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劉通
特斯拉德國工廠的正式投產,即將改變的不只是德國汽車市場格局,它也在攪動全球車市一江春水,特別是歐洲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當地時間3月22日,特斯拉德國柏林工廠正式啟用。這是繼內華達州、紐約和上海之后,特斯拉在全球的第四家超級工廠。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在現場向30名用戶交付了首批ModelY車型。

馬斯克在現場表示:“對(特斯拉)工廠來說,這是偉大的一天,向著可持續發展的未來邁出新的一步。”特斯拉德國柏林工廠的正式啟用,標志著特斯拉首個歐洲制造中心正式投產運營,這也是近年來德國汽車業迎來的最大一筆投資。至此,特斯拉已深入大眾、奔馳、寶馬等老牌車企的腹地。
其實,特斯拉德國工廠最初計劃于2021年7月1日前投入運營。但由于當地環保人士的反對,以及疫情等因素的影響,直至本月初,該工廠才獲準生產。
據悉,特斯拉德國工廠投資約55億美元,規劃年產能約50萬輛,計劃招聘約12000名員工,目前已招聘約3500人。特斯拉表示,新工廠的產能爬坡時間將會超過2年,新訂單預計從今年4月份開始交付。摩根大通預計,柏林工廠在2022年的產能大約為5.4萬輛,2023年產能為28萬輛,到2025將達到50萬輛。
除了馬斯克,德國總理奧拉夫·肖爾茨也出席了新工廠的啟動儀式,并稱贊該工廠是汽車工業進步的標志,也是汽車業未來的標志。業內人士認為,特斯拉德國工廠的正式投產,即將改變的不只是德國汽車市場格局,它也在攪動全球車市一江春水,特別是歐洲與中國的新能源汽車市場。
一直以來,歐洲的關稅政策和補貼政策,使得日美韓汽車品牌難以立足;歐系車的歷史底蘊和消費者的本土情懷,也讓消費者更多的選擇歐洲品牌。大眾、雷諾、標致等歐洲本土品牌相較外來品牌更受消費者青睞。近些年來,特斯拉憑借其科技光環,在歐洲打下了一片江山,但受制于產能不足,其市場占有率一直沒有明顯提升。
數據顯示,雖然受疫情及芯片短缺影響,歐盟國家2021年新注冊量下滑2.4%至970萬輛,再創歷史新低,但其電動汽車滲透率一直保持較高的增長水平。2021年12月,歐洲多個國家的電動汽車銷量已占到新車銷量的20%以上,電動汽車市場前景廣闊。

另有數據顯示,2021年,特斯拉在歐洲銷量約為16.8萬輛,電動汽車市場份額約為13%,而其未來的主要競爭對手—大眾汽車的電動汽車銷量,在歐洲達到31萬輛,擁有電動汽車25%的市場份額。在歐洲投資建廠,一直是馬斯克的愿望。
特斯拉在2021年年報中明確表示,電動汽車的競爭力將取決于增加整個供應鏈產量的能力以及產能提升速度。2022年,特斯拉將致力于加快生產速度,其中就包括柏林新工廠的加快投產。
如今,馬斯克的夙愿成真。分析人士指出,隨著德國工廠的投產,特斯拉在歐洲市場的份額將得到快速提升,有望在兩到三年內趕上甚至超越大眾電動汽車。就如在2019年上海工廠建成前,特斯拉在中國的銷量大約是4萬輛,2021年已躍升至32萬輛。
這是因為首先本土化生產會在一定程度上讓特斯拉擁有更多價格優勢。目前,特斯拉Model3高性能版在德國售價為6.2萬歐元(約合44萬元人民幣),而該車型在中國的售價為36.79萬元人民幣。特斯拉在德國生產,雖然會增加人力成本,但同時會節省大量的物流成本;并且隨著產能擴大,規模化量產也會降低制造成本。
其次本土化量產會縮短特斯拉的交付周期,改善用戶購車體驗。在此之前,歐洲市場的特斯拉車輛主要來自特斯拉上海工廠。相關信息顯示,2021年即便是在滿負荷運行的狀況下,上海工廠的產能依然供不應求。目前,中國市場的車輛交付周期已在16周-20周,更何況依賴進口的歐洲市場。
即便特斯拉柏林工廠在2022年的產能只有5.4萬輛,這對2021年16萬輛的銷售數字而言,也是近3成的增長,將會大大緩解特斯拉的交付壓力,并持續擠壓歐洲本土品牌新能源汽車市場。
特斯拉已經成為以大眾為代表的德國汽車品牌甚至所有歐洲本土品牌的強有力競爭對手。面對特斯拉的到來,德國汽車工業協會主席Hildegard Müller表示:“德國汽車制造商應該接受特斯拉帶來的挑戰,讓德國汽車走上電動車時代。”
大眾汽車也表現出大廠的冷靜與坦然。早在2021年10月,大眾集團CEO赫伯特·迪斯便邀請馬斯克視頻參加了大眾汽車的管理層會議,并表示:盡管特斯拉已經成為大眾汽車最大的挑戰者,但是大眾仍然會與特斯拉保持溝通,隨著快速發展的美國電動車廠商進入歐洲市場,本土行業參與者必須要提升競爭力。
作為 “攪局者”,特斯拉德國工廠的正式投產,勢必會讓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更加“內卷”,也無疑會進一步加快歐洲汽車向電動化的轉型。
一只亞馬遜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幾周之后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卷風。在汽車產業全球化的當下,特斯拉德國工廠的投產,對中國車市及中國品牌的影響也是顯而易見,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減緩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速;二是加大中國新能源汽車布局歐洲市場阻力;三是擠壓國內中國品牌新能源汽車銷售市場。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數據顯示,2021年,我國汽車出口總量達到201.5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量達到31萬輛,電動汽車出口量更是迎來3倍增長。欣喜數據的背后,是歐洲市場出口量的迅速增長。長期以來,我國汽車出口主要集中在俄羅斯、東南亞、南美等新興市場,隨著全球汽車產業轉型電動化和智能化,歐洲成熟汽車市場正在逐步成為中國汽車出海的主戰場。
另有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特斯拉中國出口數量達到163387輛,占據中國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半壁江山,而歐洲是特斯拉中國出口的主要市場。可以說,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實現三倍增長,特斯拉功不可沒。可以想象的是,隨著特斯拉德國工廠產能的爬坡,歐洲市場對于從中國進口特斯拉的需求將逐步縮減,這可能會導致我國新能源汽車出口量增速放緩。
拋開特斯拉,近些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進軍歐洲市場的步伐正在逐步加快,并取得了一定的突破。公開資料顯示,截至2022年3月底,有十余家自主品牌已經或即將在歐洲市場推出新能源汽車,但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開拓歐洲市場之路并非一帆風順。
根據eu-evs數據,2021年,挪威、德國、英國、法國、愛爾蘭、西班牙、荷蘭、瑞典、瑞士、丹麥、芬蘭歐洲11個國家共銷售電動汽車853075輛。排名前三位的分別是大眾、特斯拉、雷諾,其銷量分別為124389輛、115731輛、67552輛,市占率分別為14.6%、 13.6%、7.9%。中國品牌排在前20名的,只有極星與名爵,其中極星銷量14720輛,市占率1.7%,位居第17;名爵銷量14228輛,市占率1.7%,位居第18。其他中國品牌,如比亞迪銷量1239輛,愛馳、小鵬、蔚來、江淮則不足一千。
極星、名爵之所以能取得亮眼成績,很大程度上歸功于其傳承的“歐洲血統”;而與歐洲毫無瓜葛的其他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存在感仍然較低。面對已有百年歷史的歐洲本土車企,中國品牌想要在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贏得一席之地已然不易。特斯拉德國工廠產能的持續釋放,將進一步擠壓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在歐洲的市場空間。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躋身歐洲主流市場之路,未步履維艱。
特斯拉德國建廠,一方面削減了從中國出口歐洲的汽車,另一方面將增加中國品牌登陸歐洲新能源汽車市場的難度。與此同時,特斯拉原本在華生產的部分出口車輛也將大部分轉化為內銷,在緩解本品牌國內交車壓力,迅速占領中國市場的同時,也在侵蝕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的市場。

當然,即便沒有德國工廠,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也在加快提升產能。特斯拉全球副總裁陶琳日前表示,上海超級工廠運營的產量已經超過了美國加州弗里蒙特的超級工廠。2022年2月,特斯拉上海工廠生產了56515輛新車,已連續6個月超過5萬輛,出口車數量也同比增長超過440%,達到33315輛。目前,特斯拉中國第二工廠的建設也在規劃之中。
從全球布局來看,馬斯克曾表示,特斯拉有信心保持50%以上的交付量增長率。預期2030年實現2000萬輛的年交付量。分析機構預測,2022年特斯拉的全球交付了可達150萬輛。
整體來看,無論是在歐洲還是國內新能源汽車市場,甚至放眼全球市場,特斯拉給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帶來的挑戰都無法避免。但好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在動力電池、智能網聯、用戶服務、成本控制等方面已擁有了不俗實力;同時,不乏國家對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產業的強有力政策支持。較于燃油車,中國汽車工業完全有自信、有實力平視全球知名企業。
面對特斯拉這只新能源汽車“巨無霸”的迅速擴張,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應直面挑戰,學習、總結經驗,相信終有一天會在歐洲站穩腳跟,并躋身世界汽車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