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 卉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環境是重要的教育資源,應通過環境的創設和利用,有效地促進幼兒的發展。”班級環境創設要基于兒童視角,以兒童為主體,追隨兒童腳步,傾聽、尊重兒童的想法,支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從而實現班級環境創設的價值。
兒童是班級環境創設的主體,這要求教師需要傾聽兒童的心聲,鼓勵兒童主動參與班級環境的創設,支持兒童大膽表達自己對環境創設的想法和需要,讓兒童深度介入與參與,從而獲得“兒童視角”。
班級環境是兒童生活、游戲、學習的空間,兒童有權利對此提出自己的設想,參與設計與決策。因此,教師要傾聽兒童的創意與設計,并鼓勵兒童積極參與,大膽思考。例如,在秋季開學時,兒童進入新教室。在新學期,教師就班級環境組織兒童討論,如創設哪些游戲區域,如何設置每個區域,收集什么材料,如何制訂規則等。在討論過程中,教師傾聽兒童對環境的想法,并創設機會幫助他們將想象變成現實。
每個兒童參與環境創設中,對于同一個教室的創意、設計、布置自然會有不同的想法。作為兒童的支持者、幫助者、引導者,如何才能讓這些不同的想法、需要成為現實?在尊重兒童的想法的同時,教師鼓勵兒童參與集體討論,分享自己的想法,表達對同伴想法的意見。討論中,教師不斷激發兒童的參與感,在舊經驗的基礎上,架構新的經驗。既有教師的預設,又有支持兒童的行動,從而真正為兒童創設符合其興趣和需要的環境。
班級環境源于兒童的興趣、融入兒童的思考、滿足兒童的需要、與兒童“對話”。只有充分運用兒童的力量創設環境,才能真正支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
班級環境創設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加強兒童與環境的互動,引發師幼對話、同伴對話,發現兒童豐富的想法,給予適宜的支持。教師要思考哪些環境是兒童可以獨立創設的,哪些環境是需要教師的支持的。同時,教師與兒童對話,獲得兒童對主題的提問,跟隨兒童的興趣與設想,幫助兒童積極探索,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并鼓勵兒童用符號、繪畫、圖片等方式進行記錄。
在與兒童對話中,教師注重兒童創造性的發揮,讓兒童的游戲自然生發,讓每個空間都支持兒童的活動,幫助兒童建立與環境的深度聯結,支持兒童將自己的想法充分呈現到班級環境中。例如,在大班《西游記》主題活動中,兒童積極參與角色表演游戲,出現了表演區擁擠,游戲區無人問津的現象。于是,幼兒一一記錄自己發現的問題和自己的游戲需要,并為此展開討論與分享。在此基礎上,兒童設置了劇本創作區、劇本排練區、舞蹈編排區、道具制作區、服裝設計區、場景創意區、舞臺表演區等探究區域。場景創意區的兒童設計了“天宮”“東海”“火焰山”“盤絲洞”等多個場景,整個班級環境讓大家“身臨其境”。在游戲化的環境里,兒童也收獲了創造的樂趣。
在課程游戲化精神的指引下,班級環境中的作品展示發生了較大轉變,從原先的美術作品為主轉變為兒童在活動中的各類記錄、表征、建構作品等多元化作品展示,從原先的主題墻面展示轉變為各個游戲區內呈現,從原先的平面作品展示轉變為立體或懸掛或微景觀式的展示。然而,為了達到班級環境創設的效果,教師的主導越發明顯,對兒童作品的干預越發加強,未能發揮環境對兒童學習發展的真正作用。因此,教師要回歸兒童視角,呈現真實的兒童作品,支持兒童的表達,并讓兒童自主決定作品呈現方式,讓班級環境成為兒童期待的樣子。
在區域游戲中,兒童會有探索記錄、美術創作、建構搭建等作品,這些作品都是通過兒童思考、動手創作而來,反映了當前兒童的觀察與思考、經驗與認識、感受與創造,具有獨特的價值。因此,教師不需要再加工作品,也不要求兒童“完善”后再展示作品。教師要鼓勵兒童與同伴分享自己的發現或設計,真實地呈現兒童作品,從而增強兒童的自信心和主體意識。同時,教師能通過真實的作品,觀察、分析、了解兒童的想法,更好地給予支持。
豐富的作品內容、多樣化的作品呈現,能為兒童提供更多與環境互動的機會。如果教師將作品布置的權利還給兒童,就是對兒童表達的支持。在創設班級環境中,在哪里展示作品,展示怎樣的作品,如何展示作品等問題,教師都應該交給兒童自主思考。
總之,教師要傾聽兒童的心聲,滿足兒童的需要,鼓勵兒童創造與表達。讓兒童在環境創設中獲得自信心、自主,獲得認同感、自豪感,讓班級環境滿足兒童的需要,真正支持兒童的學習與發展,讓環境創設變得更有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