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不是網格化治理的機制,我想我不會來到這里;如果不是那些美麗的回憶,我想我不會愛上這份事業。”26歲的張媛說,每個人的一生,都應該有一份屬于自己的事業,去拼搏并引以為傲,她很幸運遇到了一份愿意用所有精力去奮斗的事業——嶗山區專職網格員,在奮斗中實現著自己的人生價值。
隨身帶小本記下居民困難事
2017年,張媛懷著對網格治理新名詞的好奇心,開始從事嶗山區專職網格員工作。她想以細致的服務和耐心的工作態度,讓西韓社區的父老鄉親享受到嶗山區社會治理的新成果。為此,她一頭扎進自己負責的網格,從網格內的人、房、物、事開始著手,以一股不搞明白不罷休的勁頭,堅定了要做好做精專職網格員的信心。
在入戶采集信息的過程中,張媛發現社區居民對網格員的知曉率不高。她充分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時間走訪入戶,把社區的“連心卡”發到居民手中,與居民談心,了解民意,一邊采集信息,一邊向居民宣傳最新的惠民利民政策,解答居民提出的問題。
“我會對居民不明白的地方耐心解釋,比如住房問題、低保救濟、社保補貼、如何辦理失業證等問題,發揮網格員的作用。”為了保證網格內的信息檔案翔實準確、不漏戶、不漏人,在7月的驕陽下,她滿頭大汗地跑遍了網格內的每樓棟,曬黑了臉,磨破了腳,把流動人口、常住人口、獨居老人、精神疾病患者等信息分類建檔,讓網格內的家庭情況清、人員類別清。
作為社區團支部委員的張媛,習慣隨身攜帶小本子,把居民的冷暖掛在心上,把居民的憂愁和困難記在本上。因工作成績突出,張媛被嶗山團區委評為2020年度嶗山區鄉村“好青年”。在她的帶動下,西韓社區的網格員主動上門服務,打通為民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共同營造了社區和諧、幸福的氛圍。
“窗簾的約定”溫暖獨居老人
從成為網格員的那一天起,義不容辭為居民做好服務就成為張媛的職責,堅持做好每一件小事是她的信念。她入戶時了解到西韓新苑的牟奶奶常年獨自居住,行動不便,生病時無人照顧。張媛主動上門為牟奶奶服務,幫助代購生活必需品,還在工作之余去看望牟奶奶,陪她聊天解悶;有時工作忙,張媛也會打個微信視頻電話問問牟奶奶的情況。張媛還主動為社區內的居民代辦各類證件,盡管有些居民并不屬于她的網格,但她也會熱心幫助居民辦理老年證、高齡津貼等相關業務。
張媛在工作中發現,自己對獨居老人每天的情況無法第一時間了解,有的老人不方便經常接打電話“報平安”。“如果每天對網格內所有獨居老人走訪一遍,不僅時間不允許,也無法為需要幫助的老人及時提供服務。思考了很久之后,我突然想出‘窗簾的約定’這個辦法。”每天早晨,張媛通過觀察窗簾來了解獨居老人當天的情況。當老人起床后,覺得身體沒有問題,就會把窗簾拉開;如果感到身體不適,或者有什么事情需要她幫忙,可以不拉開窗簾,她看到后就會迅速入戶,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受到張媛的啟發,中韓街道的網格員們舉一反三,先后與網格內居民建立了各式各樣的“約定”,比如為居住在高層的獨居老人搬水、換水的約定,陪伴老人一起看演出的約定等。每一個小小“約定”的背后,都是溫暖人心的故事。
每天寫日志記錄身邊點滴
? 疫情防控工作中,張媛的身影一遍又一遍穿梭在社區的各個角落。“面對某個階段蔓延的疫情,遺漏任何一條信息,都有可能讓前期的努力功虧一簣。”在登記人員信息時,凡是遇到字跡潦草的信息,張媛總要打電話核實,確保每一條人員信息都是準確無誤的。她主動請纓做社區“青春速遞員”,與社區青年志愿者一起為居家隔離人員送生活用品和藥品。
? 在嶗山團區委的指導下,張媛發起并成立了中韓街道首支網格員志愿服務隊——西韓社區格之愛服務志愿隊。這個志愿隊每年都會組織志愿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生活,休息日會定期到空巢老人家中,幫忙打掃衛生;每年暑假來臨之際,志愿者們會來到西韓幼兒園,為孩子們展開一場生動有趣的安全教育活動;還會在憲法宣傳日,通過多種方式向社區居民宣傳最新的法律知識。
? “最美妙的事情就是能把自己的興趣和工作結合起來,我希望每天都能從工作中得到一點樂趣。從事網格員工作以來,我幾乎每天都會寫一篇工作日志。”張媛平時喜歡寫作,工作之余,她懷著對網格員這份事業的熱愛,堅持以身邊網格員的故事為題材進行創作。加入網格員隊伍四年多來,通過深入基層、深入群眾,了解家長里短,感受民心民意,給她增添了許多創作靈感。張媛先后創作出《以網格員的名義宣誓》《我的一“網”情深》《嶗山網格 有你有我》等詩朗誦作品,參與了原創歌曲《網格員之歌》的歌詞創作。這些作品使“格格”們的凝聚力進一步得到了提升,讓嶗山網格員的形象更加深入人心。
(觀海新聞/青島晚報 張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