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艷春
“雙減”政策著眼于建設高質量的教育體系,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提出要在校內、校外做“減法”的同時,做好學生全面發展、個性發展的“加法”。學生的全面發展需要德智體美勞“五育”并舉,高質量的教育體系包括高質量的美育教育和美育課程。農村地區中小學受主觀和客觀條件制約,美育教學在學校教育中比較薄弱,美育課程多存在匱乏虛設、窄化單一、無體系或體系不完整等現象,不能滿足學生多樣化個性發展需求,不利于學生全面發展。因此,落實“雙減”,進行農村地區中小學美育課程的實踐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和意義。
1.構建多維立體的課程體系
學校課程是學校教育理念的體現,農村地區中小學美育課程要在系統分析學生需求、教師特長、資源供給等多種因素的基礎上,以育人目標為導向,融合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校本課程,構建分層、分類、多維、立體的課程體系,體現學校辦學特色,體現模塊化、階梯化、可選擇的特點。
延慶區珍珠泉小學是一所地處深山區的農村小學,只有40多名學生,雖然學校特別小、學生特別少,但學校構建起“小珍珠愛藝術”課程群,充分利用校內和校外資源“量體裁衣”,開設攝影、素描、創意編織、兒童劇、話劇、茶藝等多門拓展課程,鼓勵學生有藝術專長和興趣愛好,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藝術活動。學校還定期舉行校園藝術節,為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提供平臺。
延慶區第一中學根據農村學生發展需要不同、接受水平不同、個性能力不同等特點,構建了三層七類“丹青繪心”美術課程體系。通過基礎必修、特色選修、個性發展三個層次,從夯實基礎、創新實踐、團隊思維、潛能開發、探究合作、文化傳承、關注生活七大方面,對美術課程進行了全面、系統規劃。課程從單個到群落,從平面到立體,從獨立到綜合,階梯狀發展,豐富多元,全方位提升了學生的綜合藝術素養。
2.形成五類融合的課程模式
美的種類多種多樣,除了藝術美,還有自然美、社會美、科技美、生活美等,因此學校的美育課程也不僅僅是藝術課程,美育應體現在學校的各個方面。
近年來,延慶區各中小學結合農村地區的特點,不斷開拓美育課程空間,豐富美育課程內涵,形成了以藝術課程為核心,五類融合的美育課程實踐模式。
一是2+N美育課程。因為師資、資源等條件限制,一些農村學校尤其是邊遠山區學校在音樂、美術課基礎上,開設“N門”藝術類興趣拓展課程,也有學校為藝術特長生提供了較高水平的藝術訓練課程。拓寬學生的美育教育路徑,系統培養學生的綜合藝術鑒賞能力,滿足學生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需求。
二是學科美育課程,也稱學科滲透美育課程。各學科蘊含著美的因素,提煉學科審美內容,創建學科審美方法,培養學科審美素養成為學校美育課程的重要實踐模式。同時,通過審美教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科想象力,促進學科感性與理性思維能力的協調發展,也有助于顯著提高學科教學質量。
三是活動美育課程。學校結合各類藝術活動的開展,形成以班級和團隊、大中小型文藝活動為主體的美育實踐活動課程模式。同時,拓寬美育社會資源與活動空間,如山水林田、農業基地、名勝景區等,構建美育大課堂、大教學、大實踐活動平臺。
四是潛在美育課程,也稱隱性美育課程。主要是辦學理念、校園文化、學校管理制度等潛在美育因素的課程化,注重校園文化環境的育人作用,以美感人,以景育人。
五是綜合美育課程。主要有綜合美育實踐活動、領域大綜合美育等跨學科、跨領域的綜合美育課程,也有個別學校構建了“互聯網+”等深度融合的、智能化的美育課程。這類課程是包容性最大的美育課程新模式,培養了學生跨學科鑒賞各種美以及表現美、創造美的素養。
3.采用豐富多樣的教學形式
美育課程是以審美教育為核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科情趣、愛好及情感。通過藝術教育陶冶情操、啟迪智慧,激發學生對美的愛好與追求。但通過調研發現,部分農村中小學的學生對美育課程學習興趣不高,積極性不夠,學習效果不佳。究其原因是美育課堂的低效、吸引力差、教學形式單一、教學方法不當造成的。怎樣才能引導學生走進美,用心去感受美,用智慧去表現、創造美呢?延慶區第五中學在長期的美育課堂教學研究中找到了答案,他們采用講授與互動相結合,網絡與實踐相結合,課上與課下相結合的教學形式,提出了美育教學六步法:興趣引入感受美—作品欣賞發現美—探究體驗理解美—作品展示分享美—小組合作創造美—靈活運用表現美。豐富的教學形式、多樣的教學方法、合理適恰的教學評價,都帶給學生一種全新的體驗,一種深度的感受,學生的美育素養自然而然地得到了發展和提高,美育課程的目標自然而然得以實現。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美是一種心靈的體操”;教育家贊可夫說,“美能喚起人的善良感情,如同情心、忠誠、愛、溫柔等。感情會在人的行為中成為一種積極作用的力量”。“雙減”背景下的農村地區中小學美育課程,應該是這樣的“心靈體操”,它立體、豐富,充分彰顯和輻射出積極的精神能量,激發師生對美好事物無限向往,并積極踐行、奮力創新。
編輯 _ 湯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