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季冬柳

盧梭說過:“教育在大自然中進行,自然就是孩子的課程。”對幼兒來說,大自然是他們生活、學習和游戲的世界。我園的種植基地“芽芽農莊”自然資源豐富、物產種類多。幼兒常常將腳步停留在小池塘、小竹林邊,發現自然的奧秘,欣賞自然的美妙,感受自然的魅力。教師從幼兒的興趣出發,支持幼兒探索,讓他們在觀察,討論,體驗,合作,交流中,豐富經驗。
幼兒來到在小池塘邊,經常想“去小池塘里玩水”。當聽說我旅游時坐過竹筏漂流時,幼兒興趣盎然,有的問竹筏長什么樣,有的不知道如何用竹筏在水面上行走。有的幼兒提議:“用幼兒園竹林里的竹子做竹筏。”這一大膽的想法得到了幼兒的支持。于是,“竹筏”探索活動得以生發。
師幼一起觀看、討論有關竹筏的知識,并設計了調查表。幼兒通過調查找到了答案,并用自己的方式記錄與分享。在“竹筏”探索活動中,教師堅持“兒童發展本位”理念,始終將環境資源視為幼兒的伙伴和活動對象,追隨幼兒的興趣與需要。
在“竹筏”活動推進中,幼兒知道了更多有關竹筏的知識,制作竹筏的欲望更加強烈。幼兒決定設計竹筏,選出最適合的設計圖制作竹筏。
確定設計圖后,幼兒分頭去小竹林尋找材料,選擇制作竹筏所需的竹子。接著,利用鋸子、尺子、麻繩和剪刀等工具開始制作。在制作過程中,幼兒發現竹子長短不一,知道測量的必要性;在捆綁竹子時,發現打結手法不對會造成竹筏松動。盡管在制作竹筏的過程中問題頻出,但沒有影響幼兒的積極性。在“竹筏”探索活動中,教師始終激勵幼兒,鼓勵幼兒動手操作,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樂于與他人合作,主動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
幼兒在自然中游戲,在生活中學習時,其狀態往往最放松、最愉悅。這是因為他們有著與大自然之間的天然鏈接,有與自然互動的語言和方式。為了更好地發展幼兒的創造力和想象力,教師應該為幼兒提供開放式的活動材料,創設自由的活動環境,給予幼兒更多自主權,讓其能夠自主探索,自發地形成獨特的游戲經驗。
第一次探索:幼兒將小竹筏抬到池塘里,看見小竹筏浮在水面上非常興奮。但當他們走上去時,“咔”的一聲,竹筏一下子撞到池底。“竹筏怎么全部沉到水底去了?”“肯定是我們太重了,竹筏載不了我們。”……幼兒七嘴八舌地開始第二次探索:幼兒考慮到承重問題,便減少登上竹筏的人員數量,但是水還是淹沒了竹筏。“會不會是水池里的水太少。”“水池里需要加水。”……幼兒再次討論。
第三次探索:幼兒讓瘦小的優優走上竹筏,水還是漫上了竹筏。經過討論研究,幼兒決定在竹筏下增加一些東西,增加竹筏的浮力。“我們可以用木頭,因為很多的船都是用木頭做的。”“我們可以用塑料瓶或者泡沫箱,我看過一個救生視頻,它們可以浮起來。”“我們可以把建構室的礦泉水瓶拿過來試一試。”……幼兒想了很多辦法,最終決定把礦泉水瓶綁到竹筏上。這一次,幼兒終于成功了。
在與竹筏互動中,幼兒不斷發現和解決問題,不斷建構新的經驗。這一案例讓教師認識到,資源的開發和利用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需要教師關注幼兒的學習與發展,提升幼兒的探索能力。對幼兒來說,他們欠缺對竹筏的經驗,僅停留在形狀、顏色、用途上。為了豐富幼兒的經驗,教師利用身邊的資源(影視資源、家長資源、自然資源等),利用調查表,幫助幼兒更好地認識竹筏。在探究過程中,教師通過“觀察幼兒行為—分析關鍵信息—解釋發展特點—支架策略嘗試—推動新經驗產生”的觀察步驟,分析幼兒的興趣、經驗等情況,創設更能激發幼兒興趣和探究的學習環境,促使幼兒積極參與探索活動。
教師從幼兒想玩竹筏入手,通過觀察、比較、記錄、談論、實踐等形式,完整呈現幼兒探究竹筏的過程。大班幼兒思維積極、活躍、愿意學習新事物,喜歡具有一定挑戰性的活動。在活動中,大班幼兒傾向于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如竹子到底多粗才合適,選什么材料可以讓竹筏浮力更大等,并通過輔助材料和持續探索解決問題。在活動中,教師發現,幼兒不斷發展探究能力。教師要及時對幼兒進行表揚和鼓勵,幫助幼兒獲得成功的體驗,激發幼兒的探究積極性。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要珍視游戲和生活的獨特價值,創設豐富的教育環境,合理安排一日生活,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滿足幼兒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和親身體驗獲取經驗的需要。”自然探究活動帶給幼兒的不僅有豐富的知識和經驗,還有主動發現、主動探究、主動學習的品質和能力,是對生活的熱愛、對自然的尊重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教師將一如既往,繼續追隨幼兒探究自然的腳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