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卜慧潔

陳鶴琴先生曾指出:“大自然、大社會是知識的主要源泉。”基于自然生態下的“農家樂”課程的實踐研究,既能將生態教育融入幼兒的日常生活中,又能通過游戲化的課程讓幼兒在真實的自然生態環境中思考、探索,體驗人與自然來應有的平衡與共生。自我園市級教育教學專項規劃課題“幼兒園‘農家樂’的實踐研究”立項以來,教師追根溯源,因地制宜,深入探索,有序推進,取得了預期的研究成果。
隨著農村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幼兒久居室內的現象越來越多,戶外活動的時間相對減少。幼兒很少有機會與大自然親近,對土地、對自然的感情越來越淡薄。同時,教育的功利性使多數家庭和教育工作者走入育人誤區,幼兒因此失去了童真和快樂。
我園地處農村,有獨特的自然環境和純樸的人文風情。教師充分挖掘和利用這些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開展一系列教育活動,開闊幼兒的眼界,豐富幼兒的經驗,讓幼兒感受作為農家幼兒的快樂。在實踐體驗中,幼兒通過動手、動口、動腦,感知大自然的美,豐富對大自然的情感。
教師著力營造生態文化底色,通過“梳理問題、討論決策、計劃擬定、實踐探究、分享延展”的“農家樂”實踐步驟,構建和優化“農家樂園”田園生態環境,不斷賦予“農家樂園”環境活力。教師歷經十幾次的討論,參考所有調研結果,就創設幼兒最喜歡的“生態趣景”達成共識:滿足幼兒“返璞歸真,回歸自然”的喜好,打造以“自然、野趣、挑戰”為特點的多元化生態教育環境。
在多年的實踐研究中,教師回歸田園生態,通過多階段的課程審議機制開發農家課程,催生了以田園樂事編織的農家故事,生成“農家樂”課程實施架構。師幼一同身臨其境地游戲、學習、體驗、探究、交往,零距離體驗田園野趣。

課程是教學改革的主要載體,課程塑造師幼的成長方式。教師以田園文化為主線,生成多元化農樂課程:一是挖掘“田園”自然資源,開展體驗課程;二是回歸“田園”,拓展游戲課程;三是創新“田園”實踐基地,構建共育課程。教師立足實際,從開發內容資源、人力資源等方面,構建“農家樂”園本課程,讓幼兒參與其中,大膽探索,獲得發展。
教師充分挖掘家園、社區資源,讓幼兒走進農家樂園,感受農家生活,為幼兒創設一個寬松、開放的人文環境。教師還在環境與幼兒的互動中,創設和諧的教育環境:努力協調社會資源,組織社區、家長培訓,通過“墻外對話”滋潤社區、家庭,齊議農家樂事。
教師以幼兒園課程游戲化建設為抓手,以自然教育和生態教育為載體,遵循幼兒教育規律,大膽嘗試,放手實踐,精心培育和打造以“弘揚鄉土文化,體味綠野鄉情”為核心的“農家樂”實施研究方案,注重鄉土游戲的傳承,走出了一條辦園新路。
教師立足實際,緊緊圍繞課題,根據園所地理環境,堅持“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研究理念,打造出一片生態樂園。在戶外場地的整體布局上,教師設置了草地、樹樁、懸浮橋、蹺蹺板、攀爬塔、梅花樁、舞龍頭、跳馬、抬花轎、自制輪胎車、彩色迷宮圖、民間跳方格等,傳遞“運動、健康、快樂”的活動理念,教師運用這些民間體育器械,并將戶外景觀與園本課程緊密結合,創設了以“野趣、自然、生態、田園”為特色的“農家樂”幼兒園戶外區域創新游戲。
“研”即教研,以問題解決為指向;“訓”即培訓,以教師專業發展為指向。在推進課程游戲化之際,教師嘗試將“研”和“訓”有機整合,“研”中有“訓”,“訓”中有“研”,通過智慧分享、頭腦風暴、網絡教研、教研游戲、主題沙龍等形式,努力改變教師固有的兒童觀、游戲觀和課程觀,提高教師研究“農家樂”課題的水平。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每個幼兒的心里都有一顆美的種子。幼兒藝術領域的學習關鍵在于充分創造條件和機會,在大自然和社會文化生活中萌發幼兒對美的感受和體驗,豐富其想象力和創造力,引導幼兒學會用心靈去感受和發現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現和創造美。”幼兒園“農家樂”實踐研究活動,具有鮮明的自然生態性和鄉土人文性,是幼兒學習生活的重要資源。因此,教師要積極引導和幫助幼兒讀懂自然,與大自然和諧共處,促進幼兒的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