效異”包含娛樂與旅游、美學、地方感、文化遺產、文化多樣性、靈感、社會關系7項服務。湖濱道服務的本地游客多為周邊居民,他們能最大限度感知綠道的文化效益,同時他們熟悉本地歷史,能推薦具有代表性的景點,因此本地游客對娛樂與旅游、美學、地方感、文化多樣性4項服務滿意度高。相反,外地游客旅游目的性強,期望值高,缺乏對本地歷史的了解,且沿湖線路過長、景色單一,缺乏服務設施,造成外地游客負面情緒增加,出現普遍不滿意的反饋。文化遺產服務中,本地游客有保護意識,而外地游客則對這項服務缺乏敏感。
2)“重要性異—績效異”僅包含教育服務1項。這一差異緣于湖濱道現存以屈原為題材的景點群,本地游客希望以屈原為代表的愛國精神能得到廣泛傳頌,發揮其潛在教育資源。
本外兩地游客在湖中道CES重要性和績效分布上基本一致(圖3、圖4),其IPA分析結果分為“重要性同—績效同” “重要性同—績效異”兩類(表3)。

表3 湖中道重要性—績效分析結果分布

圖3 湖中道本地游客重要性—績效分析

圖4 湖中道外地游客重要性—績效分析
1)“重要性同—績效同”包含娛樂與旅游、美學、靈感、地方感、文化遺產、教育、文化多樣性7項服務。這說明兩地游客訴求基本一致。
2)“重要性同—績效異”包含社會關系服務1項。湖中道景色優美,兩地游客在美學、娛樂與旅游兩項服務中滿意度高,但由于湖中道線路相對較短,游玩方式多以騎行為主,短暫的游玩體驗很難讓游客產生過多的社會交集與感知到不同的文化服務類型。
由圖5、圖6、表4可知,山林道重要性—績效分析結果分為4類,即“重要性同—績效同、重要性同—績效異、重要性異—績效異、重要性異—績效同”。

表4 山林道重要性—績效分析結果分布

圖5 山林道本地游客重要性—績效分析

圖6 山林道外地游客重要性—績效分析
1)“重要性同—績效同”包含美學、靈感、地方感、娛樂與旅游4項服務。山林道匯集了東湖旅游的核心景區,湖山相映風景極佳,美學上得到了兩地游客的認可;靈感服務涉及藝術創作,不是出游的主要目的,兩地游客不重視該項服務;兩地游客普遍認為山林道應該加強對地方感的建設。外地游客出行成本較高,期望值大,旅游服務未能達到他們的訴求;而本地游客認為山林道旅游同質化嚴重,未來有待增加特色。
2)“重要性同—績效異”包括文化遺產1項服務。外地游客對文化遺產服務感到滿意,但由于本地游客見證了不合理的景區規劃與設計導致的文化遺產損耗與消亡,對此項服務較敏感。
3)“重要性異—績效異”包括文化多樣性1項服務。本地游客與外地游客在這項服務上表現截然相反的訴求。山林道聚集了眾多歷史景點,同時也是各類型活動的舉辦地,本地游客希望能更好地融合多種文化以提高綜合效益,外地游客則對此項服務感知不明顯。
4)“重要性異—績效同”包含了教育和社會關系這2項服務。本地游客多以家庭式出游為主,并且山林道也是武漢中小學春秋游的主要區域,綜合多方面原因,本地游客對這2項服務的訴求遠高于外地游客。
基于游客感知視角的CES重要性—績效評價能夠滿足CES區別于其他生態系統服務的主觀性特征。相較傳統貨幣化評估方法,IPA不涉及“非消耗性”,其利用李克特量表收集游客感知數據的過程能為文化服務提供量化思路,同時該方法具備方便操作的特性,能夠為CES評價測度推廣提供新途徑。但是,CES在向公眾推廣過程中也存在一定局限性:首先,各項服務概念界定模糊易造成游客混淆,如地方感與文化遺產兩項服務,部分游客將其概念等同,游客理解差異將直接影響評估結果;其次,CES各項服務需向游客科普與傳譯,如靈感服務很難用具體概念界定,這會導致IPA評估的順利展開需要特定環境支持。
IPA分析結果顯示不同游客群體對東湖綠道CES需求與感知存在差異,因此,在實際規劃過程中,既要滿足不同服務主體CES需求共識,也要區別服務群體開展針對性優化設計。基于此,提出3項提升東湖綠道生態系統文化服務策略:
1)結合本外兩地游客共性需求,重點發展娛樂與旅游、美學、地方感、文化多樣性、文化遺產5項文化服務。娛樂與旅游方面,對于湖濱道需改善景點與線路分布不均的現象;對于湖中道需重新規劃驛站布局;對于山林道需按文化主題對各類型景點進行整合。文化遺產方面,對于湖濱道需革新宣傳及景點游玩模式;對于湖中道應加強科普;對于山林道需加強解說與分類。美學、地方感、文化多樣性方面,對于湖濱道需修繕湖濱道沿湖破敗的游憩設施;對于湖中道建議增加人文雕塑、現代藝術景觀小品。
2)滿足不同游客主體需求,針對性調整教育和社會關系2項文化服務發展方向。對于湖濱道,在教育服務方面,由于外地游客不重視該項服務,因此優先考慮本地游客需求。參照一些成功經驗,發掘沿湖景點精神價值,開展不同教育游線,拓展教育游玩模式;對于湖中道,兩地游客對教育和社會關系額的訴求基本相同,不做另外提升策略。對于山林道,以本地游客需求為主,在教育服務方面應開發存量文化空間,加強解說系統與文化呈現形式;在社會關系服務方面應增進服務設施,優化游客交往空間。
3)補足文化服務短板,綜合提升東湖綠道文化服務能力。由于兩地游客均不重視靈感服務,當前,東湖綠道存在名與景脫離的現象,未來,應加強東湖綠道景點地與名之間的聯系,打造具有獨特地方韻味的景觀名片。
文章根據資源環境特征,將武漢東湖綠道劃分為湖濱道、湖中道、山林道3種類型,基于兩地游客視角、通過IPA構建CES評價模型對3種類型綠道進行評價。IPA評價結果表明,兩地游客群體對東湖綠道CES需求與感知存在差異:共性需求上,本外兩地游客均認為3條綠道的娛樂與旅游、美學、地方感、文化多樣性和文化遺產5項服務較為重要;個性需求上,本外兩地游客對湖濱道中教育服務、山林道中教育與社會關系服務存在訴求差異;8項服務中,兩地游客均不重視靈感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