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軍
2020 年4 月23 日至25 日,南京市第一次實施美術中考。此次考試引發了社會和家長的關注。作為全程經歷此次測評改革的教師,筆者在終結性測評實踐探索的過程中,形成了三方面思考,為美術中考終結性測評的命題工作提供參考。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的要求,為學校美育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習近平總書記對美育工作提出明確要求:“要堅持以德樹人,以美育人,扎根時代生活,遵循美育特點,弘揚中華美育精神,讓祖國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長。為建立健全學校藝術教育工作評價制度,改進美育教學,提高學生的審美和人文素養,促成學生全面健康成長。”[1]2016 年8 月,江蘇省政府與教育部簽署的《學校美育改革與發展備忘錄》中明確提出了“將學校美育納入省教育質量監測體系,將小學生藝術素養測評結果納入素質報告書,將初中畢業生藝術素質測評結果計入中考成績,將普通高中藝術課程納入學業水平測試并作為高校藝術專業錄取依據”[2]的目標任務。這是藝術學科實行美育評價改革的重要指導方向。
2017 年,南京市教育局公布了初中畢業生藝術素養測評試行方案。終結性評價依據國家課程標準,以機考的形式檢驗學生應知應會的學科知識與學科技能。滿分100分,其中音樂、美術各50分。美術中考的終結性評價占40%,結合過程性評價占60%,按照分數折算成A、B、C、D 四個等級。藝術素質測評成績與初中畢業生綜合素養評價六項指標中的“審美與表現”評價相掛鉤,藝術素質測評成績合格等同于“審美與表現”的B 級。藝術素質測評成績合格方可報考指標生志愿和一批次錄取學校。藝術素質測評成績B 等及以上的學生,方可報考普通高中和職業學校的藝術特長生。
2017級初中學生成為南京首屆美術中考測評考生。測評推動了美術基礎教學,打破了美術學科的傳統刻板印象,推動了美術教學的正?;踔兴囆g課程由基礎學科成為美育的重要學科。藝術素養測評也引發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對美術教師、學生以及家長帶來一定的影響,尤其觸發了家長對美育的關注。從總體來看,終結性評價的推動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要探索建立學校美育評價制度,各地要開展中小學生藝術測評?!盵2]中學長期突出中考主學科的重要性,美育學科被邊緣化。美術中考使美術課得以正常開展,初中每周一節美術課的課時得到保障,初三學生也能上美術課。主學科教師很難再占用美術課,一些美術教師也回歸到美術教學上,不再兼職學校其他事務性的工作。學校制定美育過程性評價制度,推動了初中美術教學工作的良性發展。
終結性評價的實施,觸發了美術教師教學方式的改變。美術學科長期缺乏終結性評價,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不按課程標準教學,教學缺乏目標,沒有重點、難點。教學內容的選擇比較隨意,教師對自身感興趣的課程擴展比較多,把美術課的普及教育變成了選修課的專業教育。有些教師片面理解終結性測評,把美術學科的學習也變成應試教育,讓學生背書、刷題,提高測評分數。這兩種方法都是不可取的。美術教學要扎實上好每一堂課,有效保證美術課程的四大領域板塊全部實施,真正做到“以美育人,潤物細無聲”。
美術課原先沒有詳盡的評價體系,學生對于美術的雙基內容常處于“一知半解”的狀態,美術的知識和技能無法轉化為學科的核心素養,學生的評價結果反饋缺失。美術終結性測評的實施,使學生的知識和能力得到提升,學習態度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測評的范圍從片面的技能考查逐漸向美術學科的全面考查邁進。改變學生“繪畫技能好,美術成績就是優秀”的現狀,讓學生更加注重美術學科素養的提升。
目前,很多家長自身沒有受到過良好的藝術教育,在具備一定的經濟基礎后,才發現藝術教育的重要性,意識到沒有藝術素養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但又不知道如何培養孩子的藝術素養。美術教師應盡力提升家長的藝術認知,普及美育,宣傳美育對學生成長和發展的益處,推動美育的健康發展。通過測評提升學生學習的主動性,使學生珍惜在美術課堂學習的機會,讓學生認識美術、熱愛美術、普及美術。美育是塑造完美人格的過程,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和文化修養。應激發家長和孩子走進博物館、音樂廳,讓更多家庭接觸藝術、感受藝術。藝術學科的多元評價對孩子發展有幫助,也為高中選拔高素質學生提供了重要依據。測評考查內容也是學生美術課應知應會的知識和技能,并不加重學業負擔和任務。
根據教育部《中小學生藝術素質測評方法》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要求,依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江蘇省教育部門編輯出版了《江蘇省初中學生藝術素養學業指標測評指導》用書。此書梳理出學生必須掌握的應知應會的知識與技能要點,以圖文并茂的方式呈現,凸顯美術學科的特征,讓學生更加形象直觀地掌握“雙基”,成為南京中考美術終結性測評組織命題、實施考核、綜合評價的重要依據。終結性測評試題的設置,依據《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依托初中美術教材,結合《江蘇省初中學生藝術素養學業指標測評指導》用書整理出的知識點,測評內容是學生必須掌握的應知應會的知識與技能要點。
考試題型主要包括選擇題、判斷題、連線題??荚嚥捎蒙蠙C操作的形式,充分展示了美術素質測評的視覺特征,發揮了現代教育技術資源優勢。試題按照測評角度可劃分為記憶取向90%、運用取向10%。測評的重點主要集中在記憶取向和運用取向,即美術學科的“雙基”部分。美術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別、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文化理解。測評試題主要集中在圖像識別、審美態度,也涉及文化理解領域,但是缺少美術表現和創新能力方面的測評。
以下為模擬試題分析:

《溪山行旅圖》

《容膝齋圖》

《萬山紅遍》

《江帆閣樓圖》
此題考查范圍:“欣賞·評述”:記憶取向;素養方向:圖像識別。學生答題時,如果對作品記憶印象深刻,容易得到正確答案。如果對相關作品不是太熟悉,可以通過賞析圖像,找出正確的答案。此試題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作品《萬山紅遍》,通過色彩分析,就可以得到答案。作品《溪山行旅圖》《江帆閣樓圖》,通過圖像中的小溪、江帆、樓閣,就可以得到答案。作品《容膝齋圖》,通過對作品的理解,或者運用排除法,就可以得到答案。此考題通過“看圖識畫”就能得到正確的答案,符合核心素養領域的圖像識別要求。
以下屬于17世紀畫家的自畫像。( )

此題主要考查圖像識別,試題設計的巧妙之處在于對兩個內容的考查:(1)團體肖像畫和自畫像的概念。學生通過圖像識別,首先排除D 選項團體肖像畫;(2)畫家和作品的時間維度。A 選項為公元1世紀古羅馬時期,至今保存較為完好的最早肖像壁畫;B 選項為20世紀意大利畫家莫迪里阿尼的《戴帽的芙勞》;故正確答案為C,達芬奇的自畫像。
有的學生答題時感覺有困難,分析其原因在于此題是對兩個內容的考核,包含6 個知識點。如果學生對知識點不熟悉,就會答錯。在一線教學過程中,美術教師往往忽視外國美術史的時間維度大體系的構建,學生只是記憶一些零碎的知識點。要通過測評的方式,把這些知識點串聯起來,幫助學生建立外國美術史時間順序和關聯性。所以,考題可以按照時間的順序進行排列,從而觸發教師對教學的思考,梳理畫家和作品的時間順序和邏輯順序。
1.人物畫面部比例一般可歸納為“三眼五庭”( )
此題的考查范圍為造型表現部分,主要考察三庭五眼的概念:自發際線至下頜底部分為三等份:第一等份自發際線至眉線;第二等份自眉線至鼻底線;第三等份自鼻底線至下頜底部。三部分的距離相等,稱為“三庭”。面部寬度相當于五個眼睛的長度,稱為“五眼”。故答案為錯誤。此判斷題的命題,采用將概念進行文字更換的形式,略顯單板。如果通過設立情境把判斷放到學生熟悉的生活情境當中去,引導學生關注、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可以增加試題趣味性和應用性。
例如:小明給爸爸畫了一幅肖像畫,他們對面部比例出現不同的意見,爸爸認為是“三眼五庭”,小明堅持認為“三庭五眼”。詢問你的意見,經過你的觀察,小明的觀點是( )。
2.幼兒的眼睛通常在頭部的二分之一以下位置( )
此題的考查范圍為造型表現,主要考查人物肖像畫技能,讓學生判斷眼睛的位置。成人的眼睛一般在二分之一的位置,而幼兒的眼睛通常在二分之一以下位置,因此答案是正確的。
但是,此題也可添加生活性情境,利用初中學生愛觀察、愛探索的特點,讓學生靈活運用觀察人物眼睛的位置,通過圖像識別,引導美術表現,改變學生死記硬背知識點的問題。
例如:小明有個四歲的妹妹,小明為妹妹畫一張肖像速寫,他按照眼睛在面部的二分之一處,確定眼睛位置,你認為小明的做法是( )

通過上述分析發現,終結性測評圍繞課程標準制定,考查范圍更多涉及記憶性的知識點。美術學科技能部分的考查偏重概念的認知和理解,沒有明顯的學科特點。創新領域涉及少,缺乏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試題,應當增加此類試題,凸顯美術測評的基礎性、審美性、趣味性和實踐性。
終結性測評體現了美術教育在全面推進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加強美術課程、推進美育的實施、緊扣學科核心素養,培育學生的審美情感和藝術素養。終結性的測評命題從“雙基”到“核心素養”的轉變,創新了測評模式,有序推進初中畢業生藝術素質測評成績計入中考的評價改革。終結性評價勢必影響教師的課堂教學。完善建構指向核心素養的測評,有利于推動教師改變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推動學生主動探究學習,幫助學生檢驗學習藝術的成果。測評不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可有效化解家長的焦慮,讓美育走上健康、自然、和諧之路。
目前來看,各地的美術測評還處于探索和試行階段。終結性測評的命題原則如果始終圍繞著記憶取向,勢必給一些年輕教師造成教學的錯位,不清楚測評初衷和意義,僅以考試為借口,課堂上把所有的知識點填鴨式地灌輸給學生,學生不可能在課堂全部掌握,也沒有進行主動的探究和學習。有些教師甚至給學生布置大量復習試卷,加重了學生的課業負擔。有的則壓縮技能表現環節的教學時間,學生動手實踐減少,將測評片面理解為背書。如此則將失去美術學科的學科特點,測評目標也就無法體現。
學以致用。“學科素養”是將知識以及三維目標轉化為學生的自身素質,把知識技能轉化為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教是為了不教。在深度學習的課堂里,教師不是知識的灌輸者,而是協助學生透過自己的獨特經驗建構意義的引領者。教師需要致力于創造一個有助于學生鏈接既有知識和經驗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盵3]161美術學科的五個核心素養包括:圖像識讀、美術表現、審美態度、創新能力、文化理解。終結性測評應當圍繞核心素養展開,命題要體現對深度學習的考查。許多地市中考測評加上繪畫考查,體現了美術表現環節,初衷是好的,但是也會帶來以下問題:(1)技能化教學;(2)試卷的評分標準如何把握;(3)加重家長和學生的負擔。所以,測評試題的考查要有所改變,應不限于對知識點的考核,而是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故提出以下三方面建議:
“審美情趣包括體驗審美活動的樂趣,學會欣賞并追求美的事物,建立深層次的人生審美意識。用審美的眼光欣賞自然美、美術作品美,建立科學的藝術審美意識和審美情感,可以為提高生活品質打下審美基礎。”[4]美術學科是視覺學科,是一門“觀察”的藝術。審美體驗分為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測評過程可以采取間接體驗,借用圖像、影像、文字、樂曲等,通過圖像識別,體現作品的情感性,從而培養學生敏銳的感官感覺。試題的設置可以和語文、音樂、歷史等學科融合,根據詩句或音樂想象圖像。審美體驗區別于其他學科多專注文字、數字和其他符號,學生通過體驗加強對作品形式的關注,以此作為審美教育的著力點。
例題1:作品《游魚》反映出畫家什么樣情感特征?( )

A.孤傲 B.溫和 C.陽光 D.樂觀
試題分析:本題正確答案為A。學生通過圖像識別,會發現圖中的魚與眾不同,最重要的特點是“白眼向人”,學生在觀察過程中就能體會魚的情感,表情奇特表現出畫家的憤世嫉俗。豐子愷先生說過,“美術是為眼睛的要求而產生的文化。”藝術測評要重點考查學生對作品的觀察力,從而觸發學生的情感,藝術素養的核心要體現學生對作品的敏感度。現在很多學生觀察不仔細,對圖像信息的捕捉較少,無法體會作者的情感和意圖。而提升敏感度,需要多看作品,多思考、多感悟,才能理解畫背后的文化。教師在教學中,也要放手讓學生分析作品信息,把教師的角色從“演員”變成“導演”,同時鼓勵學生課后主動去觀察更多的作品。
例題2:以下哪幅國畫作品反映出唐代詩人柳宗元《江雪》的意境?( )

試題分析:本題正確答案為C。學生要根據詩的意境去尋找答案,在讀詩的過程中,大腦形成畫面感。其實,此題更體現學科融合,高中階段的美術鑒賞,對學生的知識儲備和文化理解要求更高。所以,藝術表現需要深厚的文化修養,學科之間的交叉融合,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知識,讓學生在感悟中提升敏感度。
“學習往往是在具體的經脈中產生的?!@是學習科學圍繞人類終身持續的學習活動的本質,所取的第二個共識。亦即人類的學習與智慧的發揮強烈地依存于經脈與情境,就是所謂的情境學習?!盵3]16美術學科具有典型的動手實踐性的特點,測評要理論聯系實際,要讓學生學以致用,培養分析、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試題設定上可以圍繞學生在課堂上的問題,也可以擴展到社會上的問題。主要考查學生能否把知識以及技能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也是核心素養考查的本質要求。例如,風景畫中的成角透視和平行透視,可增加南京的建筑案例,引導學生對身邊建筑進行觀察,同時運用透視的方法,畫出家鄉的景物。而且考查要與知識點巧妙結合。
例題1:南京是具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以下的風景畫,構圖時,你會選擇什么樣的透視方法構圖( )

A.成角透視 B.平行透視
C.色彩透視 D.消逝透視
試題分析:此題的正確答案是D。試題結合本土建筑的風格,考查學生對身邊建筑的觀察,讓學生掌握知識點的同時,運用所學的知識點,在理解的基礎上,學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讓學生將美術知識和生活巧妙結合,避免死記硬背知識點,而不會實際運用。
創新思維是社會飛速發展的需求。藝術學科能夠激發學生們更具創造力。首先,要區分“大C”和“小c”的創造性?!按驝”的創造性是能夠徹底改變一個領域的創新,如畢加索和布拉克的立體畫風,這些創新永遠地顛覆了它們各自的領域?!靶”創造性是指那類發現如何自主解決問題(即使別人知道如何解決)或是用不同尋常的方法解決問題的活動。這需要人們用新的方式思考,但不一定會引起某個領域的重大改變?!盵5]初中的學生都不可能具有“大C”的創造性,命題的時候可以圍繞“小c”的創造性做文章。但作為考試命題的評價結果,恐怕命題教師有所顧慮。命題教師也可以用主觀能動性代替客觀原因,運用減法原則。例如創造性考題能不能不用繪畫表現出來?創造性考題用機考怎么考?選擇題、判斷題、連線題可以考查嗎?創造性考題可以有多項答案嗎?藝術測評的真正的核心目標是什么?每個困難因素被減去的時候,即是創新的過程,這也是解決問題的方法。創新的考查和標準化的考試其實往往是相互矛盾的。藝術測評的初衷,是讓更多的學生接觸藝術、欣賞藝術、熱愛藝術,激發學生的興趣性和創意性,引導學生運用圖像語言去表達和創造。為什么不可以給學生表達的機會?結合考評也可以活學活用,多些開放性的答案,多些發散性的構想,這對學生的藝術成長是有幫助的。
例如:以三角形原形進行想象的圖形作品。請參照圖例,創作二幅以“三角形”為主要元素的想象圖形。
1.保持“三角形”的形態特征。
2.“三角形”的形態自定,可以添加其它元素。
3.創意新穎,表現生動。

此題的測評點結合初中數學學科中的三角形,側重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考查。發散性思維的形象聯想是由一種物像的造型而引發的與之相似的形態物像的聯想,源于人們的感性認識。發散性思維是設計的基礎。沒有發散性思維,創意就沒有較好的出發點。發散性思維就像樹上的樹枝呈發散狀態向四周輻射,最終所發散出的樹枝還是長在主干上的。此題根據初中學生年齡的特點,讓學生以三角形為出發點,引發發散性思維的聯想,結合生活中的觀察,觸發學生的表達。
總之,美術是視覺的藝術。初中階段13-15 歲的學生,必須養成觀察的習慣,學會觀察的方法,即核心素養的圖像識讀。從內心驅使轉化為審美判斷,為高中在藝術創作中把內在的東西進行外化的表達做鋪墊,深化文化理解。“教育評價并非評價了兒童的知識、技能、表現與學習積極性之后即告終結,而是旨在從這種評價中求得教育實踐的不斷改進,基于此確認教育實踐的新的出發點?!盵3]149所以,應明確定位美術學業的考試是達標考試,非選拔評價,從命題的角度來劃分記憶取向占60%、運用取向占35%、創意取向占5%。因此,考測的內容有記憶取向的基礎,運用取向的能力,創意取向的擴展。從而使學生把知識和技能的理解,建立在對社會文化、社會生活的認知基礎上,這種感受與理解才會最終轉化為自我表達,才是真正的藝術創造。由此觸發評價學校美術教育的成果,促進美術教師觀念的轉化,消除學生家長的焦慮。將美育的著眼點放在實處,讓學生喜歡藝術,熱愛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