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黎沖森
全球汽車市場格局將發生巨變:重新洗牌的窗口期來臨,而中國車企就是推動這輪全球化洗牌的主角。這是世界汽車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中國車企應抓住這輪全球化發展的新戰略機遇。
經過長期積蓄力量,中國汽車產業和企業開始邁入全球化發展新階段。新階段意味著全球化綜合條件漸趨成熟,由此中國車企將由以前“試水”轉向“起跑”。這是中國車企綜合實力不斷增強的必然發展趨勢,也為車企全球化發展創造了新的戰略窗口期。憑什么這么說?我們看看中國汽車產業和企業近年來究竟發生了什么新變化就知曉。
2022年3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了出口數據:1-2月,汽車企業出口41.2萬輛,同比增長75.0%,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0.4萬輛,同比增長381.7%。而2021年汽車出口達到201.5萬輛,同比增長101.1%,占汽車銷售總量的7.7%。近十年來,中國汽車出口量一直在100萬輛左右徘徊,2021年首次突破200萬輛,實現歷史性跨越。尤其2021年新能源汽車出口出現爆發式增長,達到31萬輛,同比增長3倍。
出口區域也更廣泛。據海關總署的統計數據,2021年中國整車出口量排名前十位的國家依次為智利、沙特阿拉伯、俄羅斯聯邦、比利時、澳大利亞、墨西哥、埃及、孟加拉國、英國和菲律賓。新能源汽車出口集中在比利時、英國、德國、法國和挪威等發達國家。
回望過去10年的出口情況,也能看到相關變化軌跡。據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2012-2021年10年間,中國汽車生產企業出口量有兩個變化(見表一):一是出口量幾乎翻番。2012年出口1056091輛,2021年出口2015220輛;二是2021年前出口量徘徊在100萬輛左右,其中2015-2017年3年還低于90萬輛。
2012年至2021年,10年跨度,中國汽車出口量前十大生產企業也有兩大變化(見表二、表三):

表二 2012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前十大生產企業汽車生產企業 出口量(輛)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184757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100779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96465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95653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 87014東風汽車集團 84783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57210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 52952中國長安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51933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50869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表三 2021年中國汽車出口量前十大生產企業汽車生產企業 出口量(輛)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598334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269278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 163387中國長安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159140東風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153899長城汽車股份有限公司 142793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 115008北京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81131安徽江淮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73616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 54077數據來源:中國汽車工業協會
一是10年前的2012年,只有2家企業年出口量超過10萬輛,分別為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10年后的2021年,有7家企業年出口量超過10萬輛,其中有2家企業年出口量超過20萬輛,分別為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和奇瑞汽車股份有限公司,尤其上海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出口量將近60萬輛。
二是2012年到2021年10年間,進入出口量前十的汽車生產企業基本穩定,有8家依然還在榜中,只是排序出現了變化,其中有2家企業出位和2家企業進位,分別為重慶力帆乘用車有限公司和廣州汽車工業集團有限公司出位,特斯拉(上海)有限公司和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進位。
單從出口而言,出口體量正在從量變轉向質變。這背后預示著中國汽車產業全球化發展內涵的變化。
不過,去年汽車出口量僅占汽車銷售總量的7.7%。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總工程師許海東接受《汽車縱橫》專訪時說:“中國本土市場非常大,在海外年銷量占比達到30%左右就比較合理。我們更像美國市場的情況,在國外銷量占比30%左右,或者說產量的30%在國外銷售。”若以此為標準,中國車企全球化發展空間非常巨大。顯然,這也是中國車企的發展機遇。
從汽車出口的變化情況還可以看到,全球汽車市場格局將發生巨變:重新洗牌的窗口期來臨,而中國車企就是推動這輪全球化洗牌的主角。這是世界汽車發展史上從未有過的現象,中國車企應抓住這輪全球化發展的新戰略機遇。

中國車企之所以能成為推動這輪全球化洗牌的主角,我們認為,主要是因為我們及時抓住了電動化、智能化和網聯化的汽車變革方向,搶占了先機。此為這輪汽車全球化結構重塑的直接動力。
毫無疑問,在全球汽車市場結構中,目前傳統燃油汽車依然占據主導地位,而且未來一個時期內將依然如此,但我們也要看到,新能源和智能網聯正在顛覆傳統功能汽車,這是發展大勢。在這場變革中,中國汽車產業換道超車,并取得了先發效應。
中國2012年正式在全球率先開啟新能源汽車產業化進程。按照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苗圩的說法,中國新能源汽車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2009-2012年十城千輛示范運營階段,2013-2015年普及推廣階段,2016-2022年快速增長階段。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已連續7年位居全球第一。2021年全球20大新能源汽車公司中,中國占8家,歐洲7家,美國2家,韓國2家和日本1家。顯然,在新能源車賽道,我們占據優勢。不過,國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徐長明提醒說:“新能源汽車未來還會有一段時間的高速發展,但是它和傳統車之間是競爭關系而不是替代關系。”
電動化開啟了這場汽車革命的序幕,緊接而來的便是智能化和網聯化所帶來的進一步變革。其實,智能化、網聯化為電動化發展帶來了新動力。所以,業內將新能源汽車作為這場變革的上半場,智能網聯汽車則為下半場。苗圩說:“中國汽車行業上半場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真正決定勝負還在下半場。”
汽車邊界正在發生變化。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說,汽車產品正在轉變為智能平臺產品,汽車產業正加快從傳統制造業向高科技平臺產業轉型,并加速與能源、交通、通信、科技等跨界融合。數字電動汽車將是下一代汽車的主要戰場。它的核心價值將從機械硬件向軟件能力轉移。
在新能源汽車和智能網聯汽車領域,中國總體上處于全球領先水平。目前,中國乘用車L2級自動駕駛實現了大規模商用化應用,比如2021年全口徑乘用車有22.2%安裝了L2級自動駕駛系統;高度自動駕駛技術L3及以上在特定場景和限定區域,中國也率先應用。朱華榮說:“中國將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創新支點。”
因此,中國車企以電動化和智能化、網聯化為新抓手,必將在新一輪全球化競爭中脫穎而出。
與此同時,中國車企的全球化已累積起強勁的內生力。內生力來自產品、供應鏈、品牌和商業運營模式等諸多方面。
在產品層面,中國企業解決了原來產品質量存在的難點問題,產品質量甚至超過一些國際品牌水平。比如千車故障率,國際上大多數品牌大概是8-10,而現在中國品牌有的已達到5-7,超越了行業平均水平。在新一輪競爭中,中國品牌可以和國際大品牌并行前行、同臺競技。正如朱華榮所說:“不是和你差不多,而是已經比你更好了。”
許海東也認為,我們的產品競爭力已經接近或者達到合資車企的水平。我們的正向開發能力已與全球知名車企的水平比較接近;外觀設計能力或者對外觀理念的理解能力大幅提升;產品體驗得到了消費者認可,已經與國際車企的水平很接近;質量管控能力達到了國際水平;創新速度、反應速度甚至超過很多跨國車企等。他說:“在新能源汽車方面,純電和混動車型可以與國外競爭或者相媲美。現在我們的新能源車已經大量出口到歐洲等發達國家,這說明我們的車型有競爭力。”但他提醒說:“汽車產品還要做好全生命周期管理。”
事實上,中國車企已陸續在海外設立研發中心,綜合技術開發也逐漸跟上國外車企的步伐。比如,奇瑞汽車建立了包括北美、歐洲、中國上海等六大研發中心在內的“日不落”全球研發體系。截至目前,奇瑞汽車累計申請專利23000余件,累計授權14000余件,其中發明專利近1/3,位居汽車行業前列。奇瑞汽車在美國、歐洲、日本、俄羅斯、巴西和智利等10余個海外國家和地區,累計申請國外專利500多件。同時,生產基地都采用“奇瑞生產方式(CPS)”。它是繼豐田TPS、大眾KPS、通用GMS等之后的第六大全球共同生產體系,也是自主品牌首個全球生產管理體系。這為奇瑞汽車全球化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供應鏈層面,許海東說:“我們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接近或者達到了國際知名車企的水平。”環視世界,我們會發現中國汽車產業鏈供應鏈相對是最完整的,而且總體上可控,盡管還存在一些短板甚至“卡脖子”難題,比如芯片和操作系統等。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理事長陳清泰說:“未來汽車對傳統汽車的顛覆性,使傳統零部件體系50%以上面臨重構。”因此,我們要在那些短板和“卡脖子”環節下功夫,抓住全球汽車供應鏈、價值鏈重構的戰略機會。在未來汽車零部件的技術壁壘和體系壁壘還未形成之前,我們要加快補強產業鏈供應鏈。
在品牌層面,中國車企正從產品出口向品牌走出去轉變。許海東說:“在同類產品競爭中,現在我們出口不是單靠低價競爭取勝,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變化。”這其中除了產品本身質量過硬外,品牌的價值也在逐漸顯現。中國車企的全球化路徑基本與奇瑞汽車類似。奇瑞汽車全球化戰略分三步走:先是貿易“走出去”,接著“走進去”,再到品牌“走上去”。中國汽車品牌正在加速戰略轉型或能力重塑,向中高端市場進軍。朱華榮說:“中國品牌要抓住歷史機遇,特別是要抓住未來3-5年發展的機遇期,抓住國際市場。”“未來10年將會誕生世界級的中國品牌。”

在商業運營模式層面,現在中國車企在全球化過程中有了更多、更靈活的選擇。以前,中國車企主要依靠貿易方式將產品銷售到海外,而現在除了貿易方式,還可以采取直接投資建廠、品牌收購、合資合作等方式。比如,長城汽車在俄羅斯、泰國、巴西等地建立整車生產基地。長城汽車國際業務副總經理孫光接受《汽車縱橫》采訪時說:“長城汽車已從單一出口型轉變為本地化深耕模式,從貿易型到深耕本地化,實現真正意義的全球化。”又如,吉利收購沃爾沃汽車100%股權及相關資產;2018年吉利入股戴姆勒集團,收購其9.69%股份等。另外,中國車企也開始嘗試用技術和管理換海外市場的方式,這與早前中國用市場換技術相反,由此開拓出中國車企全球化新路徑。
當然,中國車企全球化的內生力還存在管理模式輸出等短板,還需要不斷強化。許海東說:“我們到海外發展,要講好故事,就需要輸出管理模式、價值觀。這是中國車企必須做好的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