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呼語是俄語言語禮節中獨立的語言單位,它體現了交談雙方的角色和社會地位。呼語的變化鮮明地反映出其對社會發展的依賴,是語言進化和社會變遷的一面鏡子。研究呼語的時代變化痕跡尤其是女性呼語的發展變化對了解俄羅斯民族文化和探究言語禮節使用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俄語呼語;變遷;女性呼語;性別歧視
呼語與社會關系、職業、年齡、性別等因素密切相關,是搭建人與人之間溝通橋梁的基石。具有鮮明的禮節性和交際性特征,是語言的微型交際系統。呼語的使用變化隨著社會變革而日新月異。上世紀初由于女權運動的高漲,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現象作為性別與語言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引發了眾多西方語言學家的興趣。本文主要探究時代變遷對俄語呼語尤其是對女性呼語的影響和變化。
一、呼語的時代變化痕跡
1.俄帝國時期
俄羅斯帝國時期,社會階層有著明確的劃分,如何稱呼也都有清晰的界定。例如在《官秩表》中分為三個系統,每個系統各有14品(Ранг),這三個系統分別為文官、武官和宮官。如武官百夫長(Сотник)、宮官御馬監(Обер-шталмейстер)等等。日常生活中的尊稱形式為“閣下(Милостивыйгосударь)”,簡稱形式為“先生(Сударь)”及“太太(Сударыня)”等等。
2.十月革命后
1917年的十月革命消滅了俄羅斯社會的等級劃分,隨之帶有等級意義的呼語也被摒棄。隨著政權更替及新國家的建立,具有強烈政治色彩的“同志(товарищ)”一詞被廣泛應用在各個領域。例如:“上校同志(товарищполковник)”。當然,有些人是不能被稱為“товарищ”的,如蘇聯囚犯被稱作“зек”、“лишенец”等。在監獄里“гражданинначальник”(直譯為“公民囚長”)。
3.蘇聯解體后
上個世紀90年代,蘇聯解體給俄羅斯社會生活帶來巨變,對語言的沖擊首當其沖,呼語變化不可避免。“同志”一詞也開始過時,使用范圍越來越窄,通常用來指共產黨員,或者指蘇聯時期的相關人物。正式場合下“先生(господин)”的稱呼方法開始流行,日常生活中則經常出現如“年輕人(молодойчеловек)”、“姑娘(девушка)”等稱呼。
二、女性呼語的變化
1.十月革命前
十月革命前對女性的稱呼主要有,“сударыня,госпожа,мадам,дама,барышня”等,稱呼對象主要是上層社會的貴族女性。舊俄國還和婦女平等自由扯不上關系。在教會勢力盤踞的俄國農村,“天然淳樸”的封建家庭觀念根深蒂固。父權制下的婦女不過是男性的個人附屬品,甚至是奴隸。對底層社會的女性沒有統一的稱呼,在農村地區對未婚女性通常稱呼“девушка”。
2.蘇聯時期
蘇聯時期“девушка”的使用得到最大程度的普及,在修辭色彩上更加中性。適用所有未婚女性,沒有社會地位的限制,例如收銀員、秘書、餐館服務員等等。
3.蘇聯解體后
蘇聯解體后“господин”等詞被積極使用,偶爾也會有人用“барышня”稱呼陌生女性,但稱呼對象通常限于穿著得體優雅的女學生。現今對年輕女性最常用的稱呼仍是“девушка”,偶爾會用某個名詞來形容女性的身份,社會角色,性格等,例如:“Баба”,貶義,指愚蠢且愛嘮叨的婦女。
4.新世紀
新世紀以來在英語熱席卷俄羅斯,英語詞匯充斥當代俄羅斯的今天,很多年輕人在外來詞“мистер”和本土詞“господин”的選擇上徘徊不定。他們之中既有崇外的心理,也有懷古的情節。在俄羅斯,當今時代雖然針對年輕女性稱呼“девушка”已經很常見,但是在學校里,俄羅斯學生之間對女生的稱呼不僅僅“девушка”這一種說法,在學生俚語“студенческийсленг”中“女孩”還有其他不同稱呼方法:
1)名詞+后綴—к(а)/—шк(а),指小表愛或戲謔語氣,表示女子的外貌或地位。
гламурка迷人的姑娘,靚女
королевка美貌、才華出眾的女孩
мармеладка可愛的女孩,心愛的姑娘
морковка穿著粗俗,描眉畫眼的女孩
Смотри,какаяморковказарулём!(快看!那個開車的輕浮女孩。)
2)動詞+后綴—к(а),表示在做某件事的女性,含有輕蔑、藐視意味。
бурёнка厚顏無恥,蠻橫無理的女人
стремачка感到慚愧、害怕的女人
чика舉止輕浮的女孩
Угламурнойчикидолжнабытьнежнаячистаякожаиплатьесглубокимвырезом.(輕浮的女人一定要有干凈細嫩的皮膚和大領口的連衣裙。)
3)通過詞匯轉義,指代智力或身體上有缺陷的女孩,含有輕蔑、鄙視等意味。
овца唯命是從的女孩
рогатка腿部殘疾,雙腿外擴的女孩
тёлка指舉止輕佻的姑娘
Идинадискотекунатанцы,таместьтёлкипотвоемувкусу.(去迪廳跳舞吧!那有你喜歡的姑娘。)
以上是對俄語呼語變化的淺析,文化包含語言,語言則使文化更具凝聚力。“同志(товарищ)”從俄羅斯日常生活中消失已久,但在正式場合仍有不可忽視的凝聚力和影響力,如2022年俄烏開戰之初俄總統普京曾多次在對烏軍講話中使用了“(товарищ)”,試圖用“蘇聯文化”來跟烏克蘭這個基輔羅斯兄弟聯絡感情,引發共鳴,呼吁烏軍不再為新納粹分子賣命。
對俄語呼語尤其是對針對女性呼語的研究能夠反映出社會意識對女性的傾向態度,同時,性別對呼語的產生發展有制約作用。可以得出結論,即呼語已不再是一個簡單的符號,而與使用的人、社會、文化密切相關。了解并正確使用俄語呼語,對于學習者了解俄羅斯文化,增強跨文化交際能力,提高外語水平至關重要。
參考文獻:
[1]КрысинЛ.П.Языквсовременномобществе[M].М.:Русскоеслово,2008.
[2]КронгаузМ.Русскийязыкнагранинервногосрыва[M].М.:Языкиславянскойкультуры,2008.
[3]ФормановскаяН.И.Нужнолирусскомучеловекуотчество[J].Русскаяречь,2004.
[4]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性別·稱謂篇[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本論文系歐亞俄語國家文化藝術教育研究中心重點課題-中亞各族文化藝術史研究的成果,課題批準號2021-eyyjzx001。
作者簡介:
姓名:高麗英,籍貫:沈陽市,民族:漢,出生年月:1971年1月6日,工作單位:沈陽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俄語系,職稱:副教授,俄語語言文學碩士,專業:俄語語言文學,研究方向:俄語語言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