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戴春華

紙是幼兒常見的生活材料,幼兒喜歡用紙來折疊和繪畫,喜歡收集各種紙,如牛皮紙、糖果紙、錫紙、包裝紙、餐巾紙、報紙、吸油紙等。我園從創設“紙藝室”入手,根據幼兒的生活經驗,開展紙藝活動。活動中,教師要找準幼兒的“最近發展區”,鼓勵和支持幼兒發展創作能力,學會用心靈發現和感受美,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和創造美。
大自然中蘊含各種美的事物和現象,教師要引導幼兒發現美,讓幼兒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例如,幼兒在散步中發現紅樹葉,發出“好漂亮的樹葉”“還有小洞洞”等聲音,這些都是幼兒生活經驗的積累。教師不僅要引導幼兒發現大自然中的美,還要創設美的環境,讓幼兒感受美。在大班紙藝活動“萬馬奔騰”中,教師沒有展示范例,而是尊重幼兒的意愿,讓幼兒自主合作繪畫草原。幼兒通過討論、觀察,獲得關于草原的審美經驗。活動前,家長帶領幼兒觀看賽馬比賽,參觀“飛馬水城”,幫助幼兒積累審美經驗。幼兒從觀察馬到收集各種馬的圖片,對馬的認識更加深入,對馬的理解更加透徹。此外,教師要根據幼兒的知識、經驗和發展水平,選擇幼兒易于理解和接受的美術作品,供幼兒欣賞和創作,激發幼兒的表現激情與靈感。
我園充分利用家長資源和社會資源,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例如,我園發動家長每月收集各種紙張、紙盒,如泡泡紙、報紙、彩紙、牛皮紙等;我園開展“親子紙藝制作”“紙藝大探索”等活動,組織家長參與其中,讓平時生活中常用的紙成為一個個藝術品。家長每季度還帶領幼兒參觀博物館、美術館,支持幼兒積累審美經驗。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理解和尊重幼兒發展進程中的個體差異,支持和引導他們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因此,我園不僅要了解幼兒創造過程中的投入狀態,還要關注幼兒審美創造的過程,不斷激發幼兒的創造力。例如,在小班紙藝活動中,主題材料是報紙,幼兒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各種創作。有的幼兒將報紙撕成條,做出一大碗面;有的幼兒將報紙團紙球,做出湯圓;有的幼兒將大張報紙鋪在地上做毯子,裹在身上做被子;在中班紙藝活動中,教師尊重幼兒的想象與創作。有的幼兒將泡泡紙剪成圓形,有的幼兒用泡泡紙拓印出小魚、熱氣球等圖形。
陳鶴琴先生指出:“把書本上的知識和兒童在生活中體驗的東西進行結合。”因此,教師要鼓勵幼兒學會觀察,并繪畫方式記錄自己觀察到的事物。例如,有一次,大班幼兒阿福輕輕把我叫到雯雯旁邊,說:“老師,你看雯雯畫的是不是你。”我走近一看:“哪里像我?”阿福指著畫面對我說:“看,這是你的長頭發、高跟鞋,手里還拿著教棒。”我被幼兒細致的觀察力打動,覺得這幅畫里的人物正是本人。

創作離不開材料。在紙藝活動中,我園提供了大量材料,支持幼兒進行紙藝創作,園所采購的各種紙品,有家長收集的廢舊紙張等。大班幼兒手部肌肉發展較快,在紙藝活動“萬馬奔騰”中,幼兒將廢舊的牛皮紙撕拼成馬、草原、蒙古包等。教師將審美創意藏在材料里,不僅是一種教育智慧,還是對幼兒審美創造的尊重和支持。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為幼兒創設展示自己作品的條件,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相互欣賞、共同提高。”因此,教師要從“點評”中突圍出來,將交流和欣賞過程回歸兒童視角,深入解讀每個幼兒的作品,并在理解幼兒的基礎上,支持他們新的挑戰和發展。
教師如何在評價中呈現幼兒的作品,并讓幼兒因自己的作品而感到自豪?我園可以采用多種方式,如懸掛式,有畫板式,有平面式等。在紙藝活動“萬馬奔騰”中,教師將幼兒合作的畫全部展示出來,幼兒可以欣賞自己的作品,并愿意將自己的作品介紹給大家聽;在大班紙漿活動中,由于紙漿風干需要時間,教師將作品懸掛起來,便于幼兒欣賞,促進發展幼兒審美能力。
教師要將賞評環節交給幼兒,多給幼兒交流的機會,幫助幼兒總結和積累經驗,不斷提升幼兒的審美能力和創作能力。例如,在紙藝活動“叫醒樹葉的小精靈”中,幼兒利用紙、顏料、超輕黏土等材料進行紙藝創作。在賞評環節,有的幼兒用紙做成樹干,用超輕黏土做成小精靈;有的幼兒用超輕黏土做成樹干,用紙做成小精靈;有的幼兒用紙做成鳥窩。幼兒在交流時不僅分享了自己的創作方法,還分享了有關小精靈的故事。每個小精靈的故事都不同,代表每個幼兒的創意。教師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采用支持性策略,使幼兒的紙藝活動能夠卓有成效地開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