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美莉
關鍵詞:《風媒花》 知識分子群體形象 戰爭責任
武田泰淳是日本著名戰后派作家、中國文學研究家。武田泰淳與中國淵源頗深,文學創作多與中國經歷有關。武田憑借評論《司馬遷——史記的世界》首次受到日本文學界的關注,隨后的《審判》《蝮蛇的后裔》是武田關于罪責意識的自我告白,奠定其作為戰后派作家的基礎。其后,武田在創作生涯中發表了一系列關于戰爭反思和中日關系的小說,《風媒花》是武田的第一部長篇小說。小說以1951 年的東京為舞臺,出場人物在社會空間方面涉及東京的各個行業、階層;在時間方面年齡層遍布,包含幾代知識分子,其中還有父子關系、師兄弟關系等。該小說展現的人物故事活動不拘泥于以時間和地點的連續作為敘事的主線,同時以人物為敘述重點,講述三天內發生的13 個小故事。石原正人風評價道:“《風媒花》所承擔的問題,應該是揭開了野間宏以及椎名麟三無法實現的日本知識分子的命運?!盿《風媒花》是一部以知識分子群體為主要對象,重新提醒大家反省侵華戰爭責任、敲響軍國主義復辟警鐘的作品。
一、《風媒花》中知識分子群像的特征性分析
小說以主人公峰為中心的“中國文化研究會”成員作為主要群體,通過共時發生的事件和緊密的人物關系,形成一部“織物風”b的小說。武田依照現實原型,圍繞峰的交際圈勾畫出喜愛中國近代文學反對戰爭的“中國文化研究會”同人、專注研究中國古典文化的漢學者、激進狂熱的右翼分子以及游離其中的青年四種陣營的知識分子群體。
“中國文化研究會”同人群體是峰交際圈的最內層,“新聞社的西、大學講師梅村、高校教師原、失業的中井和公司職員黑田等朋友的大部分都與峰同居的蜜枝臉熟”c。研究會成員完全滲透到了峰的青春和生活之中,峰的同居女友也會一起參加研究會日?;顒?。研究會同人群體作為戰爭中成長起來的一代知識分子,參戰后大多在心理和生理留下雙重創傷?!霸陨硪灿凶鳛橄率抗僭趽P子江沿岸負傷的經歷。因此話題轉移到中日戰爭的話,在高個子原的稍長的鼻梁上,刻著一道難以想象是二十幾歲能有的深色褶皺。”研究會討論關于中國戰場的文學作品時,原立即對駒田的《脫出》給予肯定,贊賞其從士兵視角描述中國戰場的寫作手法。“中國文化研究會”是成員們探索新中國夢想的載體,承載著主人公峰等在中日之間架橋的夢想。研究會與中國聯系緊密,研究會成員群體寄希望于從成功完成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國形象中吸取優秀的經驗以建設新日本。漢學者群體專注研究中國古典漢學,在中國研究方面比研究會群體的研究基礎更加深厚?!皞螡M洲國還沒有成立。日本政府在中國東北部與可以利用的軍閥保持聯絡。日本的中國研究的主流掌握在官立大學教授們手里。東大有漢學會和斯文會,京大有支那學會。日本大部分文化人在為支那和大陸間腐朽古老的木橋添磚加瓦,持有‘日支親善’的錯覺。”漢學者堅持對古典漢學的專注研究,鐮原智雄博士一生致力于“仁”的研究,并將漢學作為家學傳承給兒子鐮原文雄。但是漢學者們并沒有在侵華戰爭期間表示出明確的反戰態度,“終戰后,‘中國’成為流行語。曾經侮辱無視中國的人們若無其事地組織以中國冠名的學會。漢學會、斯文會、支那學會也‘中國中國’地說個不停”,漢學者群體甚至通過在戰后迅速轉變對中國的態度來洗白自己,自身具有軟弱性和局限性的特點。激進的右翼分子群體主要由以清風莊主人領導,細谷源之助和日野原為助手的激進組織為代表。右翼分子形象中最有代表性的是這段發言的作者日野原:“我的祖父參加日清戰爭,我的父親參加了日露戰爭后為‘名譽’而戰死。因此我們一家才過得如此悲慘。所以我不能成為反戰者。……日本人沒有進出‘滿洲’嗎?‘滿洲’難道不是我的祖父和父親以及日本農村數十萬的祖父和父親用血肉從強勁的俄羅斯手中奪回來的嗎?為什么主張只有漢民族有支配那片廣闊土地的權力?為什么漢民族可以占據亞洲大陸而日本民族只能蜷縮在狹小的列島呢?”日野原的說辭是當時一種對待中國的極端思想的典型代表,以榨取鄰國為手段,罔顧別國主權鞏固自身發展,表現出日本人以日本為第一的狹隘民族性。以日野原為代表的右翼組織通過提供人力、武器等方式向中國臺灣、朝鮮滲透勢力,表現出仍未停息的侵略主義。游離在其他陣營之間的青年群體人物包括守以及三田村等。游離青年的群體形象具有背負著苦難經歷的共同特點。青年守的形象寄托了武田少年時期參加左翼運動的回憶,頻繁被捕的經歷自然充滿不易,三田村的形象更是展現了喪母混血兒的苦難生活。生理和心理的雙重混血導致三田村對日本的歸屬感極低。三田村被領養后因混血兒的身份被歧視,苦難和歧視造就他狠厲的性格,助長其成為“現代恐怖分子”的決心。游離青年們作為一種黏合劑,周旋在小說其他陣營人物之中。
在以群體人物故事為主的敘事形式下,《風媒花》呈現出時間空間感立體、內容豐富飽滿、劇情設置巧妙等特點。復雜的人物關系就像風媒花一樣盤根錯節、環環相扣,四種陣營構成的《風媒花》知識分子的群體展現出動蕩年代日本知識界的復雜局面。
二、《風媒花》中知識分子的特征表現
日本近代的核心任務是探索塑造國民主體的新方法,加藤周一認為日本知識分子的特點是對新鮮事物采取進取態度。作為一個匯集多種文明的國家,日本知識分子對多種外來文化吸收的結果體現在知識分子群體的精神構造中同時存在不同的文化特征?!岸稹焙笫澜缧纬衫鋺鸶窬?,美蘇對峙過程中美國為鞏固對亞洲的控制與日本簽署安保條約,奠定了牢固的日美關系。同時,日本在美國的管理下喪失了部分自主性,美軍管理下的日本形成混亂的社會現狀。另外,中國的崛起讓日本知識分子認識到革命的力量。在此背景下,《風媒花》塑造的知識分子群像對應了戰后日本知識界中擁有不同文化特征的知識分子探索國家發展道路的復雜局面:
晚上七點五十,蜜枝混在新宿的擁擠人群中。晚上七點五十,中井從丸之內警察署的地下室被帶到樓上的調查室詢問。晚上七點五十,軍地結束與有名的支那浪人細谷源之助的對談,在從大磯回來的火車上。晚上七點五十,鐮原文雄在王子急救醫院的病房里咽下最后一口氣。晚上七點五十,報社工會會議結束后,西在湘南電車的站臺上。晚上七點五十,數名日本右翼青年為了應召去往中國臺灣的征兵在車站集合。晚上七點五十,馬克思親青年守為了動搖pd 工廠的秘密會議著急。晚上七點五十,大學講師梅村和高中教師原在整理明天的講義。晚上七點五十,九州的漁港里,載滿物資前往香港的漁船已經發動,等候出發的暗號。
如同上文小說中對于晚上七點五十分群體人物活動的描寫,各個知識分子群體的表現反映出其時代背景下的不同特征。研究會知識分子呈現出在中國現代文學和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探索和傳遞中國的真實面目的群體形象。研究會是第一個研究中國現代文學的日本團體,軍地邀請峰一起建立“中國文化研究會”時強調:“我們想最先使用‘中國’這個詞。這是今后很重要的事情?!泵鎸θ彰赖木o密關系,研究會同人堅持作為中國研究者的平等地位。研究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中國,將與日本情況相似的中國視為尋找日本主體性方法的參照物。漢學者知識分子群體汲取中國傳統文化后,用專業知識為侵略戰爭提供學術支持:“《只見日本大精神》。博士給汪精衛政府的自作詩。無論是多么賣國奴式的政府,只要是中國人都一定很難把這句話當成詩?!睗h學者群體在戰爭中為侵略擴張服務,戰后在現代知識分子輕視儒學的背景下呈現失意狀態。右翼知識分子體現的是日本法西斯主義的群體形象,特別是小說中細谷源之助的現實原型北一輝,是將法西斯思想滲透到日本軍隊的革新右翼精神領袖。日野原領導的中國臺灣征兵和細谷源之助的中國香港貿易,從經濟和軍事實力方面給予中國臺灣幫助。游離青年受不同的背景和經歷影響呈現出兩面或者多面性的群體形象,《風媒花》中最直接的表達是混血形象。代表身份的地域呈現交叉或是對立時,會產生無歸屬感和孤獨感,因此游離青年群體不完全歸屬于任何陣營。三田村促成軍地和細谷源之助的對談,既展現對與自己相似的弱者的同情和幫助,又展現“現代恐怖分子”的反抗。
三、戰后日本知識分子的責任
武田在《風媒花》中描寫了與中國關系密切的知識分子群體形象,在四種群體形象的呈現中警示日本人對戰爭責任的認識,立足于中國問題和戰爭責任問題指明知識分子的責任。在冷戰格局下親美關系、亞洲中國的崛起和戰后日本無序社會的環境下,小說中的人物群體形象反映出日本的社會矛盾。菊池章一指出:“世間總是在發生無法解明的事件。東西對立使得各個國家的情況都不能被得知。我們甚至習慣于無知地活著。這才是問題所在。”d日本與美國的亞洲戰略密切相關的條件下,戰爭責任意識逐漸稀薄之時,知識分子群體責任重大。
知識分子是與戰爭息息相關的一個群體,首先知識分子應當承擔起成為思考戰爭責任主體的責任。戰時知識分子在強力的思想和言論控制下難以表達自己的態度,所以戰后控制解除后在占領下的日本,立足于亞洲、世界格局對日本相關問題進行思考是知識分子的首要責任?!拔膶W家的工作在于描繪他所生活的時代的精神世界的問題,即便不能描繪整個國民的,至少要描繪知識分子的?!眅包含文學家在內的知識分子是時代精神的反映者和思考者,他們應當從經歷的苦痛思考出各種可能。戰后日本知識分子中出現了追求反戰、反法西斯等各種多元思想,在日美安保條約簽訂之時,追求民族獨立性和再次進行戰爭反省成為知識分子的首要任務。盡管反對簽約斗爭失敗和條約順利簽訂使廣大知識分子認識到了日本戰后民主主義的無力,但是武田在《風媒花》中多次利用小毛、瘦貓、被捕的老鼠等形象傳遞弱勢群體的抗爭和對生的執念。武田鼓勵知識分子獨立思考,是承擔戰爭責任和知識分子良知的體現。
其次是喚醒大眾的責任,混合文化影響下的日本大眾顯然比起其他國家更加難以被整體把握,知識分子群體作為知識和思考“先覺者”應該挺身而出,向大眾傳遞正確的歷史認識和自己的獨立思考。武田塑造的以主人公為首的中國文學研究會群體,以在中日兩國間架起光輝的橋為目標,不斷傳遞出反戰和戰爭反思的信號?!拔涮锇巡灰蕾囁说闹甘?,自主且積極地為改造現實世界而行動的人稱為‘知識實踐者’或‘無名的精神技術者’,把他們稱為‘知識分子’。”f知識分子應當是以知識為工具,以改造世界為目的的實踐者。武田認為知識分子應起到獨立思考并傳播對歷史的正確認識,以及對社會大眾的啟蒙和教育的責任。
四、結語
《風媒花》向大家展現戰后日本知識分子群體的百態,完成了武田再現中國文學研究會時期生活的愿景。以主人公為中心的四大陣營知識分子群體,展現了日美安保條約和朝鮮戰爭背景下知識分子群體的形象。在美蘇冷戰的世界格局和中國崛起的亞洲格局之下,擁有不同文化特征的人物群體展現出其對應的行為方式。武田通過塑造知識分子人物群像,展現時代背景下的日本社會矛盾和多元戰后思想中以主人公為代表的知識分子群體自覺反省侵華戰爭的景象,從而將知識分子的責任問題擴大到日本的民族性和日本文學文化思想問題等更高的層面,借以啟發更深層次的思考。武田指出知識分子應勇于成為世界先行者的社會責任,并寄予戰后知識分子群體承擔起正視戰爭歷史和反思戰爭責任的厚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