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孫 云
幼兒經常展現出急躁、易怒、孤獨、焦慮等負面情緒,如果成人不對幼兒進行有效調節,就會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人際關系,進而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和社會人際關系發展。因此,家長一定要及時引導幼兒的情緒。家長要接納幼兒的負面情緒,理解幼兒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和成人一樣擁有喜怒哀樂。家長要幫助幼兒正確對待負面情緒。
一是焦慮。焦慮是較為常見的負面情緒之一。幼兒常表現為焦慮,具體體現為睡眠不好、做噩夢、說夢話、食欲不振以及心悸、多汗、尿頻、便秘、多動、注意力不集中等癥狀,且對家長的依賴性較強。當強烈的焦慮反應出現時,幼兒就會設法擺脫它。例如,小班新生入園時,通常會在入園一周甚至數周內處于焦慮狀態。這是入園適應期中的每個幼兒都要經歷的,只是程度上有所不同。
二是恐懼。它是幼兒期另一種較常見的負面情緒,是一種心理活動。幼兒常見的恐怖對象有環境、黑暗、動物、火光、槍聲、雷電、人、事件、行為等。其中,包括情感恐懼,如社交、與親人分離、上學孤獨等。幼兒常有預期性的焦慮,害怕自己恐懼的事情成為現實。
三是耍潑。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幼兒會出現在公共場尖叫、大哭大鬧、在地上打滾等過激行為。這時,家長是無法用語言和幼兒進行有效溝通的,主要原因是幼兒的個人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四是“人來瘋”。這是一種從眾心理導致的情緒行為。這種情緒多發于表現欲較強的幼兒,跟著別人一起“瘋”,從而得到更多關注。
一是家庭影響。家長的溺愛與無條件的滿足,讓幼兒做事時不計后果且共情能力差。這樣的幼兒一旦進入群體生活或參與群體性活動時,會產生失落感,遇到挫折和阻礙時極容易產生負面情緒。
二是生理影響。相關研究數據表明,幼兒的外貌特征、身體素質、內在氣質等方面,都對幼兒情緒有較大的影響。
三是缺乏溝通。幼兒園是幼兒最主要的社交場所,幼兒在一日活動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情感體驗等,這些體驗都會影響幼兒離園后的情緒。同樣,幼兒回家后,會被家庭成員和家庭事件影響。因此,家長要經常與幼兒溝通,從而對幼兒進行有效的情緒疏導。


一個幼兒的涵養,與成人潛移默化的行為和情緒感染有關。幼兒情緒發展的過程主要源于自身的生活環境,幼兒情緒會受到周圍情緒氛圍的影響。無論是家庭中還是幼兒園里,成人之間的相處模式要和諧、友愛,以良好的情緒感染幼兒。家長要多關愛幼兒,讓幼兒知道自己是被重視和關愛的,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的幼兒一定能夠擁有“愛人”的能力。
此外,由于幼兒的心智不夠成熟,家長和教師不能急于求成,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緒。情緒具有傳染性,成人的負面情緒也會增加幼兒的情緒波動。
幼兒雖小,但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思想和社交圈。家長要尊重幼兒的個體獨立性,幫助幼兒正確對待自己的負面情緒。同時,家長要善于和幼兒溝通,關注幼兒的所見和所想,幫助幼兒分析產生負面情緒的原因,找到解決辦法,緩解其負面情緒。當幼兒的心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家長要主動與幼兒溝通,理解幼兒的情緒感受。家長在共情的基礎上,幫助幼兒分析問題,從根本上解決幼兒的情緒問題。
在面對幼兒任何的激動情緒時,家長要努力保持冷靜。如果幼兒情緒失控,家長不妨這樣做:一是不要說話,心中默數從1至5。千萬不能生氣,更不能因為幼兒的失控而讓自己失控,可以暫時離開幼兒;二是給幼兒表達的時間和機會,不能憑借成人的想象與評判標準去決斷一件事情;三是給予幼兒安慰。當幼兒出現負面情緒時,幼兒需要的不是說教,而是理解與認同。這時候,家長應該先以安撫為主,讓幼兒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才能使其敞開心扉,與成人對話。
無論是幼兒園還是在家庭,經常會聽到“不許哭了,再哭我就不喜歡你了”這句話。其實,一個人在適當的情況下流眼淚表達自己的感受,是無可厚非的。在幼兒哭時,家長不要急著去責備,不去要求立刻停止,可以用“你可以哭一小會”“舒服一點了嗎”等話語撫慰幼兒。
當幼兒負面情緒有所緩解后,家長就可以幫助幼兒梳理事件,分析對錯,尋找其心理釋放點。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和幼兒多聊一些輕松話題,建立親密的親子互動關系,這種關系同時伴隨愛和信任,有利于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獲取幼兒的興趣點、敏感點,了解幼兒的性格特征,幫助幼兒“查漏補缺”。
幼兒在生活中總會遇到各種各樣不如意的事,需要不斷提升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避免情緒受到影響。家長可以讓幼兒事先了解接下來將要發生的事,幫助幼兒做好計劃,知道自己將面對什么,做好心理準備。例如,家里突然發生了一件事需要被盡快解決,家長可以鼓勵幼兒一起想辦法,一起解決問題,從而提升幼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樣,幼兒獨自遇到問題或困難時,就會習慣性地嘗試解決,減少負面情緒的產生。
家長要學會正確應對幼兒的各種情緒,及時引導、調節、管理好幼兒的情緒,幫助幼兒學會管理自己的情緒,促進幼兒養成良好的品格,促進幼兒的身心健康和社會性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