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昭獻
(貴州地礦測繪院,貴州 貴陽 550018)
基于我國社會經濟快速發展背景下,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成果(簡稱“二調”)已經不能完全滿足的國土管理各方面工作需求。2017年10月,國務院正式啟動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簡稱“三調”),如何準確、及時、全面落實“三調”工作,做好“三調”成果分析與應用,是各地政府與土地管理部門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本文圍繞務川自治縣“三調”工作展開詳細分析。
根據《土地調查條例》規定,國家根據國民經濟、社會發展需求,每十年實施一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我國第二次全國國土調查于2009 年完成,目前即使“二調”成果每年更新,依舊無法徹底改善其適應性、完備性。基于此,根據相關規定在2017 年開始部署“三調”工作,并在2020年底前全面完成國土調查成果迭代。
“三調”要求在2017 年變更調查成果基礎上,采用“三調基礎”影像、“統一時點更新”影像開展內業勾繪、外業調繪、互聯網舉證等方式,全面細化、完善土地利用基礎數據,掌握土地利用現狀與國土資源變化情況。對于市、縣國土部門而言,主要領導須親自抓“三調”工作,保證“三調”成果準確、真實。與前兩次調查相比,“三調”遙感影像分辨率更高、時效性更強,互聯網技術也更為成熟,相應的成果現勢性、準確性大幅提高,成果應用更加廣泛。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采用貴州省三調辦統一下發的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級行政區控制界線作為工作區邊界,全縣共16個鄉鎮(3個街道辦事處,11 個鎮、2 鄉)、81 個村、41 個社區,面積277466.36公頃。調查成果圖斑數192103個,共完成舉證圖斑100069個(其中人工實地舉證77842個、無人機舉證22227個),舉證率52.09%。
3.2.1 各地類情況
經調查,務川自治縣一級地類僅有12種(無濕地地類),二級地類38種,全縣總面積277466.36公頃,具體匯總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調查匯總情況
3.2.2 主要地類數據與二調對比變化情況
(1)建設用地變化情況。務川自治縣三調成果建設用地面積7546.46 公頃,占全縣國土總面積的2.72%。與二調調查成果6073.72 公頃相比,漲幅24.25%,其中凈增加4505.21 公頃,凈減少3032.47 公頃。
凈增加原因:一是調查精度提高,對原調查精度較低漏調和未達最小上圖面積的建設用地,補充調查上圖;二是因城市擴建、新建公路,農戶新建宅基地所致建設用地增加;三是根據國家要求,原臨時用地按農用地、未利用地調查的部分,現調查為建設用地;四是城鎮村范圍擴展、道路擴建,部分農村道路(屬于農用地)歸入城鎮村內部、擴建成公路,根據三調相關規程要求調查為城鎮村道路用地(屬于建設用地)、公路,變化圖斑的調查舉證如圖1所示。

圖1 變化圖斑的調查舉證
凈減少原因:一是二調時城鎮村圖斑未打開,部分其他地類綜合到建設用地,而三調調查時只要達到上圖面積標準的都按實地現狀地類上圖,建設用地減少;二是新建水庫、農村道路等占用部分建設用地;三是因增減掛鉤、異地扶貧搬遷,老舊危房、廢棄工礦用地復墾復綠等原因造成建設用地減少。
(2)耕地變化情況。務川自治縣三調成果耕地面積56584.01 公頃,占全縣國土面積20.39%。與二調成果對比,耕地面積總體減少4444.32 公頃,減少7.28%,其中凈增加26503.04公頃,凈減少30947.36公頃。
凈增加原因:一是因調查進度提高,對城鎮村莊內部打開后進行細化調查,只要能達到耕地上圖面積標準的都按耕地調查;二是因實施增減掛鉤、異地扶貧搬遷、老舊危房和廢棄工礦用地復墾復綠等原因造成耕地面積有所增加;三是因土地開發、整理導致耕地面積增加;四是原地類邊界整體發生位移,空間置換產生虛減耕地。
凈減少原因:一是實施退耕還林、生態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苗圃等其他林地)及外出務工人員增加使耕地多年撂荒后生長林木等,部分耕地變為林地;二是開展農業產業結構調整,部分耕地變為果園、茶園和其他園地等;三是建設占用,轉化為建設用地,如城鎮建設、道路交通建設等;四是部分耕地災毀;五是原臨時用地按耕地調查的部分,現調查為建設用地;六是因本次調查國家從新下發高精度坡度圖,造成大量耕地面積流向三調中的田坎面積;七是根據農業產業需求,新建大量設施家用地,耕地面積減少。
(3)種植園用地變化情況。務川自治縣三調初步成果種植園地面積5678.94 公頃,占全縣國土面積2.04%。與二調調查成果對比,種植園地面積總體增加4832.67 公頃(增加571.06%),其中凈增加5403.04 公頃,凈減少570.37公頃。
凈增加原因:一是因調查精度提高,在城鎮村細化調查過程中,對原城鎮村范圍內整體按照建設用地調的種植園用地根據實際范圍調查上圖;二是實施退耕還林(經果林等)、農業結構產業調整,部分耕地、林地現變為園地、果園等;三是調查精度提高,原地類邊界整體發生位移,空間置換產生虛增園地。
凈減少原因:一是二調中部分園地因外出務工人員增加無人管理,導致部分園地變為林地;二是建設占用轉化為建設用地,如城鎮建設、道路交通建設等;三是根據農業產業需求,新建大量設施家用地,種植園用地面積減少。
(4)林地變化情況。務川自治縣三調成果林地面積184564.25公頃,占全縣國土面積66.52%。與二調成果對比,林地面積總體增加25866.11 公頃,增加16.30%,其中凈增加42579.25公頃,凈減少16713.14公頃。
凈增加原因:一是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經果林;二是由于生態環境需求,退林還林增加林地面積;三是外出務工人員增加,耕地自然撂荒,多年后自然轉化為林地,林地面積增加;四是原荒草地多年自然生長林木,形成林地;五是因調查進度提高,對城鎮村莊內部打開后進行了細化調查,只要能達到林地上圖面積標準的都按林地調查;六是原地類邊界整體發生位移,空間置換產生虛減林地。
凈減少原因:一是建設占用轉化為建設用地;二是根據農業產業需求,新建大量的設施家用地,林地面積減少。
(5)草地變化情況。務川自治縣三調成果草地面積416.85公頃,占全縣國土面積0.15%。與二調成果對比,草地面積總體減少13812.59 公頃,減少97.07%,其中凈增加162.61公頃,凈減少13975.20公頃。
凈增加原因:一是調查進度提高,對城鎮村莊內部打開后進行了細化調查,只要能達到草地上圖面積標準的都按草地調查;二是因實施增減掛鉤、異地扶貧搬遷、老舊危房和廢棄工礦用地復墾復綠等原因造成草地(按三調技術要求)面積有所增加;三是原地類邊界整體發生位移,空間置換產生虛減耕地。
凈減少原因:一是實施建設項目減少;二是實施土地開發整治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大量草地開發成耕地、園地、設施農用地等;三是原草地樹木郁閉度變化、多年自然生長形成林地;四是建設占用轉化為建設用地。
(1)林地增長較快問題,建議務川自治縣后期在實施土地整治過程中,不應再向地形陡峻,地理環境較差,生態環境脆弱的石漠化地區傾斜,這些地區據調研,同時也是人口外流嚴重的區域,應對這些區域進行適當生態修復,減少人類干擾,使其自行恢復為林草地等生態用地,空廢化房屋出于安全考慮可搗毀,但不應再投入資金復墾為耕地等地類,更不應再增加基礎設施建設投資。
(2)耕地減少速度較快問題,建議務川自治縣對現有建設用地等進行增效挖潛,盡量減少對優質耕地的占用,同時對劃定的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區實行最為嚴格保護,耕地具備流轉條件的地方果斷流轉出來進行規模化與機械化經營,并將一些土地整治的經費用于優質耕地土壤的培肥與修復,提升耕地質量,實現綠色生產。
(3)人口減少、閑置宅基地問題,建議推動務川自治縣宅基地入市,允許依據現有法律條例等進行交易,最大化利用宅基地資源。
(4)交通運輸用地增長較快問題,建議審慎劃定永久基本農田,出臺嚴格的保護政策,科學合理規劃建設用地區,保證糧食安全、提升人民生活品質。
(5)建議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加強土地集約節約利用。利用三調成果和低效用地調查成果,積極盤活存量土地,制定科學的集約節約城鄉建設規劃,提高土地空間的使用。
(6)建議嚴格執行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城鄉建設等規劃,真正實現多規合一。利用三調成果,做好國土、農牧、林、水務、建設、規劃等各職能部門的數據使用與銜接,在同一數據成果前提下,制定統一規劃,實現多部門數據統一,才能真正實現多規合一。
(7)建議加強農業科研,提高農業投入,發展生態農業。針對農工局現有管理職能,結合三調成果數據,加強高新農業產業的投入與可持續發展,生態農業的發展直接影響務川自治縣的農業產業的結構與農業經濟的健康發展。
(8)建議加快生態建設,制定科學合理可持續的保護性規劃,注重環境保護,職能部門的生態保護性規劃應符合縣情、體現特色、民眾渴望、可持續、先進科學。
(9)建議加強法律意識,避免政府行為的違法用地;嚴格土地監察執法力度,對個人、集體的土地違法行為依法嚴格查處。
綜上所述,隨著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工作的全面推行,各地政府與國土部門應貫徹“三調”工作體部署要求,樹立全局觀,以嚴謹的工作態度、過硬的業務素質完成三調各項工作,保證“三調”成果的沿用性、可靠性以及真實性。同時,還需大力推廣“三調”成果的應用,充分發揮調查成果應有的社會、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