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磊
人們比較習慣用一種很確定的思維方式來思考問題,習慣去問“它對嗎?”但是,確實存在一些無法得出準確結論的問題,例如,統計與概率領域,對于一些分析統計問題的方法、根據數據得出的結論、由此給出的建議,卻很難用“對不對”去衡量。我們需要知道的是“這個方法好嗎”“這個建議合理嗎”,這就需要用一種不確定的思維方式去思考統計問題,用“好不好”作為判斷統計問題的標準。本文以“概率與統計”的教學為例,簡要闡述如何培養學生的不確定思維。
1.設置開放型的情境,在經歷統計中體會不確定思維
統計學的研究對象是數據,無論是數據的采集還是分析,一旦脫離其現實的背景,就失去了統計的意義。一個合適的現實情境是學生分析統計問題,進入數學思考的關鍵。情境的設置要注意開放性。開放性是指關注的角度要廣,不能限制學生思考的路徑和空間。這樣,學生在開放的情境中會遇到真實的問題,而由于情境的開放性沒有限制學生的思維,學生可以大膽思考各種可能性,而非唯一路徑或結論。
例如,在學習“統計圖的選擇”一課時,學生經過六年的統計內容學習,積累了一定的統計內容經驗,我們按照教材思路設計了一個奧運會的情境,呈現幾屆奧運獎牌排名的數據,讓學生根據這些數據,提出并解決自己感興趣的奧運問題,教師在解決問題中滲透統計圖的選擇。我們不給定統計圖限定學生的思維,而是讓學生自主思考,以自己最喜歡的方式將數據呈現出來,并讓學生解釋為什么要采用這樣的統計圖。在各種不同方面、不同方法的對比中,學生的不確定思維得以培育。
2.鼓勵合理質疑,在質疑與分析中習得不確定思維
“學貴質疑”,質疑能讓我們從多個角度去思考統計問題,它是不確定思維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第一,對數據收集的質疑。
統計的基本思想是尊重事實、用數據說話,數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對于數據收集,我們可以從數據的代表性和數據的可操作性進行質疑。數據的代表性即這些數據可否支撐并因此得出結論,這些數據的來源是否合適,數據的樣本大小是否合適。數據的可操作性即我們能否收集到這些數據嗎,可以收集到多少。
例如,我們要幫學校建議設置的活動課種類,樣本可能來自哪兒?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回答:“我們幾個要好的同學的愛好”“某一個班的學生調查數據”“一個年級學生的調查數據”。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對這幾種樣本來源進行討論,提問學生:“你覺得哪一種比較合適,為什么?”學生在討論過程中會提出“這可能是我們這幾個人的想法,其他人不這么想”“這是我們班的想法,其他班的人要是不這么想呢”“整個年級的人都調查了,倒是所有人都想到了,可是這么多人,整理起來就太困難了”“能不能每個班調查一些人”“每個班調查的要男女都有”。如果只問某一個人群,數據可能代表的是某一個人群的意見,并不能代表全部。所以,“用數據說話”得出的結論一定要有前提條件。那么,如何才能代表全部呢?學生就這樣在不斷質疑中習得了不確定思維,并真正理解了數據統計與概率知識的本質。
第二,對數據處理與分析的質疑。
數據的處理方式有多種,我們都知道需要根據不同的背景,選擇不同的數據處理方式。處理與分析問題方式的不同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例如,我們要對購買圖書提出一些建議。通過整理已有圖書,發現科幻類的圖書最多,自然類的圖書最少。由此,能提出哪些建議?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建議:“喜歡科幻類圖書的人最多,所以科幻類的圖書要多買一些,自然類的圖書少買一些。”一定是這樣嗎?如果有學生提出質疑:“我們應該興趣多種多樣,喜歡自然類圖書的人少,就應該加大宣傳,改變方式,讓更多人喜歡上自然類的圖書。”也可能有學生補充:“這是班里購買圖書的建議,如果是成人圖書館購買圖書,就可以按照讀者的興趣愛好去購買,喜歡的人多就多買,喜歡的人少就少買。”或是教師帶領學生提出質疑:“一定是這樣嗎?有沒有不是這樣的情況?”引導學生對數據處理與分析的質疑,也會發展學生的不確定思維。
3.訓練數學語言,在數學表達中訓練不確定思維
語言是思維的表達,數學語言的訓練是內在數學思維培養的外化。數學語言的訓練可以讓學生用統計語言完整嚴謹地論述問題和答案。
第一,不確定思維需要完整性表達。
完整性是指說話要把一句話盡可能說完整,把考慮到的情況說完整。比如,在教五年級上冊“等可能性”時,教師問:“把紅、黃、藍、綠四種顏色的球放到袋子里搖均勻,我會抓到什么顏色的球呢?”有些學生急于回答“紅色”或是“黃色”“藍色”“綠色”,這樣的回答是一種確定性思維方式的回答。如果以一種不確定的思維來回答,應該說“我覺得可能抓到紅色的球”。完整的論述中又能對這個問題進行再次思考與反思:“我還可能抓到藍色或是綠色的球。”“我沒法確定會抓到什么樣的球,抓到每種球的可能性是一樣的。”
第二,不確定思維需要嚴謹性表達。
針對同樣一組數據,不同的處理方式會得出不同的結論。在表達中要注意這些詞匯的運用,如“可能”“會好一些”“××更合適”。我們可以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同一個問題,讓學生自己觀察、感悟和對比。
不確定思維為學生的思維培養打開了一扇窗戶,讓學生看到確定世界之外的世界。不確定思維不是靜態的,而是動態的、生動的,這是學生創造能力與實踐能力養成的基石。數學教育要重視學生這種思維方式的形成和培養,但同時又要注意,切不能將學生引入懷疑和相對主義的深淵,這不但不會促進學生的思維發展,還會給學生帶來學習和生活的困擾,影響學生的身心發展。
編輯 _ 張曉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