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建英

有人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任你去描繪,繪上什么樣的顏色,就是什么樣的孩子。”我要說:“孩子是一本書,一本活生生的書,只有教師用心去閱讀,才能發現他們的可愛,走進他們的童心世界,真正成為孩子的知心朋友。”許多教師紛紛抱怨:“現在的孩子越來越難教。”但是,只要教師付出一顆愛心,就一定會換得一顆純真的童心,看到孩子燦爛的笑容。本文以“調皮的清清”案例為例,從三方面進行分析與反思。
清清是一位可愛又調皮的男孩。每次游戲時,他一人玩的游戲場景最多。談到“什么不愿和清清玩”的話題時,幼兒紛紛表達不滿:“清清很調皮,上次把我的積木推倒了。”“清清非常愛搗亂。”……經過仔細觀察,我發現清清在游戲時,拿材料動作快,幅度大,不愿和別人分享玩具。漸漸地,幼兒離他越來越遠。有一次離園活動,我看到了不一樣的清清。離園排隊時,清清站在教師旁邊,與教師一起看著家長手中接送卡上的名字,比教師看得還快,嘴里還大聲喊著中接送卡上的名字。第二天,在來園談話活動中,我將清清這一情況告訴所有幼兒。“老師發現,有一個小男孩特棒,每天放學時他都能協助老師。你們猜猜是誰?”此時,教室里鴉雀無聲。我接著對幼兒大聲說:“這個小男孩就是清清。你們沒有發現他有許多優秀的地方。今天,老師給你們布置一個任務,再找一找清清的優點,看看他是不是一個很棒的小朋友。”兩天后,在主題為“清清的優點,我發現了”的談話活動中,幼兒打開了話匣子:“清清上課會舉手發言。”“清清吃飯時桌上很干凈。”“清清從來不挑食。”……一下子,清清像大明星一樣,身上有無數個優點。這時,清清從詫異到露出微笑,接著滿臉通紅。于是,我跟幼兒說:“其實,每個小朋友身上都有許多優點,只是沒有被好好地觀察與發現。如果每個人都能把優點展現出來,一定會得到他人的喜愛。”在以后的日子里,我漸漸地發現,清清不再是一個孤獨的游戲者,他已融入群體,成為其他幼兒的好玩伴。
陶行知先生認為:“教育者的責任是不辜負機會,利用機會,能用望遠鏡去找機會,會拿靈敏的手去抓機會。”幼兒期是學習與發展的關鍵期,幼兒的性格、興趣、愛好、習慣、學習品質等,對其發展起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我看到清清被同伴排斥時,及時觀察,尋找策略,讓幼兒主動接納清清,使其成為玩伴,也讓清清在幼兒的認可中建立自信、規范自身行為、使其逐漸感受集體的溫暖。

在案例中,教師可以要求幼兒遷就清清,跟清清一起游戲,也可以要求清清融入集體,不要做搗亂者。但是,這樣的做法是不可行的。為此,我沒有急于求成,而是在尊重幼兒的前提下,通過仔細觀察清清,及時抓住“清清在離園活動與老師一起點名字”這件事,把握教育契機,以點引入,以點擴散,生成談話活動,引導幼兒辯證地看待清清,從各方面了解與眾不同的清清。
學前教育專家劉焱曾說過:“一個專業化的幼兒教師,既要像心理研究者那樣與幼兒交往與相處,又要像教育家一樣思考教育的方法與策略。”在幼兒教育中,稚嫩的孩子每天都會帶給教師不同的問題。教師要采用不同的方式,解決不同的問題,不能使問題擴大化。對于清清存在的問題,我充分尊重幼兒的主體性與主動性,在與幼兒充分交流的基礎上,讓他們帶著問題去發現清清的優點,培養幼兒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看待身邊的人或事物。在兩天后的交流分享中,幼兒懂得了“每個人都是有優點的”,無形中增強了幼兒發現美的能力。教育于無痕是最優質的教育,也是教育取得最佳成效的有力體現。
幼兒的心靈是脆弱的、敏感的。教師遇到問題時不能放大小問題,使處在問題里的幼兒不知道如何應對,甚至有的幼兒會產生逆反心理。當得知幼兒不愿和清清一起游戲的原因后,我沒有急于下定論,而是靜下心觀察清清在游戲中的表現。一個問題的出現,往往具有兩面性。例如,有的說清清有好玩的東西不和別人分享。如何界定與把握分享的尺度?教師應認真聆聽幼兒的心聲,關注幼兒的日常表現,審視幼兒行為背后的真實情況。為此,我轉換看待幼兒的視角,引導幼兒主動尋找清清的優點,提升了清清的社交能力。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尊重幼兒發展的個體差異。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每個幼兒都是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主見、想法、愛好、情緒與情感。教師要多傾聽幼兒的心聲,多了解幼兒的想法,多走近幼兒的世界,用信任的眼光看待幼兒的言行舉止,引導他們在和諧的環境中健康地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