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 蓓
陶行知先生主張“生活教育”,即教育源于生活。在“知行合一”理念的主導下,我園開展了足球特色課程,通過游戲的形式讓兒童在玩中學、學中玩,促進兒童身心發展。本文從理論基礎、課程目標以及課程設計等方面,闡述兒童足球課程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系。
兒童足球課程開發經歷了較長時間的研究與試點工作。2019年,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開展足球特色幼兒園試點工作的通知》,正式將足球課程從理論環境投放于實踐中。
西方國家展開針對兒童認知發展的研究的時間較早,這一領域的研究有諸多分支,運動能力與認知發展的關聯便是其中一支。這一支認為,在兒童的成長過程中,其“身體”“運動技能”“認知”以及“社會性”四個元素之間,是協調一體發展的;另一支認為,兒童無法伴隨其年齡的增長,自主完善運動技能,因此需要外界的刺激與傳授。運動技能同很多其他的知識性技能一樣,需要兒童通過學習進行積累。
諸多兒童運動技能研究都有一種相似的觀點,即兒童運動技能的形成存在關鍵期,根據主流觀點判斷,這一關鍵期在7歲之前。得出這一結論的研究者普遍認為,決定個體運動技能的因素是個體經驗而非年齡,而個體經驗的形成又依賴于任務、環境以及個體三個因素。7歲之前的兒童接受新技能的能力普遍更強,容易打好基礎。教師可以從任務和環境兩個因素入手。其中,環境一般指運動的空間、器材等,對兒童的運動發展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陶行知先生“知行合一”“教育源于生活”等主張,強調教育場景的融匯作用,這與情意教育理論不謀而合。這一理論強調人的多領域發展,如身體發展和心理發展。從這一視角出發,足球運功是一項非常適合展開情感教育的運動——對身體活動有較強的要求,同時伴隨較為豐富和深刻的情感活動。這一理論同時強調課程的設置,必須符合兒童的興趣、需求等,尤其要符合兒童的心理發展,而不是刻板地追求學科的邏輯性與系統性。
基于上述理論,足球課程開設遵循的主要原則就是通過足球游戲促進兒童多領域能力,尤其是運動技能的發展,在此基礎上促進兒童身心協同發展。因此,我園在《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向的五大領域,都設置了更為具體的目標。
在健康領域,教師首先考慮兒童的身心健康,通過開展這樣的運動課程,讓兒童的身高體重以及骨骼發展等都達到健康水準。同時,室外游戲活動能讓兒童更好地適應不同的環境與季節,提升兒童的適應能力。足球作為一項考驗協調性、反應速度、平衡性以及耐力等多種素質的運動,能夠較好地豐富兒童在這些方面的技能儲備。兒童能夠通過游戲活動提升自我調控能力,學會合作、信賴以及調節情緒。除此以外,我園希望兒童能夠獲取一些基本的安全防護和自理能力,如運動中知道自行增減衣物等。
幼兒園是兒童踏入的首個集體社會,也是兒童語言能力發展的重要場所。因此,兒童在語言領域的成長是我園課程設置的目標之一。足球游戲遵循一定的規則,要求兒童在進入游戲前,要認真傾聽教師的語言,并針對不理解的地方提出自己的疑惑,最終能較為完整地復述或者解釋自己聽到的規則。這是一個需要多重交互的過程,對兒童的傾聽與表達能力有較好的鍛煉作用。進入游戲后,兒童能夠運用規則與同伴進行合作與交流。
正如前面提及的,幼兒園是兒童踏入的第一個集體社會,因此培養兒童的社會適應、人際交往等技能同樣重要。足球游戲的過程是一個需要交際的過程,而教師在課程設置時又可以添加一些互動交往的情境,能夠進一步增強兒童的交際意識。在此過程中,教師要當好一個引導者的角色,引導兒童合作與競爭、適應群體生活,明白在集體中遵守規則的重要性,養成規則意識。
足球場上其實有很多天然的,可供兒童探索的元素,如足球的重量、球門的大小、球隊的人數、踢球的方向等。兒童在體驗的過程中必然會對這些事物有所認識,但是很難依靠自己概括總結出抽象的概念。這時,教師需要及時引導,時刻關注兒童,對一些被廣泛關注的元素進行必要的闡釋,讓兒童不僅有所體驗,還能對自己所處的空間、進行的游戲以及體驗有所思考。引導思考的過程正是培養兒童思維的過程,讓兒童在玩中學習。
運動本身是具有美感的,引導兒童學會欣賞運動過程中優美的動作、力量的表達,是塑造兒童審美體系的途徑之一。教師也會開展一些與足球相關的活動,如足球畫廊、足球手工品、主題歌舞、主題故事等,旨在拓寬兒童的審美渠道,讓兒童徜徉在藝術氛圍中。教師不僅要鼓勵兒童在玩中感受與欣賞,還要鼓勵兒童在衍生的活動中創造與表現,讓輸入與輸出有機結合。
實現上述五大領域的目標離不開有的放矢的課程設計。這需要教師從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以及評價機制等方面進行思考。
盡管兒童運動技能的發展并不依賴年齡,但是考慮到兒童是處在一個集體環境中進行游戲和學習,因此仍然需要根據年齡段對教學內容進行一定的劃分。面對3歲左右的兒童,教師可以先培養其一些基礎的運動能力,如跑、跳、投、踢等單一動作,涉及的游戲盡量以平衡性和單人向為主,主要培養兒童的運動興趣、專注力等;到了中班階段,教師可以適當增加一些諸如跑跳組合、變向轉身等訓練,活動形式可以向多人方向拓展,逐步樹立兒童的合作意識;到了大班階段,教師可以組織更多的對抗性或者競爭性游戲,其間加入更多的技術性教學,如顛球、傳球、射門等,進一步培養兒童的規則意識、身體感知以及競爭意識等。
足球課程的開設要基于兒童身心發展的需求,為兒童創設積極學習的環境。在課程內容符合兒童發展需求的基礎上,教師在課堂上的角色是一個觀察者、引導者與保護者——觀察兒童的發展動態,以便給予適時的激勵或者鼓勵,引導兒童體驗與思考,保護兒童的活動安全。
游戲本身是精神、形式與內容三位一體的構成,教師要在此基礎上對游戲進行干預。這種干預不僅發生在活動前與活動中,還發生在活動后,不僅針對兒童,還針對教師,這種重要的干預活動即評價。教師要針對其課程設置目標、內容選取以及過程指引等環節進行評價,判斷自身是否完成了教學使命。面對兒童,教師要根據其活動表現、活動成效等情況,判斷其是否有所收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