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遠寧 王珺
(湖南理工學院美術與藝術學院,湖南 岳陽 414000)
2020年12月,中國在國際氣候峰會上作出減碳承諾,基于“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愿景,交通運輸領域作為碳排放大戶,一直在迫切尋找低碳發展路徑。體現節省能源、綠色環保的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等共享型交通工具作為綠色產業的一部分,是促進交通出行領域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新興力量。產品設計領域里的交互是指人與產品的互動過程,包括交互行為、交互場景、交互邏輯、交互工具等方面[1]。交互連接著人與產品,連接著用戶心理和行為動作。因此,交通工具作為產品支撐,交互則是共享型實現的開放接口,可突破傳統交通工具的時空局限,實現共享交通工具的智能互聯。從交互層面分析影響共享交通工具交互行為發生的因素,得出促進交互行為發生的優化方式,最終達到產品交互可用、易用、享用的體驗目標。
共享交通工具實質是以車輛為載體,在解決人們短距離出行問題的同時,充分利用城市因快速的經濟發展而帶來的交通擁堵狀況,實現公共道路通過率的最大化[2]。現如今市場上存在的共享交通工具主要可分為4類:共享單車、共享電動車、共享汽車、共享滑板車。其交互流程主要涉及用戶與軟件交互和用戶與車輛交互兩方面,用戶與軟件的交互主要體現在用戶操作的尋車、掃碼、開鎖、關鎖、付費等階段,軟件主要靠頁面更新、按鈕、文字提示用戶完成交互,共享車輛主要靠硬件、外形、二維碼等與用戶完成交互。目前共享單車因其技術性要求低仍然占據主要市場,其次是共享汽車,由于路況限制,主要分布于城市街道,而共享電動車因其成本高發展并不順暢,共享滑板車普及率不高。在共享經濟的背景下,目前這些共享交通工具在交互方面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用戶體驗感不足。在用戶與車輛的交互過程中,共享交通工具對駕駛人的技術性要求高,老年群體或傷殘孕人群很難駕馭,共享車輛重量過大、車座車把不可調節等問題也使得體格較小的女性群體無法使用。在用戶和軟件的交互過程中,其界面選用的字號、色彩等內容更符合年輕人的生理和心理結構,老年群體使用困難[3]。除此之外,個人身份信息、位置信息的泄露也對用戶安全產生威脅。
(2)場景創新度不夠。企業為快速搶占市場,大多以增加投放量為主要策略,忽視自身的交互場景的更新建設,導致個體情感內涵缺失。不同品牌共享交通工具交互場景高度趨同,如在使用場景中,多是掃碼開鎖后騎行,無其他附加服務。交互界面也都是由圖形和文字組成,單調乏味,無其他交互方式。對于如何形成個人交互特色、不斷開拓新的交互場景以增強用戶對品牌的粘性是共享交通工具在交互方面一直面臨的難題。
(3)智能化程度不深。現有共享交通工具車輛交互系統落后,彼此交互要素之間互聯互通性不足。比如,由于技術不到位,線上對用戶出行需求的預測缺乏精度,導致線下車輛供需調度失衡。還有交互管理模式落后,平臺搭載新型科技工具較少,可能會導致用戶服務不到位。同時在用戶尋找車輛定位過程中由于位置不夠準確,影響用戶的交互體驗,定位技術仍需更新升級。
共享交通工具雖有不足,但從整體來看,其降低汽車購買率,減少有害尾氣排放,踐行了綠色環保的標準,符合國家低碳發展路徑,這也意味著共享交通工具未來仍然有潛在市場可挖掘。作為新型服務業態,注意到交互理念下共享交通工具快速發展過程中顯現出的問題,破除難題,不斷創新發展,滿足用戶多樣化需求,才能更好地發揮共享交通工具的優勢,實現其可持續發展。
作為共享交通工具的基礎,交互硬件不僅直接給予用戶審美上的感官體驗,而且為實時定位、人工智能、云計算等車輛智能化提供產品支撐,以滿足用戶的騎行需求、提升出行體驗。對交互硬件不斷研發升級與更新迭代,需要結合新概念和新方式,在車輛的功能、外觀、智能化等多個方面進行更新。如圖1所示,榮獲2021年德國IF設計獎的“云歌”概念共享單車,考慮到部分身高較矮的群體,將車輛的車架跨度放低,對較矮人群更加友好,也不會影響較高人群的騎行體驗,貼心的細節設計和情感互動給用戶帶來更好體驗的同時也加強了用戶對品牌的忠誠度和依賴感。同時還有新一代的免維護實心車胎,使用戶坐感更加舒適,騎行更加省力。智能車鎖的出現,使用戶可以通過手機和指紋等方式解鎖,不用彎腰開鎖。設計以人為中心。共享交通工具的硬件設計通過收集不同群體用戶的騎行數據,滿足用戶需求和體驗,能夠不在人為干預的條件下實現整個共享系統的循環流動、需求共享,提供給用戶安全、高效、智能的出行體驗。

圖1 “云歌”概念共享單車
軟件內核是交互場景拓展的關鍵。在網絡信號較差的室內,無法正常使用共享車輛軟件。當光線較弱時會對掃描二維碼、停車落鎖等交互過程造成直接影響。在這些交互場景上都還存在著一些問題。近年來,企業不斷在應用場景上做出努力,包括操作方式、休閑娛樂、出行代步和智能應用等方面,滿足用戶對不同應用場景的需求。如圖2所示,小遛共享在掃碼開鎖頁面,設計出掃碼和輸入編碼兩種方式,同時在車把和后座都放置有二維碼,防止出現單種操作方式因光線、網絡、天氣等原因無法完成開鎖任務、交互中斷的情況,提供給用戶多種選擇。其次,還含有擴展軟件上的網上虛擬社交場景、提供個人騎行經歷分享、交流的板塊。通過對用戶騎行數據的收集,根據用戶出行軌跡及消費場景進行精準路線規劃,利用人工智能算法為用戶提供附近優質商店、景點推薦,并提供車輛預約功能。將5G時代所帶來的大數據快速傳輸、數字媒體技術等與出行場景深度結合,促進了共享交通工具服務邊界的擴展。

圖2 小遛共享掃碼開鎖頁面
共享交通工具是建立于云計算、物聯網、移動通信、傳感器等多項新技術之上,涉及車輛充電、車輛定位、遠程控車甚至無人駕駛等多個維度。新科學、新技術帶來新變革。如圖3所示,精靈滑行Max Pro共享滑板車采用汽車的核心技術,通過內置的控制組件和獨特的算法讀取車速傳感器發來的信號,進而發出指令,匹配設定速度,車輛則會自動在這一速度下開啟智能騎行模式,這在減輕駕駛者手部操控的緊張和疲勞感的同時也實現了車輛的勻速前進,節省電量。同時,對無人駕駛技術的研究,可以讓車輛來找用戶,結束后車輛自行回到服務點,這就真正實現了共享車輛的隨取隨還、全面覆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建立的自研生態智能決策平臺[4],可幫助車輛交互的全鏈路決策更加智能化,實現車與車互聯、車與人互聯、車與企業互聯。共享交通工具是基于這些新技術之上的產品,技術的變革和優化將促進車輛、車控以及數據交互傳輸系統更加智能,構建更安全的共享性出行體系。因此,科技的發展對于共享交通工具交互創新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節。

圖3 精靈滑行Max Pro共享滑板車
交互行為是指用戶在使用產品中的一系列行為,包括產品對環境的感知行為和對用戶操作的反饋行為等。產品行為一般都是設計師設計好的,而用戶行為是無法預測的,兩者的沖突客觀存在,共享交通工具是多人行為的交互,用戶操作行為多種多樣。因此,注重行為交互,引導用戶進行操作,可減少因社會不同群體的生理心理差異帶來的交互差錯。
首先,可建立多通道的用戶交互界面,可綜合采用視線、語音、手勢等多樣的交互方式,使不同用戶可利用多個通道以自然、并行的方式進行人機對話。通過整合來自多個輸入通道的精確的或模糊的字眼來捕捉每個用戶的獨有的交互意圖,也可提高人機交互的自然性和高效性[5]。如圖4所示,哈啰最新發布的“云起”共享電動車支持語音交互功能,音響設置在車擺附近,連接車載藍牙后,可直接通過車輛語音進行導航、聽音樂、站點提醒等。云起共享電動車通過語音交互的方式,不僅改變了以往用戶停車查看地圖或用戶在騎行時手持手機的方式,而且使用戶更加專注前方路面,提升了用戶的騎行安全。

圖4 “云起”共享電動車
其次,是采用自然簡單的交互方式,用戶與產品的交互行為應符合人類的行為習慣。使用臉部識別、手勢交互、語音控制等技術,可通過簡潔有效的方式使用戶完成車輛開門的交互行為,簡化了交互過程。因為存在用戶同時使用不同共享車輛軟件和隔一段時間再次使用的可能性,符合用戶慣常行為的設計可降低用戶在操作過程中的認知負擔,減少和避免操作失誤,同時可增強交互時的真實感和吸引力[6]。
最后,是對整個交互行為發生過程的簡化。考慮到特殊群體在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人為差錯,可利用自然或人為的限制性因素,簡化任務結構。通過交互行為反饋機制的方式,比如彈出窗口或者發出聲音,引導用戶理解后續操作步驟,也可以減少差錯的發生。增加交互通道操作余量,可以為出現的差錯提供更改的余地。
產品不僅要具備良好的功能,更要具備使用的愉悅性,而愉悅性情感的產生來自于使用者與產品之間的無形交互,這種情感交互體驗是建立在場景體驗之上所獲得的景觀感知,每一類共享型交通工具都有著獨特的情感內涵,不同的情感交互體驗是共享型交通工具個人品牌特色創新的根基,也就意味著需要建立和擴展多樣的交互場景。
在交互理念下,共享交通工具的設計場景分為3種:需求場景、環境場景和手機場景。在營造需求場景時,調查用戶的心理期望,尋找用戶痛點,根據用戶行為特征將用戶抽象的情感需求轉化為具體的交互場景設計。政府監管、制定法治規范,企業在供給、售后等階段不斷優化,在不同層級的新成員介入過程中也會不斷產生新的情感需求,新需求推動新場景的出現。
在手機場景方面,強調界面設計的簡潔性和互動舒適性,界面所傳遞的信息要在短時間內被用戶理解,可采用圖形、文本、視頻、音效多種形式結合的方式[7],增強場景使用的普適性,營造高安全感和舒適感的交互新場景。還可以增加有趣的交互小程序,或者網紅點打卡、個人經驗分享等頁面,這不僅能夠保證信息傳遞的有效性,也能為用戶提供多種場景選擇,增強其交互體驗感。
環境場景包括用戶使用時的時空狀態以及人體的肢體動作狀態,如光、聲音、網絡、姿勢等。如圖5所示,在Bolt Two共享滑板車車把手部位安裝有一個支架,可以放置手機,用戶一低頭就可以看到手機導航路線,考慮到了用戶騎行時的姿勢和騎行習慣,同時考慮到在導航時,手機電量消耗快的特點,此支架內置無線智能手機充電器,可為手機提供充電服務。通過分析共享交通工具基本功能相對應的不同使用人群典型形態和使用習慣,在群體行為特征的基礎上開發個性化的使用方式,可進一步提高用戶與環境場景的互動效果,激活新場景,增強用戶體驗感。

圖5 Bolt Two共享滑板車車把手部位
共享交通工具是個高技術、高壁壘行業,交互工具是以一定的物質形態表現出來的多種技術的集合體。隨著人工智能、5G技術的迅速發展,共享交通工具得以繼續發展的基本要求之一是進一步探索如何利用科技發展創新式共享。
新科技的發展為車輛交互系統更新提供技術前提。5G技術所具有的高速率、低延時、大鏈接特性可為海量數據的收集與分析提供更高效的交互工具,實現實時圖像識別、智能化預測用戶出行等。人工智能可模擬、延伸和擴展人的智能,開發新的技術科學,實現車輛安全化智能升級,共享出行區域供需調度智能化等[8]。車聯網、云計算、輔助駕駛等技術更加全面地應用于共享型交通工具,也將推動更深入的智能升級與優化。智能環境感知、多傳感器融合、智能決策、控制與執行系統、高精度地圖與定位等核心技術也與交互工具智能深度融合,利用新能源、新技術進行共享型交通工具的改新換代已成為不可忽視的趨勢。
同時,利用系統化思維創新交互工具的管理模式,優化出行服務平臺,亦可推動共享交通工具的智能化升級。東風Sharing-VAN概念車的移動出行服務平臺采用輕量化、電動化、智能化、網聯化、共享化技術的新研發成果,在上面搭載了無人駕駛、新能源、動態避障、多車編隊行駛、遠程操控等多方面的交互工具,實現功能多樣化,構建出智慧出行和智慧物流的新載體[9]。利用出行服務平臺的標準數據交互方式,也可實現與各個層級、各個機構互聯互通,大數據共享,搭建綜合層級的系統管理模式,推動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的建設。
作為一種新的思維理念和資源配置模式,利用新技術、新平臺更新交互工具,實現共享交通工具智能升級的方式也引起更多人的注意。采用智能科學技術與共享交通工具相結合的創新方式,更有助于打造可持續性的綠色新生態共享出行模式,為社會搭建出一個新的移動出行服務生態圈。
隨著中國結構性改革不斷推進,綠色設計、低碳設計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交互理念注重多個互動個體之間相互配合,建立和優化用戶與產品之間生動及有意義的關系。交互理念下的共享交通工具設計創新策略研究是以人、機、車為核心,對現有問題和發展方向進行分析,以滿足用戶行為交互體驗和情感交互需求為基礎,將現代技術手段賦能交互工具為手段,突破了以往只關注共享車輛的局限性,使得共享交通工具的設計更加具有實踐性和服務性。不斷朝著綠色、智能、共享的方向發展的共享交通工具,也會對打造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交通體系、實現碳中和目標做出貢獻,助力智慧城市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