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文琳 劉澤瑋

當人生無可避免地進入“靜音”狀態,或許很多人會無措而沉淪,但最終要面對的是如何打破僵局,繼而接受、改變現狀,并繪出豐富多彩的未來。
寧雷,赫哲族魚皮浮雕畫創始人、被中國殘聯和文旅部聯合認定為“非遺工匠”。他3歲因病失聰,繼而失語。在作為美術老師的母親引導下,于無聲的世界里開始了與色彩、線條的對話……
不久前,在首屆大國工匠創新交流大會上,寧雷和他的魚皮畫作品成了展會上一道亮麗的風景。

“有一次,母親帶寧雷從北京301醫院回黑龍江佳木斯的路上,買了一件唐三彩仿制品。在工藝品相對稀缺的年代,母親非常珍惜這件作品。但后來寧雷在玩的時候不小心將它打碎了,母親很生氣就打了他。第二天,那件破碎的唐三彩被寧雷修復還原得幾近原貌,全家人都驚訝了。”據寧雷的姐姐寧春旭介紹,正是這段兒時的插曲,讓家人發現寧雷有手工藝制作方面的天賦。
在寧春旭眼里,寧雷的天賦與姥爺有關。姥爺在當地是家喻戶曉的匠人,無論是木工活兒還是修理自行車,樣樣精通,寧雷自小就耳濡目染。
根據寧雷的回憶,盡管他聽不見、說不出來,但母親從來不肯放棄,一直鼓勵兒子接受現實,并挖掘他的長處,以改變現狀,成為能獨立思考、有一技之長、對社會有用的人。寧雷兒時生活的佳木斯是赫哲族人集中居住的地方,魚皮衣則是當地最具特色的手工藝制品。
“赫哲人撒開千張網,船兒滿江魚滿艙……赫哲族是勤勞的漁獵民族,我們會在春、秋、冬三季捕魚,從‘白露’開始為秋季魚汛期,也是捕獲大馬哈魚的好季節,制作魚皮衣的材料就來自大馬哈魚。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在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寧雷打著手語自豪地介紹著家鄉的文化瑰寶。



為了學好魚皮畫,寧雷先后師從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魚皮畫傳承人劉升,赫哲族魚皮制作技藝“國家代表性傳承人”尤文鳳,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劉斌、高元英夫婦。
“劉升老師是寧雷魚皮畫粘貼藝術的導師,尤文鳳老師主要傳授他魚皮衣的傳統縫制手藝,而劉斌老師是我國角雕畫工藝大師,他的作品《三打白骨精》曾作為國禮贈送給柬埔寨西哈努克親王。寧雷在劉斌、高元英老師那里學會了從平面二維的繪畫到雕刻、結構立體藝術的融會貫通之法。”寧春旭透露,正是一步一個腳印的求學精神讓寧雷對魚皮畫更為癡迷,也有了一些新探索。后來,他所創造的魚皮浮雕和圓雕技藝成功申請為國家實用新型專利。在這一過程中,寧雷還持續優化了魚皮的科學處理、去味防腐工藝,實現了讓魚皮浮雕、圓雕作品自然收藏上百年不變質的目標。
寧雷表示,魚皮浮雕工藝是在傳統魚皮畫的基礎上發揚和創新而成的,工藝上不再局限于平貼、鏤刻,而是在造型好的魚皮里加上了填充物使其鼓起來,并契合畫面內容,形成動態美、立體美。傳統的魚皮畫簡單古樸,在守正創新的過程中,寧雷也吸納了現代藝術元素。比如,作品《孔雀》與西方油畫藝術相結合,《五牛圖》《關公》與傳統工筆畫互為肌理,《大鵬展翅》的圓雕和現代雕塑相融合……美美與共,藝術相通。
2009年,寧雷來到深圳創業,并成立大愛藝術品有限公司,致力于推廣魚皮藝術品。在這里,他所創作的作品連續三屆獲中國(深圳)文博會金獎。2019年,寧雷獲深圳市殘疾人“十佳創業之星”稱號。同年,其公司獲首批全國殘疾人文化創意產業基地。2020年,寧雷被中國殘聯和文化和旅游部聯合認定為殘疾人“非遺工匠”,成為廣東省唯一上榜、全國28名獲此殊榮的藝術家之一。
“希望有更多人了解、關注非遺文化,有更多殘疾人與我一樣擁有一技之長,衣食無憂。”2021年,在深圳市殘聯、福田區總工會的幫助下,“福田區寧雷勞模和工匠人才創新工作室”正式揭牌,深圳市總工會還推薦寧雷的作品入選了全國范圍內的“大國工匠展”。深圳市福田區殘聯授予了大愛藝術品公司“福田區殘疾人非遺技能定點培訓基地”稱號。這期間,寧雷在一邊深化個人藝術探索的同時,還一邊幫助殘疾人學習非遺技能,助力殘疾人創業就業、融入社會。
朵朵是一名喜歡設計的聽障人士,來寧雷工作室前她在深圳做了13年的服裝設計。
“我是在深圳市殘聯的聽障幫扶群里聽說寧雷的非遺文化魚皮畫的,剛開始看到圖片就很震撼,裱框畫有空間透視感,而且融合了手繪、手藝,畫面動態感很強。所以就慕名而來了。”朵朵跟隨寧雷學習魚皮藝術已有三年,現在可以設計制作一些魚皮時尚飾品。
老哥是寧雷徒弟中最年長的一位,與寧雷是在深圳市殘聯舉辦的非遺技藝孵化公益課程上認識的。“寧老師給我們講授了整整半年的魚皮畫設計、制作藝術,每周兩節課,我們免費學,學完后進行考核,合格了就可以自主選擇是否留下。”在學魚皮畫前老哥是必勝客餐廳的后廚師傅。他說:“考核通過的那一天,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留下,一方面因為寧老師很親和,他會傾其所有地教我們;另一方面是我深知自己離開了必勝客就做不出來那些美味的食物,但是魚皮畫是我任何時候在任何地方只要有工具就可以做的。有了一技之長,就更有安全感、成就感、獲得感。”老哥的話道出了學徒們的心聲。
“文化傳承是一份久久為功的事業,燦若星辰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名片,也是散落在中華大地上的無價瑰寶,我們的未來依舊任重道遠。”寧雷認為:“魚皮浮雕、圓雕的創作不能立竿見影,但可滴水穿石。”
截至今年6月,寧雷的魚皮畫藝術品教授課程已走進深圳20余個殘疾人職康中心,幫助5000多名殘疾人或其家庭成員完成了基礎學習,既助力了殘疾人就業發展,也促進了非遺文化的傳承。
寧雷說:“下一步,計劃在深圳建成魚皮文化博物館,推廣和傳播魚皮技藝文化,同時配備體驗學習中心,進一步弘揚中華國粹,讓魚皮文化藝術走向全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