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7月13日,美國發布數據顯示,其6月CPI同比增長“破9”,市場預期美聯儲7月的加息幅度或由75個基點上升至100個。受該消息影響,歐美市場7月13日~14日連續走弱。
在外圍市場震蕩之下,A股市場保持了較好韌性,主要指數甚至在走強。對此,多位百億私募向《紅周刊》指出,A股的悲觀預期已經反映充分,下半年開啟新一輪的修復行情可期。其中,消費行業作為最為受益的行業,尤其是其中估值已經極度偏低的龍頭公司,有望成為市場領漲的主角。此外,高景氣的“電新”行業仍有持續表現的機會,其中的上游材料相關公司值得重點關注。
公開資料顯示,美國5月的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已經達到8.6%,6月進一步達到9.1%,刷新了其近40年的最高紀錄。其中,能源價格同比上漲41.6%、食品價格同比上漲10.4%,成為CPI再創新高的主因。通脹持續高企導致加息預期再次加強,美國股市因此不斷下挫。據Wind顯示,道瓊斯工業指數和納斯達克指數自5月以來分別累計收跌6.68%和8.81%。
而今年以來走出獨立行情的A股市場,繼續走自己的路。與外圍市場震蕩同期,上證指數收漲7.79%,深證成指收漲13.50%,創業板指數收漲21.33%。
對此,星石投資首席研究官、高級基金經理、副總經理喻宗亮向《紅周刊》指出,“從美國官方機構預測來看,美國經濟的衰退正在臨近,而我們國內政策的基調在未來一段時間仍將維持在偏暖區間,貨幣政策總體是穩中偏松,經濟快速復蘇。這種差異也體現在部分經濟指標上,如美國6月采購經理指數(PMI)正在快速下行,而我們國內制造業PMI已重回50以上,服務業PMI達到54.3。其中,國內服務業PMI在4月僅在40左右,這反映出服務業在疫情后正經歷強勁改善。”
對于接下來兩個主要市場的走勢,保銀投資向《紅周刊》表示,“我們對中國股市接下來的走勢持謹慎偏樂觀的態度。因為目前國內的經濟增速仍相對較低,‘穩增長’的壓力仍然很大,并且國內6月經濟數據環比有所好轉的原因是4月、5月的低基數造成的,三季度仍有一定的不確定性,這可能會加大中國股市的波動。但海外市場下半年可能面臨的不確定性更高,如通脹持續高增很可能會導致加息的幅度提升,從而給美股造成新一輪的利空;再如近期歐元兌美元匯率出現新低,這對歐洲經濟體是個嚴重挑戰,如果這種情況惡化歐美經濟體首當其沖。”
凱豐投資首席經濟學家高濱的態度更為明確:“全球市場可能已經度過了通脹恐懼的第一階段,之后通脹不太可能保持高增的趨勢,增長已經替代通脹成為市場的驅動力。而在這個階段,股票和債券具有明顯的蹺蹺板效應,作為一家集股票、債券、商品期貨及衍生品投資于一體的機構,我們更偏向于做多中國股票并做空歐美股票。其中,A股更適合獨立多頭,港股多頭更適合與美國空頭搭配,即‘做多中國股票,做空美國股票,忘掉債券’。”
淡水泉也有相似觀點。其認為,國內經濟下半年有望走出最為困難的局面,并開啟新一輪的修復周期。
具體到投資機會上,淡水泉表示,“首先可以明確的是,優質行業龍頭是我們最為看好的,這也是我們一以貫之的。而在經濟復蘇可期的當下,需要探索的是哪些行業會最為受益,就是說,股市的結構性行情會出現怎樣的變化。在我們看來,隨著今年上半年以來不同行業的分化程度越來越高,其中我們比較看好的資產之一是受益于消費場景恢復、消費意愿復蘇的消費類頭部公司。因為隨著目前防疫的優化以及上游資源品價格的回落,消費行業之前‘低需求’‘高成本’兩大利空因素將逐步緩解。而且復盤近十多年來消費的市場表現來看,每當我國處于穩增長周期之中時,隨著穩增長效果逐步釋放,居民消費意愿也會隨之改善,消費行業的市場表現也往往更為占優。更為重要的是,消費行業前期悲觀的預期目前已經較為充分地消化。”
而據《紅周刊》觀察,日常消費和可選消費的龍頭的估值相較近三年的估值中樞普遍有所下滑。典型的如貴州茅臺,其最新動態市盈率較近三年平均水平已下降11.01%。其他包括五糧液、海天味業、山西汾酒、瀘州老窖、洋河股份、伊利股份、青島啤酒、古井貢酒、雙匯發展等在內的消費龍頭的動態市盈降幅同樣在10%以上。不過,相對而言,可選消費龍頭的動態市盈下降幅度更大一些,如分眾傳媒、中國中免、格力電器等公司的動態市盈降幅均在40%以上,而日常消費龍頭中動態市盈下降幅度居前的山西汾酒和五糧液均在30%~40%區間(見表1、表2)。
對此,淡水泉表示,“實際上,我們的產品組合在過去的一段時間內已經明顯增加了消費類資產的配置,尤其是經濟復蘇期間需求增加和盈利回升彈性較大的可選消費。”

數據來源:Wind

數據來源:Wind
保銀投資則表示,“短期來看,擴內需、促消費的政策頻頻釋放有助于消費行業盈利修復;長期來看,我國是人口大國,消費是永恒的主題,一定不會過時。其中,隨著我國人均收入的持續增長以及邊際消費水平的不斷提升,高端消費和新興消費或將迎來較大的發展空間。”
喻宗亮建議,可以重點關注供需缺口趨于擴大、價格彈性正在顯現的航空旅游,新一輪醫改重塑行業格局的醫藥,供給提效減速、定價能力提升的物流,以及消費復蘇驅動需求改善的廣告媒體。
受益于經濟復蘇的消費大有可為,處于高景氣賽道的電新行業(電力設備及新能源)的機會同樣不容忽視。以新能源汽車為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簡稱“中汽協”)最新數據顯示,1月~6月我國汽車產銷量分別同比下滑3.7%和6.6%,新能源汽車產銷量占比雖然仍較低,但同比增長均在1.2倍。中汽協預測,今年我國新能源汽車同比增長有望達到56%以上。這意味著,相關上市公司有望持續迎來業績兌現。
對此,保銀投資向《紅周刊》表示,“電新行業也是我們長期看好的主題。因為根據我國提出的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能源轉型目標,這將推動包括電動車產業鏈、光伏產業鏈和鋰電池等在內的多個細分領域發展壯大。而且從全球來看,目前的俄烏地緣沖突也在推動全球多個國家加大能源轉型部署的腳步。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電新行業將是未來數十年全球發展的大趨勢,相關龍頭公司的投資收益也將變得可觀。”
但需要注意的是,作為今年以來不斷上漲的主力之一,電新行業目前整體的估值水平已有所上升,其相對消費行業并沒有估值優勢。據Wind顯示,電力設備及新能源指數(中信)目前的動態市盈率為54.08倍,已略高于52.93倍的近三年平均水平。
也是因此,部分百億私募對電新行業的投資機會存在分歧。如北京一家以合伙人制度為基礎的百億私募相關負責人向《紅周刊》坦言,“我們現在各個基金經理對電新行業的分歧很大,部分基金經理認為,漲多了,(現在)好貴,但也有部分基金經理認為,高景氣賽道應賦予更高的估值。所以,我們公司的產品目前極具割裂感,有的會持倉電新、有的適度、有的完全沒有。但綜合來看,我們在電新行業的倉位是最高的。”
保銀投資則指出,“隨著新能源車銷量的逐漸增加,其滲透率在迅速上升,整車廠受到資金的極力追捧。因此,我們認為,目前整車廠的估值相對偏高,在接下來(不具備估值優勢)的情形下,存在殺估值的可能。相較而言,部分上游材料包括鋰、鎳等相關的公司其目前的市場反映并不充分,或具有不俗的投資機會。”
(本文所涉個股僅做舉例,不做買賣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