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銳 王衛 張佳敏 吉莉莉
心理學對大學高等教育改革有著重大指導意義,是大學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本科生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重要補充。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作為融合食品科學、生物學、工程學、化學等多門學科的高等教育,擔負著為社會培養能夠面對多重工作環境和復雜生產流程的創新型專業人才。一名從事食品專業高等教學的優秀教師應該掌握一定的心理學基本理論和應用知識,指導學生面對大學生活中的各種挑戰。心理學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維護大學生心理健康;第二,支撐大學生全面立體發展;第三,優化教師與學生溝通方式。將心理學融入食品專業高等教育改革,不僅進一步豐富了食品專業教育理念,而且推動社會高速且和諧平穩發展。
1. 心理學在食品專業高等教育改革中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挺進深水區,中國經濟迎來了新時代,經濟總量和人民生活水平也發生了驚天巨變。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大背景下,心理健康也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大學生,尤其是一年級新生,更需要在心理健康層面得到更多的幫助。一方面,大學生離開了生活十八年的熟悉環境,來到一個全新的大學環境,面對著新的老師和同學,承擔著獨自生活的壓力。另一方面,從高中生轉變為大學生,從相對簡單的高中生活跳躍到較為豐富且有著更多選擇的大學生活。面對外在和內在的雙重改變,會有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在心理上產生較大的波動,部分大學生不能及時地做好自我調整,在缺乏家人關懷和老師溝通的情況下,有可能發生極端情況,例如,馬加爵殺人案、劉海洋硫酸潑熊案、林森浩投毒案等。
成都大學在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以下簡稱“食品專業”)高等教育開展了多項教育改革。食品專業高等教育相較于緊張的高中教育,可以提供更多元化和專業化的大學校園文化、更豐富的校園生活、更多維度的發展空間,大學生要應對更為復雜的外界環境,包括更復雜的食品專業多學科知識學習、更復雜的人際關系、更多層次的社會環境等。而大學教師作為食品專業的大學生全新旅程上傳道授業解惑者,應掌握更多的心理學知識,更深入地了解大學生心理特點,在學習上、生活上、心理上,做一名合格的指引者,為社會培育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食品專業大學生。
2. 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隱患
2.1 不適應大學生活中自主的學習環境
高考是我國最為公平公正和嚴格的考試之一,它在最大的廣度上為絕大多數人提供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同時也被稱為人生最險峻的“獨木橋”。對于大多數學生而言,通過九年義務教育和三年高中教育的十二年“長征式”寒窗苦讀,終于在通過高考這座“獨木橋”后,迎來了學習生活的階段性節點。這種普遍存在的心理使得不少進入大學階段的學生,在相當一段時間內,降低了對自己的要求,開始自我放松,出現遲到、早退、逃課、不能按時完成課程作業的現象。更有甚者,部分學生沉迷于網絡和電子游戲,學習成績一落千丈,同時也和同學與老師之間的關系逐漸疏遠,對于參加集體活動表現出抗拒的情緒,久而久之成為大學生活的邊緣人,大多數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
2.2 不適應自我管理和多元發展的大學生活
相對于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簡單而充實的學習生活,在各種學科的課堂學習之外,大學生活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比如,體育運動、社團活動、社會實踐、科學研究以及其他各種自我愛好的追求等眾多的發展方向。面對如此多的選擇,部分同學會亂了陣腳,什么都想做,都想嘗試,多頭出擊,導致大學生活沒有被合理地安排,常常把自己忙得一團糟,課程學習沒取得好成績的同時,其他多元發展也收效甚微,對大學生的自信心打擊很大,很容易出現氣餒、一蹶不振、自暴自棄的心理健康問題。
2.3 不適應從零開始、再出發的大學生活
大多數情況下,進入同一所學校的大學生有可能來自全國各個不同的地區,有城市的也有農村的,有內陸的也有沿海的,有北方的也有南方的。大多數時候,同一所大學的學生高考成績會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區間內,除此之外,你會發現你和你的同學、舍友之間存在諸多不同,有時候甚至是巨大的差距。這時,有一部分大學生不能正確地處理這些差異的存在,不能做到從零開始、再出發,從而導致一些心理健康上的問題。
2.4 不適應人際關系更為復雜的大學生活
相對于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的生活,大學生活具有更為豐富多彩和更為復雜的人際關系。對大學復雜人際關系的適應可以幫助大學生更好地適應將來進入社會后的復雜工作環境,這個適應的過程對于部分大學生而言有一定的壓力。一邊是高年級的學兄學姐,一邊是低年級的學弟學妹,中間還有自己的同年級同學,更不必說部分同學還要參與學院工作,與學院老師協同工作。這些復雜的人際關系,使得部分同學疲于應對,不僅會分散大學生在課業上的精力,更甚者可能打擊大學生在將來參加工作后與同事和領導共事時的自信心。
2.5 不適應離開校園、融入社會的畢業生活
每年的畢業季,都會看到大學畢業生忙碌奔波在各大招聘會上。經過四年的大學生活的食品專業畢業生,要經過多輪的面試,才有可能找到自己心儀的工作。面試的過程中,有不少大學生會受到打擊,畢竟食品專業課程教授的內容和當下市場的需求和迅速發展的食品行業現狀之間存在不小的差異,使得很多食品專業畢業生在剛入職時的薪資水平偏低,所以會給大學生造成一定的挫敗感,使得大學生在接下來的面試中缺乏足夠的信心,對食品行業喪失信心,進一步導致面試結果不理想。這個時候,食品專業畢業生能否及時做好心理狀態調整,對畢業季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是至關重要的。
3. 心理學理論對食品專業高等教育改革的指導意義
3.1 善用“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論體系
在弗洛伊德的結構理論中,本我、自我與超我構成了相互支撐、相互制約的關系,用于解釋意識和潛意識的形成和相互關系。“本我”完全是人潛意識的體現,代表了人內心的欲望,同時“本我”又受意識調控;“自我”大部分是人意識的體現,負責處理現實世界的事情;“超我”中有部分是意識的體現,主要基于良知或內在的道德判斷。
在大學生的教育過程中,食品專業老師要充分考慮大學生群體“本我”的訴求,盡量不通過制度手段來強制約束,而是在尊重大學生的群體“自我”的前提下,充分發揮大學生“超我”的作用,通過溝通糾正和觀念改造的教育方式,在大學生“超我”層面進行修正和重塑,提升“超我”的意識管理體系,從而實現對大學生“本我”的約束,建立大學生的自我指導、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能力。食品專業老師特別要在食品安全層面提高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對“食品質量安全無小事”有充分的心理層次的新認知。
相對于傳統的大學生制度管理和批評訓誡的教育方式,心理學教育改革賦能大學教育者直面大學生“本我”需求的合理性,通過與大學生建立對等的有效溝通,讓大學教育參與者認識到,解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疏導優于堵遏的規律,認識到“自我”的管理混亂源于“超我”的價值觀不完善,讓大學教育摒棄腳疼醫腳、頭疼醫頭的方式,透過現象看本質,透過“本我”看“超我”,提升“超我”,解決“自我”的困惑。同時,大學教育改革,也要在心理層面幫助大學生建立自我指導、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調控體系,幫助大學生應對比高中生活更復雜的大學生活,以及大學畢業后更加紛繁的社會環境,進而幫助食品專業學生,堅守食品安全底線不動搖,不賺“昧良心”錢,并在心理上進行食品安全底線思維的強化。
3.2 善用門檻效應調動大學生持續進步的積極性
大學考試成績已不再是單一的追求目標,不少大學生僅僅要求自己的課程考試合格即可,導致很多大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缺乏積極性,對大多數課程提不起興趣,做不到全力以赴,更不能保持持續性進步。因此,存在部分學生需要老師給予一定的指導來擺脫這種低積極性狀態。
門檻效應是指個體為了保持對外的一致形象,而在先前接受過一個相對低難度的任務后,更有可能接受難度更大甚至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任務。在和大學生溝通的過程中,大學老師要善于運用門檻效應,不斷地為學生設立合適的目標,持續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勵學生持續學習、不斷進步。例如,對于課程成績有待提高的同學,特別是持有“60分萬歲”觀念的同學,可以首先設立68分的課程成績目標,通過設立這樣一個比較容易達到的目標,調動和激勵同學努力學習的動力,使這一部分同學擺脫原來的狀態,而進入更為積極地完成一個小目標的狀態。在同學達68分的小目標后,再設立90分的較難的目標。這樣,利用門檻效應設立不同難易程度的階段性目標,更容易調動大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大學生養成持續進步習慣。舉一反三,逐漸培養食品專業學生對食品安全的敬畏之心,固守食品安全工作的職業道德底線。
3.3 善用期望效應鼓勵大學生全方位立體發展
師者,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大學老師作為大學教育的主要輸出端口,最大的目標就是培育出更多更優秀的大學畢業生。大學高等教育相較于九年義務教育和高中教育,在選拔學生方面的功能要弱很多,而更多的是要為社會各行各業培育出合格的人才,持續地提供合格的勞動者。也正是基于此,單以成績論優異的標準化評價體系已不能滿足大學的核心目標,大學對學生的評價標準應該更加多樣化、多層次化、復合化,才能為社會培養出各式各樣的人才。這也是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要更多鼓勵個體全方位、多元性、多層次發展的原因。教師和大學生都要充分認識到多元發展的重要性。教師作為學生發展的指引者,更要主動鼓勵、協助、支持學生尋求自我實現。
期望效應指出,在同樣環境里,經常受到表揚、肯定和支持等心理暗示的參與者,和經常被忽視的心理暗示的參與者,在一段時間后,兩部分參與者都會朝著心理暗示的方向發展。羅森塔爾效應充分表明,教師作為指引方和評價方,對于學生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師和學生交流時,應更多地保持積極、鼓勵和指引等正面的態度,而避免使用批評、指責和奚落等消極的態度,引導學生向積極的方向發展。在高等教育改革過程中,要借鑒羅森塔爾效應的效果,摒棄對學生使用單一的課程考試成績評價體系,使用更多元的評價系統,老師更多承擔起引導和鼓勵的角色,在做好基本教育的基礎上讓學生培養自己的愛好,幫助大學生發現適合自己的領域,發展自己的優勢,鞏固自己的強項,從而在大學生活和未來畢業后的工作中,有一技之長,可以獨當一面。
結語
大學是培育人才的殿堂。食品專業高等教育改革應本著以人為本的方針,在滿足大學生的知識和技能需求的同時,更要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為社會培養理論知識扎實、實踐技術過硬、體格筋骨硬朗和心理健康成熟的食品專業畢業生。如果每個走進社會的大學生都有著健康的心理,自然會使整個社會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擁有合規合標的食品安全,營造平穩、成熟、友愛的社會大氛圍。
作者簡介:
張銳(1984-),男,漢族,河南安陽人,特聘副研究員/講師,農學博士;研究方向:肉產品加工與貯藏保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