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陳雪漫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將幼兒的情緒歸屬在健康領域“身心狀況”中。由此可見,情緒對幼兒健康的重要性。本文以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為例,淺談幼兒園如何利用情緒繪本,提升幼兒情緒管理能力,實現健康教育目標。
教師在幼兒園經常發現,幼兒由于難以控制情緒,經常出現大喊大叫等暴躁行為。幼兒有情緒認知后,周圍的環境和人際氛圍會時刻影響他們的情緒。在管理幼兒的情緒時,教師要思考:幼兒對情緒認知的經驗有哪些?如何幫助幼兒認識和管理情緒?哪些資源可以被運用到情緒管理中?
《學前兒童健康學習與發展核心經驗》(以下簡稱《經驗》)中的“情緒管理能力篇”聚焦情緒管理,并圍繞《指南》中指出的“情緒安定”“保持愉快情緒”“恰當表達情緒”和“調節情緒”四個核心經驗,對其概念進行詮釋,對四個核心經驗的發展特點進行解析,對促進幼兒積極情緒的教育指導加以說明。
幼兒情緒發展的共同特點是“三易”,即易變化,易外露,易沖動。不少研究表明,女孩比男孩的情緒發展表現得更可控、更豐富和更委婉。幼兒在情緒調控中表現的個體差異,除了某種生物學原因之外,還受家庭因素和環境因素的影響。家庭因素具體聚焦父母自身的情緒表現、家庭成員間關系、父母的教養方式、父母對幼兒的情緒反應以及父母與幼兒關于情緒的交流等方面。
繪本、音樂、美術、心理劇、手偶、指偶以及木偶劇都可以成為促進幼兒情緒能力發展的有效媒介。最終,教師選擇了以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為主貫穿課程,其他繪本為輔助。教師根據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故事情節,預設課程內容,主要分為“遇見情緒小怪獸”“認識情緒小怪獸”“管理情緒小怪獸”“分享情緒小怪獸”四個階段。
幼兒體驗過快樂、悲傷、害怕、憤怒和平靜,非常抽象。讓幼兒更好地了解情緒是什么,顯然不是易事。情緒究竟是什么?為了解開疑問,教師讓幼兒選擇顏色表達自己的情緒,并利用雙休日的親子時光了解自己的情緒及其產生的原因,讓家長記錄下來。
情緒是一個看不見也摸不著的東西。如何引導幼兒對自己的情緒有一定的認知,從而感受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緒變化?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正是抓住幼兒的認知特點,將抽象的“情緒”轉化為可見的視覺體驗。繪本明亮的顏色、簡單的造型、情緒分明的臉一下子吸引了幼兒的眼球。
教師在調查表中發現,面對相同的情緒,幼兒會用不同的顏色去表達。教師問幼兒:“生氣可以用什么顏色表達?”幼兒的答案各不相同。借此機會,教師再次共讀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共同探討情緒顏色的秘密,并找出“為什么是這個顏色”的原因。這一次,幼兒的情緒顏色和小怪獸達成一致。幼兒在教師的幫助下,首次畫出了符合自己當下心情的小怪獸。無論生氣、開心、傷心、害怕,都是可愛的情緒小怪獸。
幼兒記住了不同的情緒小怪獸的顏色,不希望自己的情緒小怪獸亂糟糟的,迫不及待地幫助情緒小怪獸把情緒分一分,裝在瓶子里,擁有了自己的首個情緒罐。幼兒選擇情緒顏色紙,用表情畫出自己想要表達的情緒。
借助調顏色小實驗,一種顏色只要輕輕地加入幾種其他顏色,就會發生很大的變化。這一現象告訴教師:另一件事情的加入,會改變自己現在的情緒。對此,幼兒覺得很神奇。
顏色容易改變,但情緒如何改變?于是,教師開始尋找改變情緒的方法。幼兒覺得藍色小怪獸、紅色小怪獸和黑色小怪獸是糟糕的小怪獸,他們想要打敗它,尋找了各種方法,最終討論出化解情緒的必備小清單。

化解情緒必備小清單
在繪本最后,幼兒發現小怪獸變成了粉紅色。為什么變成了粉紅色?粉紅色代表什么情緒?繪本中沒有告訴幼兒,幼兒開始猜測。原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小怪獸學會了把各種顏色的情緒放進瓶子里。小怪獸不再煩惱了,變成了粉色。這是溫暖和幸福的顏色。
教師還以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為例,利用家長會與家長共同探討繪本,增加家長對繪本閱讀的認識。同時,探討如何開展親子共讀,讓幼兒與繪本要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
情緒認知課程實施后,幼兒明白了情緒是表達自己,發現自己的重要方式之一。每個人都應該關注生活中美好的事物,這樣能夠給自己增加積極的情緒元素,讓自己的心情變好。教師利用繪本《我的情緒小怪獸》,讓幼兒學會做自己情緒的小主人。同時,教師選取其他繪本,為每個幼兒打開一扇通向探知自我情緒的門,如繪本《生氣湯》《我不想生氣》《好害怕呀》等。一本本有趣的繪本故事,一個個生動的故事形象,帶領幼兒邊看邊發現藏在內心世界里的“情緒小精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