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婭娜 王璇
(長沙學院,湖南 長沙 410022)
綜合版畫是現代版畫藝術發展衍生出來的一種新的復合型版畫藝術模式。所謂“綜合版”指的是凸、凹、平、孔4種印刷形式中兩種或者兩種以上的印刷形式合用情況形成的版。由于它獨特的“綜合”特點,使得不同凹凸的媒材在一起跨越了版種邊界,形成了材料使用的多樣性,也引發了對于傳統版種的藝術趣味綜合手法的再認知[1]。
綜合版畫的英文“Collagraphy”,派生于希臘文中的動詞“Kollo”,意即“貼附”。這個名稱也展示出綜合版畫的技術特征[2]。綜合版畫的創作重點在于“拼貼”(Collage)這個步驟,即在帆布或畫板上將紙片、布片或者其他任何天然的或人工的材料膠貼上去,以構成一個水平面的或略為凸起的版面,然后再通過相應的凸、凹、平、孔中的印刷方式進行作品的創作[3]。它集合設計、印刷、雕刻以及繪畫為一體,功能屬性多樣,其創作過程在集結眾多技能的同時,能夠將學生的預判力、觀察力、想象力以及創造力充分調動,因此越來越多的高校美術教育課程中開始涉及綜合版畫的創作,其教學開展也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4]。
相比其他藝術形式,綜合版畫創作在構思、繪稿、成型過程中,經歷了多次轉化和幾度創造,每次都會給學生帶來不同的樂趣和未知的驚喜。第一種是與常規藝術形式雷同的由無形素材、體驗向有形形象的轉化;第二種是有形形象向視覺藝術形象的轉化;第三種是版與印的關系帶來的,畫稿通過刻、雕、蝕等技術在印版上再現,而后通過印刷手段再復制轉化;第四種是由于綜合版的綜合屬性,不同版帶來的疊加轉化,帶來新的創作驚喜,反復覆蓋,掀起,創作者情感得以抒發,個性思維得到最大化發揮,實則是一個非常豐富的創作體驗和審美體驗[5]。
綜合版畫手腦并用的特征是有別于其他藝術形式的,因為版的創作過程具備了體力性較強的工藝或者雕塑的動手特點,使用的是刻制工具并非繪畫工具,使得學生在創作過程獲得了與筆繪不同的心理感受,正是在結合多種工藝進行各種材料、工具、視覺的轉化刺激下,學生的學習動力得以激發,熱情和興趣被發掘,達到潛移默化的育人效果。
由于版畫的基本特點是通過印刷完成的,因而作品就會因媒材的不同而具備多樣的可能性。比如厚質的棉紙在凸版的壓印過程中會產生凹陷的紋理特點,有著不錯的觸摸質感;柔軟的吹塑紙具備一定的紋理且受墨能力強;常規的卡紙在印制拼貼過程中雖顏色不同,卻質感雷同,加入質感迥異的瓦楞紙可以增加肌理的對比等,媒材的多種可能性能夠激發學生無限的想象空間[6]。
高校美育不僅針對專業學生,更重要的是針對非美術專業的學生進行美術教育,屬于公共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全面實現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綜合類版畫作為印刷和繪畫等工藝結合的一種藝術形式,屬于間接性藝術的一種,在大部分高校藝術課程體系中均設置有印刷類課程或者版畫類課程內容,這些專門性的藝術類課程無疑為高校進行美育普及提供了良好的技術和空間基礎。此外版畫本身有個最大特點就是復制功能,這一屬性產生本身是基于傳播教育的需要,因此復制過程本身不僅有利于版畫藝術的傳播和推廣,同時也是印刷文化普及的過程,這是較之其他繪畫藝術更勝一籌的優勢。再則綜合版畫作為印刷品,是信息交流的媒介,畫面構成的視覺傳播圖像通過印刷互動的方式傳遞著個人的心理和情感。同時作為對科技發展最為敏感的藝術形式,其延伸形態也在不斷豐富,尤其是當代的綜合版畫藝術很多與數碼影像、網絡、攝影融合,為人們提供了更多的開放性視覺資源和藝術表達方式。
正是由于綜合版畫的特殊功能屬性和高校良好的教學條件,使得綜合版畫能夠在高校美育中具備開發的可能性。在進行綜合版畫美育教學過程中,應該遵循一定的原則:首先是實踐性原則。這主要強調的是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在課程中的主導位置,在美育實踐中可以以策劃主題活動的方式開展綜合版畫的創作,激發學習熱情。其次是直觀性原則。教育教學過程中教師以個人先體驗的方式引導學生直接感知事物,示范性地進行綜合版多個類型創作,幫助學生增加感性認識。第三是個性化原則。注重學生個人發展,由于綜合版本身就是幾個版種的合一,因此不同手法多用或者少用直接帶來不同的個性化設計形式,學生個人特色會通過個性化發揮體現出來,教師可以根據每人優勢特點加以引導、自由發揮。
綜合版教學目前處在一個探索階段,在各類高校的開展程度也存在差異化。無論綜合版畫的教學是注重版種間的融合還是注重版與其他藝術門類的綜合,亦或是以材料綜合的側重點來開拓學生的藝術審美和藝術創作力的方法,其美育目的都是一致的,那就是培養學生認識美、愛好美和創造美的能力教育。
綜合版畫是在現代版畫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版畫的教學目前主要集中在各專業類院校和部分師范類院校,綜合類院校則是在印刷類課程內進行4個版種的講解。目前存在最主要的兩個問題就是普及問題和創作精神問題。就普及方面來說,當代版畫在發展過程中朝著學院化方向不斷進展,在進步的同時也存在遠離群眾基礎問題,同時很多專業從事版畫的創作群體也因后期畢業后改行,導致版畫受眾不斷縮減,與大眾距離越來越遠。如在2018年8月《美術觀察》雜志專訪中央美院版畫系康劍飛副教授時就提到“版畫介入社會”仍是一個重要的藝術課題,同時也提到該院版畫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不高,只有40%~60%的真實就業率,其中本科大約僅有20%~30%繼續從事專業學習和創作,而研究生略高有30%~40%。四川美術學院版畫系付老師介紹說川美版畫專業畢業生僅有20%左右還繼續從事專業學習和創作[7]。回顧中國早期的版畫發展歷程,其普及是通過各種融入民眾生活形式的教學開展的,這也使得版畫的觀念得以深入人心,從而促進了版畫的發展。因此在綜合版畫發展的今天,面對版畫教育不斷專業化、學院化,在其與大眾逐漸陌生的今天,思考以何種形式對大眾進行新的普及美育,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共同創作、共同提高,是有現實意義的。同時這也能使高校的普通學生從藝術的被動受體轉為參與藝術的主體,改變大家觀念中版畫只是印刷品和附屬品的觀念,推動綜合版畫的當代發展。隨著美育在高校教學中重要性凸顯,綜合版畫的教學作為基礎美育的一種教學手段,越來越多的高校教師積極開展綜合版畫的教學活動,為版畫藝術在基礎文化層面的推廣起到積極作用。
綜合版畫作為最為自由的版畫創作形式,表現形式和可拓展性比其他版種更具優勢,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將自身獨特的視覺語言符號通過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綜合表達和傳遞,增強了畫面的表現力和感染力的同時,也使得版畫的藝術形式朝著多元化方向發展。將綜合版畫這一復合型獨特的藝術語言形式作為復制和傳播的媒介,結合視覺設計的實用性,不僅能夠重新挖掘版畫藝術的特點,同時綜合版畫的特殊功能性特點對于參與學生的規劃和全局掌握力的培養也是有積極作用的。結合大部分高校學生是由藝術類和非藝術類學生組合的情況,在綜合版畫的美育教學實踐上可以結合已有的專業性設備和場地資源探索開放性的實踐形式。
3.2.1 高校藝術類專業教育中的綜合版畫美育 目前對于綜合版畫的美育,每個高校的開展程度存在差異化。但是對于綜合版畫的教育實踐來說,有以下幾個方向可以參考:首先是基本功的夯實。能夠進行自由創作的基礎是扎實的專業基本功。綜合版并不以材料和版種技法為終極目標,但是其綜合理論的實現是基于材料和技法的基礎之上。如:木版畫對于“刀味”“木味”的講究、銅版凹印的精致、石版的“筆味”“墨味”的繪畫性,以及絲網版“繪味”“象味”的色彩明快屬性,基于這些特性便產生了超越普通印刷的平整、規范要求,由此產生版畫獨特的審美趣味,因此基礎教育中教師主要針對版畫相關基礎知識和創作技法對學生進行著重傳授,四大版種專業知識和制作技法的靈活使用對于綜合版畫的實踐創作是有幫助的。同時對于綜合版畫相關概念的普及是由傳統版畫知識以及印刷環節工藝操作的熟練掌握程度來決定的。其次是規避材料堆砌的觀念誤區。綜合材料的認識是基于材質的對比認知,具備混合媒介特質。不同版種的技法承載在天然材料或人工材料上,進行實驗性測試,使得作品在肌理、材質、色彩等各個方面呈現出豐富的畫面效果。實驗的目的也是讓技術手段與材質屬性達到理想結合。如:實物材料(樹葉、織物、沙子、金屬物件等)制版時,通過壓印后可以產生肌理印痕;硬質材料制版時,具體實驗有菲林片、有機玻璃、紙板等,這些材質繪制后,通過機器壓印或者手工壓印產生刮痕痕跡或者繪畫痕跡;軟性材料(如乳膠,油性顏料等)制版時,產生的是水油分開時的隔離痕跡等(如圖1~圖4)。

圖1 植物壓印小樣

圖2 紙板壓印紋理小樣

圖3 海綿壓印小樣

圖4 蠟產生的隔離印面小樣
在這個過程中各類材料的使用會產生不同效果,因此材質表現是否得當是會影響創作人員表達效果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學生由于受到自身藝術水平影響,未必會在第一次創作中就能正確挑選材料,因此會陷入材料堆積的誤區。在這個觀念疏導的過程中,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可以安排一定量的課程時間,帶著學生進入實驗室或者工作室,甚至戶外進行材料的采集,引導學生辨識人工材料、天然材料,在實驗室或工作室培養學生對于材料的控制力和協調能力,幫助他們提高科學使用材料的意識和能力。圖5為絲印與紙版結合壓印作業小樣,圖6為凸印、絲印結合壓印作業小樣。

圖5 絲印與紙版結合壓印作業小樣
3.2.2 高校公共教育中的綜合版畫美育 從目前中國中小學的美術教育考察中,不難發現“版畫美育”多數是通過“版畫的制作技法”的課程進行教育,但是這里談及的綜合版畫的美育實質上是指通過版畫的制作過程進行的教育。在制作過程中,強調公共教育中版畫作為技術工具的作用,使用這一工具調動學生積極性,進行藝術表現和創作,啟迪智慧、陶冶情操,促進高校學生們的全面發展。
因此高校開設綜合版畫公共美育課程,應當將重點放在引導學生正確認識版畫的內涵和技法上,作為具備創造性轉化力的表現力極強的藝術形式,它能夠充當學生內心情感的承載體,普及版畫知識的重心應放在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動手能力方面,幫助學習者在多次的創造性轉化過程中建立正確的版畫藝術認知,雖然基礎教育中的綜合版畫藝術創作并不像版畫藝術創作那樣嚴謹,注重的也是創造性轉化的游戲性、靈活性,但是活動的開展仍然是以版畫的基本特性為依據,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開展活動,具備潛在的育人功能。版畫還具有特殊的“復數性”功能,可以引導學生們交換使用版畫,增加交流和相互協作,發揮其特殊的教育功能[8]。
3.2.3 高校專業綜合版畫教育與公共美術教育的結合實踐 在大力推行素質教育的今天,學院美術教育、普通學校美術教育、師范美術教育以及公共美術教育之間是存在相互滲透和影響的關系的,在美育的普及過程中,這些教育之間的界限逐漸變得模糊,專業美術教育與大眾美術教育領域逐漸建構出“精英”與“大眾”文化嶄新的教育研究空間[9]。
首先是綜合版畫技術文化對于高校所有學生來說的文化教育意義。版畫實際上是印刷發展出來的一個藝術形式,印刷本身的存在價值在于有效地傳播知識[10]。作為信息復制技術和文化交流的媒介,為科學文化普及和知識信息傳授起到重要作用。中國現代版畫教育從魯迅先生開辦木刻講習班開始,講習班的舉辦推動了現代版畫社團的興起,哪怕在抗日戰爭時期,現代版畫教育在全國木刻協會的統一領導下,也隨著抗戰宣傳教育需要深入群眾,為后期群眾版畫的發展奠定了大眾基礎。當時各個根據地和解放區紛紛設立美術學校和培訓班,將版畫教育滲透到各個地區,培養了大量的版畫基層作者。無論是版畫的藝術原創性還是版畫的復制技術性,實際上都對受眾有教育傳播功能[11]。因此在高校構建綜合版畫的公共學習工坊空間,融合藝術和非藝術類學生共同建構藝術作品,在固定的具有濃厚版畫氛圍的工作坊空間場所內進行學習創作,學生視覺和空間觀念在這里構建;通過工作坊下的群體版畫探索交流分享,學生語言和人際智能在這里擴展;版畫操作需要用到肢體力量參考制版,它有助于學生肢體和運動智能訓練;對版畫的黑白反轉預設是對邏輯數學能力的鍛煉和提高;通過對自然肌理的感知,幫助學生強化自然觀察能力。綜合分析可見,通過工作坊版畫課程對學生的培養,可以使學生得到全面學科綜合素養的提高。在這個過程中對于學生的人文和科學素養的提高是有利的[12]。同時也擴大了綜合版畫的教育范圍。
此外,綜合版畫衍生出來的視覺形態也是五花八門的,但是這些形態所顯現的共通之處在于這已經是版畫本體的擴展詮釋,如各類文創產品、插畫、書籍設計等,顯然這些實際的與生活相關的文化產品使得綜合版畫的使用途徑得以擴展,生命力得以豐富。因此這也使得參與的學生主體能夠在豐富的媒介載體中找到符合自身的視覺藝術參與點。
再次版畫的藝術延伸與科技發展是緊密聯系的,是對科技發展最為敏感的藝術門類[13]。尤其是發展到現在,綜合版畫的藝術在藝術表達的多樣性上更是給大家提供更多的可能,與數碼影像、網絡,攝影的融合,使得普通民眾也能在這個空間找到參與的點。定期開展公共美術教育活動,以及技法的培訓,能夠在綜合版畫教育與公共美術教育之間架起合作的橋梁。
綜合版畫的特殊屬性使得它在高校美育中有著極其豐富的拓展空間,在創作的過程中,綜合版畫運用了各種材料的不同屬性進行了重新的組合和構建,結合了多種版畫制作工藝,同時也保留了傳統版畫的優點,賦予了版畫創作更多的活力和可能性。創作參與者可以在創作過程中以新材料、新工藝、新技術來表達自身豐富的情感。高校綜合版畫教學同時也是一項系統性的工作,通過綜合版畫這一媒介,循序漸進地對高校學生群體進行美育理念的輸出,不僅有助于版畫自身的多樣化發展,同時也是在實踐中對社會公眾進行素質教育的重要實踐嘗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