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本刊記者 甄文媛
從策源地到產業高地,上海在國內氫能與燃料電池產業化發展中的作用舉足輕重。牽頭城市群落實未來4年500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目標,上海將如何繼續發力?
搶占“氫”賽道,上海這只“早起鳥”,絲毫不敢掉以輕心。
近期,上海在氫能與燃料電池領域動作頻頻。據報道,上海經信委公開表示將出臺從整車、運營、零部件、加氫站到氫氣等各個產業鏈全生命周期的扶持政策。上海有望很快拿出推動這一產業發展的區域性頂層設計。
在當前“雙碳”目標下,氫能已成為落實的重要抓手。而燃料電池汽車是當前氫能應用的重要突破口,早早被列為國家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的“三縱”路線之一。
上海堪稱這一領域的“早起鳥”。上海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總工程師張宏韜在近日舉辦的“長三角燃料電池汽車產業化發展研討會暨燃料電池專委會成立儀式”上介紹,上海的燃料電池產業發展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有5大突出特點,第一就是起步最早。
早在“十五”時期,上海已經開始啟動氫燃料電池技術的積累、人才團隊的建設等。2003年,在同濟大學和上汽有關單位的共同努力下,國內第一輛燃料電池汽車誕生,迄今已有近20年的技術積累,并在不斷迭代更新。
張宏韜表示,上海在這一領域的綜合技術實力最強,燃料電池系統相關技術實力一直處于國內第一梯隊,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越來越小,電堆、膜電極、雙極板等關鍵技術及核心部件在國內也具有較強競爭力。
發展至今,上海的氫能產業鏈已經基本完成對產業8大核心零部件的布局,覆蓋關鍵零部件、燃料電池動力系統與整車以及推廣應用與配套服務等。捷氫科技、重塑科技等一批具備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逐漸成長壯大。
在使用端,上海擁有全國最大的燃料電池汽車應用規模,目前已累計推廣1483輛,覆蓋租賃、公交、通勤、物流等多種場景,占全國比重達21%,堪稱全國最大。
在基礎設施方面,上海目前已建成11座加氫站,初步構建了純氫、油氫合建等多模式供氫網絡。近日,另有消息稱,上海市規模最大的氫能供應基地即將開工建設。該項目一期計劃投資1.8億元,項目二期計劃建設液氫生產和充裝裝置,建成后年產氫氣能力將超過8400噸,成為上海地區最大的氫源保障基地。
先發并不意味著一定能持續領先。目前看來占據先機、基礎良好的上海,在氫能及燃料電池領域已經迎來了一批挑戰者,自2021年8月后,全國陸續出現了5個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共涵蓋47座城市,已初步形成“3+2”格局。
由上海牽頭,聯合江蘇省蘇州市、南通市、浙江省嘉興市、山東省淄博市、寧夏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市等6個城市(區域)共同組建的“1+6”上海城市群,是國內獲批的首批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將形成長三角聯動、產業鏈協同、“中長途+中重載”應用場景聚焦的燃料電池汽車城市群示范新模式,不僅要完成4年5000輛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目標,還要全面突破8大項關鍵零部件。
上海要完成的小目標不止于此。
《上海市燃料電池汽車發展規劃》提出,到2025年,上海要建成加氫站50座,進一步提升氫能關鍵技術水平,在重點城市之間推廣建設10條以上氫高速公路,拓寬燃料電池汽車運營范圍。同時實現氫能產業快速成長,形成具有影響力的氫能產業集群,打造特色鮮明的氫走廊創新發展模式。

此時,如何充分發揮上海的龍頭帶動作用顯得非常重要,“得人”是其中的重要牽引力量之一。事實上,上海本身具有行業人才聚集的優勢,特別是汽車復合型的高端人才,包括軟件、材料、能源、制造等各個環節的人才在全國占比達到1/5以上。
這些還遠遠不夠,為有力支撐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注入新思路、新動能,還需擁有專業的“智囊團”、“參謀部”。2021年2月,上海市汽車零部件行業協會牽頭成立了“燃料電池專委會”。

上海重塑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擔任主任單位,上海捷氫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氫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蓋瑞特動力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上海毅合捷汽車科技有限公司、上海機動車檢測認證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分別擔任副主任單位。同時吸納了26家會員單位。“燃料電池產業專家組”由來自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上汽大通、上海萬象以及行業上下游企業的29位專家組成,意在形成強有力的“產學研用”創新支撐,以進一步推動上海燃料電池汽車示范城市群產業發展,推進長三角“氫走廊”建設。
作為示范應用城市群的牽頭城市,上海在先行先試方面也做了許多努力,加快打造市級氫能特色園區,不斷完善產業鏈。
公開資料顯示,近年來,嘉定一直在加快推進市級特色園區“嘉定氫能港”建設,引進了捷氫科技(上汽集團的控股子公司)、長城汽車、豐田汽車、佛吉亞、堀場儀器、楚航科技等50多家氫能源和汽車智能化產業項目,總投資超過100億元,初步形成了集膜電極等關鍵零部件研發、燃料電池動力系統生產和加氫站基礎設施配套等較為完整的氫能產業框架體系。
按照新近出臺的《嘉定氫能港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25)》提出的目標,到2025年,嘉定氫能港將引進、培育企業總數達200家,實現氫能及燃料電池汽車全產業鏈年產值、營收突破500億元;引進氫能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檢驗檢測平臺等各類科研機構20個,匯聚國內外氫能創新創業人才3000名,實現科研成果轉化項目落地30個。
此外,上海還有一塊重要的試驗田—臨港新片區,已經成為上海氫能發展先行先試區、綜合示范區和產業引領區。
資料顯示,臨港新片區至今已集聚了康明斯、上海卓微氫、氫晨科技、上海治臻、唐鋒能源、上海擎動等多家氫能上下游企業,還有中石油、上海交大、臨港集團、申能集團、臨港城投、中車交通等一批氫能產業鏈企業,業務范圍涉及技術、基礎設施建設、應用場景等各個環節。
2021年9月,上海發布《臨港新片區打造高質量氫能示范應用場景實施方案(2021-2025年)》(以下簡稱《方案》),臨港在“一環”“六帶”的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中定位為綜合性功能區域,將重點發展以燃料電池為核心的科創產業。
從2016年起,臨港新片區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開始逐步壯大,經過5年多的創新發展,已初步形成了電堆、雙極板、膜電極等核心零部件產業鏈。
2022年,臨港區計劃累計完成不低于150輛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目標,并建成投運3座加氫站,年氫氣供給量不少于1500噸。到2025年,實現推廣應用氫燃料電池車輛1500輛,建成各類型加氫站點14座;年氫氣供給量不低于14000噸。
于新興產業而言,示范城市的政策突破與創新是至關重要的嘗試。據悉,在國內五大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群中,目前只有上海城市群提出了相對明確的補貼扶持方案。以臨港新片區為例,除了較為常規的各類獎補等支持政策,還在嘗試改進加氫站規劃、建設、運營的一站式審批,為燃料電池重卡和物流提供優先路權、減免過路費,并率先突破發放一批面向市場化的通勤班車和網約車牌照,加快商業化運營進程。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臨港新片區新出臺的條例非常鼓勵利用可再生能源離網發電,讓燃料電池相關的制氫項目可以在符合條件的地區開展布局。由于氫氣目前仍屬于化工危化品,按原有規定應在化工區內進行相關工作,臨港新片區的這一舉措意味著加氫站現場制氫將成為可能,非常有助于推進制儲運加一體化。
為打造產業規模最大、生態環境最優、整體競爭力最強的燃料電池汽車產業集群,上海在未來數年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據張宏韜透露,后續工作將聚焦三大發力點。
首先是完善政策,加強氫能產業政策頂層設計,加快出臺加氫站的專項規劃、加氫站運營辦法等,支持重點區域制定燃料電池汽車專項政策,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其次,積極推進示范應用。聚焦城市群合作,在產業鏈互補、加氫站布局、應用場景等方面加強協同,并以揭榜掛帥形式推動零部件、整車、運營、基礎設施等上下游產業鏈的深度合作,積極推進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
再次,注重創新突破。上海將加快70MPa加氫站布局,鼓勵有條件的區域開展加氫站內制氫試點,突破高壓瓶、液氫等技術及更多新技術的應用,加強核心零部件攻關,確保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有序、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