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徐 萍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幼兒園應為幼兒提供健康、豐富的生活和活動環境,滿足他們多方面發展的需要,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生活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幼兒的一日活動中存在諸多環節,如同一日行程中的“驛站”。教師必須厘清思路,明確過渡環節的重要意義,安排和組織好每個環節之間的過渡,使過渡環節銜接得更加自然。
教師要厘清過渡環節的關系,將幼兒一日活動中的過渡環節進行“加工、利用”,以便緩解幼兒情緒、提高幼兒活動質量。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主和有序看似矛盾,其實相輔相成。有序是否等同于高控?當然不是。教師幫助幼兒學會自主,讓幼兒有自己的想法與思考。自主且有序既是教師的收放平衡且活而不亂的法寶,又是幼兒張弛有度、動而不羈的標志。“放”不能放任自流,“管”不能扼殺幼兒的自主性。教師應處理好一日活動組織中“放”和“管”的關系,加強對各個環節的指導和管理。
過渡環節中,教師指導和幼兒自主的關系存在多樣性,要依具體的情境而定。例如,在戶外自主活動后,為了緩解幼兒肌肉疲勞,教師會選擇相對安靜的游戲進行過渡,有序地組織幼兒如廁盥洗,從而避免消極等待和擁擠現象。在過渡環節,教師應適當把握時機,激發幼兒的參與熱情,讓幼兒真正成為活動的主人。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過渡環節中,教師以幼兒為主體,通過游戲、音樂、融合“過渡三部曲”,激發幼兒在過渡環節中的興趣。

游戲是最適宜幼兒發展的活動。教師在過渡環節中滲透游戲,可以讓過渡環節變得妙趣橫生。例如,“擺春天”“圖片上哪些是動物”“把多余的一個拿掉”等智力游戲,短小精悍,游戲時間靈活,能夠培養幼兒的抽象思維能力。
自主游戲是開放和自由的。幼兒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進行活動。完成游戲任務的幼兒可以進入下一階段游戲,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個體差異,幫助和引導未完成游戲任務的幼兒。
陳鶴琴先生指出:“音樂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能穩定幼兒情緒,使他們健康和諧地成長。”音樂,具有優美的旋律和歡快的節奏,幼兒天生就會跟著音樂的節拍自主發生律動,可見音樂的魅力。因此,教師選擇適宜的音樂營造各種氛圍,使幼兒融入音樂中,從而使過渡環節更加輕松、有序。教師可以在各個過渡環節中滲透音樂,在特定的時間播放特定的音樂,讓幼兒接收音樂傳達的信息,并按著音樂指令,自覺完成教師下發的任務。教師采用釋放音樂信號的過渡形式,既可以營造愉悅的氛圍,又能讓幼兒在輕松的環境中增強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區域活動結束后,教師播放節奏舒緩的音樂,能夠引導幼兒跟隨音樂節奏輕輕地拆送玩具。教師不僅讓幼兒養成了良好的整理習慣,還有利于有序過渡,減少隱性浪費。
在傳統的過渡環節中,幼兒往往因為不知道每個過渡環節的時間長短,缺乏對過渡環節內容的掌控力。例如,在晨間活動中,幼兒自主參與喜愛的活動。突然,教師發出“活動結束,收拾玩具”的信號,幼兒在收拾玩具時會抱怨:“我還沒玩完,又要收掉了。”這樣的抱怨。長此以往,幼兒會逐漸失去在這個環節中的活動熱情。教師利用音樂進行這一環節的過渡,能夠讓幼兒逐漸熟悉每個過渡環節的音樂,從音樂聲中估計剩余的時間,從而更好地調整活動內容。

一是融合多樣過渡,鼓勵幼兒自主選擇。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在過渡環節中,教師將多樣化的過渡形式互相融合,讓幼兒根據自己的喜好和需要進行選擇。讓過渡環節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二是調整過渡時間,增大幼兒自主空間。幼兒需要愛和自由的空間,教師適當延長過渡環節的時間,為幼兒營造低控、自主的氛圍,讓過渡環節成為幼兒自主活動,釋放個性的空間。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遵循幼兒的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珍視幼兒生活和游戲的獨特價值,充分尊重和保護其好奇心和學習興趣,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過渡環節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重要節點,起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具有獨特的教育功能。因此,教師要高度重視過渡環節的組織和優化。盡管過渡環節不是幼兒一日活動中的“主菜”,但它蘊含的教育資源非常豐富。教師應當深刻理解過渡環節,結合各種區域活動,融入不同的教育資源,不斷優化過渡環節,讓過渡環節銜接得更加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