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于五類學生而言,在幫助他人,特別是幫助“需要自己”和“比自己要弱勢”的人時最容易獲得成就感。如何使學生從“受助者”真正切實的轉變為“助人者”,通過完善對“幼”的志愿服務活動方案的完善,從而以個案為基礎,進行核心方案、流程、規培、制度和模式的框架搭建。通過“468”人文育人體系的初步建立,以志愿服務為載體,有效地解決了資助育人中人文育人實踐“荒蕪”的問題。其中對于各類新型平臺的應用,無論是在展示、廣宣、實踐和應用端的模式改變,都有效地提升了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意識。通過該體系在未來的不斷完善,真正切實的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樹木樹人行知并進”的校訓和“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觀貫穿資助工作整個過程。
關鍵詞:高職院校;志愿服務;人文育人體系;“468”模式
引言
目前高校資助工作普遍著力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問題,素質資助著力于產教結合模式。[1]但都忽視對受助學生的人文資助和后續教育,人格養成和精神追求在落實階段往往不得人意,致使一部分學生得到資助后缺乏社會感恩意識、性惰志短、信仰和意志不夠堅定。若要落實日常教育體系,深化實踐教育,將理論教育、思想學習、價值引導等精神“鈣”融入骨髓,使學生建立正確的三觀,堅定理論信仰,就必須完善資助育人體系中人文資助的環節。[2]改變純粹的經濟資助模式,在不影響素質教育和專業技術能力培養的同時,結合時代要求進行改革,建立以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為核心的高校資助育人項目。以“志愿者”的身份去幫扶“老、幼、病、弱”、融入城市建設、向社區報道等社會公益服務事業,切身感受社會的復雜性和人性的溫暖。使學生從“受助者”轉向為“助人者”,在傳遞愛心、承擔責任的過程中獲得成就感。對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堅定心中的理性和信念有著重要意義。
1制約人文資助和后續育人教育的現狀因素和成因分析
截止到2021年4月10日,以“資助育人”為關鍵詞可在中國知網內搜索出共計3054篇相關的論文及課題,其中以“立德樹人”、“三全育人”和“育人模式”等較符合資助育人模式中關于德育、人文資助概念的論文及課題合計193篇,占比僅6.3%。其中談及深化實踐教育(即社會實踐和志愿服務兩大塊)的具體模式改革和案例的僅有27篇,占比不足1%。[3]結合以上相關數據,近年來學術界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于德育、人文資助及深化實踐教育的研究趨勢綜述如下:
1.1成功的個案很多,但不容易復制
以各類優秀典型學生為基礎的成功個案很多,但往往這類個案中的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除“桃李不言”的師生動力外,自身的可塑性條件優于常人。[4]以學生個人為基本盤,以及多類相關榮譽都與個人掛鉤的情況下,優秀的個案不少,卻無法因此類個案延伸出可復制的體系框架。因為此類個案的成果絕大多數原因取決于執行端的學生個人綜合素質。
1.2重教“輕”德
此“輕”非彼“輕”,不是輕視,而是難落實。在新時代的快速發展背景下,專業技術和學業壓力使學生在受助后的反饋多以學業成績和就業成就為主要目標,這也是改變學生原有生活條件和現狀最快速的通道。雖然行之有效且成果豐碩,但也使得在具體的育人模式中德育部分的缺失越發嚴重。傳統思想的束縛性在資助育人端的成果往往和學業成績、就業情況以及競賽榮譽直接掛鉤。而學生個人在綜合素質多以此為標準,即就業>學業>思想>德育人品邏輯的產生原因。
1.3理論豐富,實踐荒蕪
近幾年思政教育的理論課程內容中,無論是政治引領、價值引導,還是課程的學習方法都在不斷豐富和完善。[5]但于實踐端,以志愿服務為例,多以“勞動”形式存在,方法單一且創新途徑和長期復制難度較大。在防疫防控的大環境影響下,僅有的“勞動”形式都有可能出現停滯,學生在理論于實踐中的應用反饋近乎于無。傳統思想教育的枯燥性和刻板性又難以融入到具體實踐中去,教材和教學模式的更新很難跟上時代進程的節奏,學生在這方面的受教內容大部分只存在于理論學習,加之傳統教學的師生主次安排,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難以進行應證、創新和分享。
2制約人文資助和后續育人教育現狀所帶來的問題
⑴個案與學生個人綜合素質掛鉤,導致優勢部分與學生個人無法剝離,使得個案無法通過優質經驗的累積轉化為可重復使用的流程和方案。受助學生有且僅限于個人或極少部分,無法將個案中人文育人的優秀成果轉化為普及化、常規化的可復制流程和方案;
⑵思想教育、德育教育在現狀情況下存在的落實難、模式老等問題,會加重學生對于就業>學業>思想>德育人品邏輯強化,促使學生在認知中對物質追求產生依戀,從而忽視自身德育和思想建設,最終導致社會責任感和感恩之心的缺失;
⑶傳統思想教育的枯燥性和刻板性現狀不是絕對的,但教學和教材模式的脫節性是真實存在的。這促使學生在豐富的理論資源中無法定位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方向,在傳統受教模式中容易產生厭學、難懂和無法消化等問題;
⑷停留在“勞動”形式存在的活動內容現狀,會使學生對于志愿活動的理解停留在“勞動等于德育實踐”的概念,作為常規的體能輸出行為,在思想融入實踐部分的應用端,學生無法提升自己的專業和特長水平,也無法獲得額外的針對性的專業知識,成就感的獲得和滿足是難以實現的;
⑸現有的一些平臺應用缺失是整個人文育人模式都存在的普遍問題,這會使學生在展示面上過于狹隘。傳統的思想教育和德育教育培訓模式,多以教師主導為主,從而使學生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會出現錯位;
⑹常規資助育人的模式中常見“勞動”形式為核心,如勤工儉學、志愿服務等,連同培訓課程中都缺乏學生主動性問題,長此以往導致學生創新和創造能力的缺失是顯而易見的;
⑺各類現狀的綜合結果,會促使人文育人處于機械性、僵硬性的狀況,沒有一個核心框架的模式建立,無法將人文育人的體系完善,每次的經驗都只停留在經驗階段,從而無法將經驗轉化為常規化、普及化的執行方案是最大的弊端。
3“四轉”措施基礎建立核心框架
于五類學生而言,在幫助他人,特別是幫助“需要自己”和“比自己要弱勢”的人時最容易獲得成就感。[6]如何使學生從“受助者”真正切實的轉變為“助人者”,通過完善對“幼”的志愿服務活動方案的完善,從而以個案為基礎,進行核心方案、流程、規培、制度和模式的框架搭建。
3.1轉移重心,使個案成為常態化活動
將案例和個案重心從學業成就和成果轉移至:
⑴以普通學生為基本盤、五類學生為核心,并有一定人數基礎的規模性活動;
⑵結合政策要求,融入年度常規工作要求,將活動常規化,建立基本日程表。
3.2轉換模式,使德育形式融入活動本身
將原有教師主導的教學化、課程化德育培訓轉換為學生論壇、講座和小組討論的形式展開。將“主講人”的身份讓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語言形式和表達方式,拉進德育與學生距離,逐漸遠離思想政治教育的枯燥性和刻板印象。
3.3轉變目標,使“扶助老弱”替代“勞動”目標
⑴縮減一定量“勞動”形式的活動內容;⑵開放活動形式和內容的創新途徑,鼓勵學生自主創新活動策劃的模式;⑶用“弱勢群體”的對應的活動去充實實踐活動內容,如“雙減”政策下的中小學陪伴課堂、孤寡老人和退伍老人的義賣和慰問等。
3.4轉動流程,使經驗成為制度和框架帶動整個流程不斷完善
通過制度文件的摸索、修改和出臺,豐富前期選拔、培訓的模式,強化專業和特長能力的展示,各類個案活動提升學生對于針對性活動的專業知識和能力,使一次次活動累積下的學生成為“他人所不能”的志愿者,建立核心框架,并逐步完善,使該框架下的模式在具體實踐端得到最好的應用。
4 “468”人文育人體系的初步建立
通過長年累月的志愿服務活動積累,以及“扶助老弱”為主的活動個案多次執行后成為常態化,“468”人文育人體系的框架已初具規模。“468”人文育人體系既依托原“暖春行動志愿者服務中隊”品牌基礎,構建“三全育人”格局,將學生資助工作、思想教育工作與學生志愿服務等學校內外活動有機融合,[7]通過4個辦法、6個“扣子”、8個載體,為五類學生設計和實施精準幫扶活動,可以有效解決制約人文資助和后續育人教育的。
4.1“468”的“4”--四個辦法
⑴健全制度辦法,在原有的學生幫扶工作制度上繼續健全,通過建立意識形態和安全穩定工作領導小組、健全《五類人群幫扶制度》、《心理安全管理制度》、《網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教育注意事項》、《志愿服務活動手冊》、《暖春行動隊守則》及班主任工作細則等制度,確保工作高效穩定推進。
⑵前期培訓辦法,根據具體活動針對的方向進行有效的前期培訓,如:創意活動策劃方案的撰寫、活動流程的執行、具體工具的使用、文明用語用詞、常見問題的快速解決和應對預案、急救與自我安全防護措施培訓、針對性活動的基本常識培訓(健身房、攝影節、博物館、科技館、雙減陪伴等)。
⑶活動組織辦法,根據五類學生的各自特點,舉辦具有廣覆蓋面的各類志愿活動、心理活動、健康安全活動、意志精神培養活動、“雙減”陪伴課堂系列活動、愛心義賣與孤寡老人幫扶活動等,在活動中促進五類學生健全人格,自強自立。
⑷個體幫扶方法,五類學生具有很強烈的個人特質,有必要進行個體幫扶。一般幫扶對象要求班主任進行幫扶,重點幫扶對象則通過班主任申報、學工辦組織結對,進行立檔跟蹤幫扶。同時進一步升級學院“解憂小信箱”品牌,落實“學生民主生活會”的學生訴求,讓學生有更通暢的交流平臺,從而更全面地進行對點幫扶。
4.2“468”的“6”--六個“扣子”
⑴第一個“扣子”--理想信念:通過暖春行動的活動和培訓課程中融入理想信念教育,幫助五類學生確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高度的人生理性與目標,從而具備堅強的意志力、良好的道德素質,為他們度過有意義的人生打好基礎。
⑵第二個“扣子”--專業特長:通過在活動中發掘、展示、分享、應用專業和特長的方式,幫助五類學生實現學有所長、技有所專,在實踐活動中增強自信,提升學習熱情。使學生具備扎實的專業理論知識、基本技能和職業能力,為未來順利走向職場做好準備。
⑶第三個“扣子”--人文素養:通過實踐活動中對人文素養意識的融入和培養,提升五類基本的人文知識,掌握基本的人文方法,從而具備良好的人文精神,擁有優雅的人文言行,為他們提升精神追求提高生活品位和質量提供良好的養分。[8]
⑷第四個“扣子”--身心素質:通過心理預案、心理輔導和心理健康建設等身心素質提升活動,使五類學生具備健康的身心,為他們的順利成長成才和適應社會發展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資源,為實現理想信念與掌握專業技能提供良好的載體。
⑸第五個“扣子”--創新精神:通過創新活動方案的撰寫、創新創業與挑戰杯等比賽的參與,培養其創新精神,積極鍛煉創新思維,培養創新能力,使五類學生具備足夠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從而獲得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
⑹第六個“扣子”--雙感培養:通過幫扶中小學及農民工子弟學校陪伴小課堂系列活動、愛心義賣與慰問孤寡老人等服務活動,幫扶更加弱勢的老幼群體,從而成就自己的社會責任感和感恩之心,助人者自助,完成從“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身份轉變和雙感培養。
4.3“468”的“8”--八個載體
⑴課堂教學,以常規課堂為陣地,以教學課程為切入點,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引導,開展學習競賽,培養專業能力和綜合素質;
⑵社區生活,以寢室社區為陣地,以文明建設為切入點,加強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功能建設,培養良好的生活習慣;
⑶社團活動,以社團組織為陣地,以社團活動為切入點,把學生吸引到興趣愛好中,通過活動擴大求知領域,陶冶思想情操,提升專業外的特長能力。為他們提供展示才華智慧的廣闊舞臺,讓他們在活動中增強自信,張揚個性,展現風采;
⑷志愿服務,以志愿服務為陣地,以不為物質報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責任,為社會和他人提供服務和幫助的志愿服務為切入點,通過“助人”與“受助”角色的頻繁轉換,培養學生服務社會、感恩社會和回報社會的意識;
⑸匯報展演,以暖春行動匯報和培訓、領雁計劃小講座和青春講壇等活動為陣地,通過展演的形式匯報學生的學習、生活、志愿和特長成果,將“主講人”的位置讓位給學生,既觀摩優秀成果,也激發了他人的學習動力,還增強了學生的自信,使學生獲得了出彩的機會;
⑹職場實踐,以暑期社會實踐、頂崗實習、畢業實踐、創業大賽為陣地,培養學生職業能力和社會能力。強化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建設,支持幫助學生邁好走向社會的第一步;
⑺文化節點,以迎新季、畢業季、五四、國慶、清明、端午、中秋、元旦等重要節日和校園重大活動為陣地,豐富學生在校體驗,加深其對傳承中華傳統文化的意識,實現以文化人,潤物無聲的目標;
⑻互聯網思維,通過融入互聯網的時代特色,在全體防疫抗疫的大環境下,通過各類網絡平臺的應用,讓一系列的活動得以在執行模式、廣宣渠道、展示和呈現方式中得到強化體驗。從而使學生于該類網絡載體中得到實踐的應用經驗,為未來人生就業和創業尋求更大的信息渠道和各類領域的載體應用打下基礎。
5 “468”人文育人體系下的案例解析--“陪伴小課堂”
依托“暖春行動隊”志愿服務品牌,“陪伴小課堂”作為“雙減”政策背景下的一個試點活動內容,是建立在初期規劃、制度建立和長期經驗累積后的一種嘗試。通過實踐,有了一定較好的數據反饋,并為“468”人文育人體系的建立與完善打下了基礎。
5.1“陪伴小課堂”基本數據
整個“陪伴小課堂”分為了三個階段:選拔培訓、初期接觸和后續執行:
⑴通過選拔培訓了70名志愿者,培訓時長人均42小時,可換算為63個課時,包含前期、中期和后期三類培訓內容;
⑵初期接觸分兩個階段,合計活動時間為140小時,橫跨3個月;
⑶陪伴課堂志愿時長總計4326個小時,人均61.8小時,志愿服務32天,持續3個月;
自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整體活動自選拔開始至完結橫跨8個月。
5.2“陪伴小課堂”選拔培訓方式--“三試七課”
初期選拔以五類學生(家庭經濟困難、完成學業困難、心理有障礙、行為有失范、信教學生)為基本盤,通過“溝通面試、心理測試、課堂講試”三試結果綜合評估選拔出70人。后續分劃為7個小組,并以學生干部為帶隊組長進行培訓。整體培訓方向以文明用語用詞、個人特長挖掘(琴棋書畫等)、青少年心理輔導、未來人生自我規劃、益智類游戲學習、常見問題的快速解決和應對預案、急救與自我安全防護措施等七課為內容,做到了針對性培訓規劃。
5.3“陪伴小課堂”執行階段--“三階段階梯式”
為更好地照顧結對小學學生的接受力,增強志愿活動的有效性,將活動的執行規劃為“三階段”從無到有,從有到深的遞進階梯式,此方法有效緩解了情感壁壘和執行效率出現尷尬期等問題。
一階段,通過捐助學生活動用品、參與結對小學運動會、共同開展小學課余活動等方式進行初步接觸。建立志愿者學生與結對小學學生之間的基本信任,并通過活動對互相有一個基本認知和心理評測;
二階段,利用假期和雙休,邀請結對小學學生來校參觀。通過圖書館、體育場、黨團史館、專業教學環境以及校園環境的互動,融入思想教育,引領正確的三觀,種下正能量的種子,建立牢固的情感線;
三階段,正式結對,通過基本分配加互相選擇的方式進行一對一結對,組建了中、高兩個年級段班級的“陪伴小課堂”基本單位。通過周一至周五晚6點至8點的2小時的陪伴課堂,在作業輔導、特長展示與分享、科普知識分享、暢談人生和規劃以及心理輔導等各個方面入手,持續了3個月,完成了整體活動的執行。
6結語
6.1“468”育人體系初步建立前后數據對比
以2020年9月人文育人體系初步建立伊始為節點,以學年、學期和寒暑假為單位,就2019-2020學年和2020-2021學年的志愿總時長、志愿活動總人次、人均志愿時長、志愿活動總次數進行了同比數據對比。如下圖1展示:
2020-2021學年2學期較2019-2020學年2學期于總志愿時長項同比增長131%,志愿活動總人次項同比增長74%、人均志愿時長項同比增長33%、志愿活動總次數項同比增長50%;
2020-2021學年寒暑假較2019-2020學年寒暑假于總志愿時長項同比增長211%,志愿活動總人次項同比增長128%、人均志愿時長項同比增長37%、志愿活動總次數項同比增長125%。
6.2“468”育人體系建立的有效性闡述
以上述數據不難看出,人文育人體系的有效建立在各項數值、學生志愿活動積極性和寒暑假期間自發服務社會的意識都有所增強。“468”人文育人體系,是自嘗試改革開始,以志愿服務為載體,以五類學生為基本盤拓展到全部師生,以各類新興平臺的應用為實施輔助工具,以學生創新和分享的模式為手段所建立育人模式。通過如“陪伴小課堂”等各類案例不斷完善后,有效的解決了:
⑴個案無法復制和長期實施的問題;⑵人文育人于實踐端“荒蕪”的問題;⑶德育教育、思想教育的枯燥性和刻板性;⑷提高了展示、廣宣、實踐和應用端的效率;⑸有效的提升了學生志愿服務活動的積極性和自主意識。
通過該體系在未來的不斷完善,真正切實的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將“樹木樹人行知并進”的校訓和“德育為先、能力為重、全面發展”的育人觀貫穿資助工作整個過程。以五類學生為基本盤進行拓展,不斷強化資助育人功能,實施精準資助,用實實在在、貼心溫暖的服務,使“468”育人體系為學生放飛青春夢想、實現人生出彩打好扎實基礎,努力將學生培養成為有責任擔當、有創新意識、有實踐能力、有感恩之心、有健全人格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EB].教思政〔2020〕1號.2020-04-28.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07/s253/202005/t20200511_452697.html.
[2]教育部等八部門.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負責人就《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構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體系的意見》答記者問[EB].2020-05-15.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05/t20200515_454769.html.
[3]中國知網.關鍵詞“資助育人”檢索結果[DB].2021-04-15.https://kns.cnki.net/kns8/defaultresult/index.
[4]周宇.精準扶貧視閾下大學生資助育人工作的路徑探索[J].今日財富(中國知識產權),2021(04):252-253.
[5]黃順.構建“扶貧幫困、資助育人”實踐體系的探索與思考[J].大眾標準化,2021(05):193-195.
[6]楊秋玉.“受助—自助—助人”——循環發展型資助育人模式的構建探討[J].課程教育研究,2019(14):229.
[7]姜曉娟,李肇鋒,彭錦水.“三全育人”視角下高校資助育人創新機制探索[J].中阿科技論壇(中英文),2021(02):150-153.
[8]楊柳.遇見童年遇見你--所農民工子弟學校的繪本閱讀之旅[J].湖南教育:D版,2014(9):62-63.
作者簡介:朱璟璐(1990.08.15-),男,漢,浙江麗水人,云南大學昌新國際藝術學院2021級碩士研究生。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兼職校團委副書記,建筑與設計學院助理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