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山
奔流不息的長江水,浩浩蕩蕩地流過大橋,迎面撞上一個象鼻狀的石磯,折了個90度的彎,向南奔流而去。
這是在人間最美四月天的傍晚,我客居的荊州古城墻外東南角一隅,關羽青銅雕像前盛開著艷紅的紫薇花,柳樹枝在九龍淵的陣陣晚風中搖曳著身姿。五十有四那一年,我毅然辭去報社公職,開始以安靜的姿態來到異鄉,任憑目光在詩情畫意里行走。
現在我捧讀的是中信出版集團出版的新書《長江文明》,由武漢大學著名歷史學家馮天瑜教授領銜著述。它以圖文并茂的形式,對長江流域的自然與人文進行了全方位介紹,并歷數世界其他大河文明的發展歷程與特征,與長江文明進行對比辨析。作者試圖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打破區域阻隔,從中華文明的高度重新建立對長江文明的整體性認知,詳解長江、黃河并立的文明格局,定義長江文明的歷史角色。
這本書提綱挈領,從時間、空間、自然、文化多個維度講述,通曉長江文明分支及內核,同時又簡明、易讀、豐富、權威,是史學名家面向大眾推出的文化讀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特使邁克爾·特納對此書給出的評價是:“大河文明興起并在城市的進化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而無論城市興衰,文明的發展總是生生不息。進入21世紀,人類將面臨諸多挑戰;中國要保持傳統文化的鮮活,我們必須分享經驗,共同關注大河流域人居環境所面臨的風險和機遇。”
江水滔滔而逝,奔涌數千年,長江沿岸孕育了太多中華文化地標、歷史文化名城和中華英杰,形成了推動中華大地不斷更新發展,塑造我們共同的民族品格與家國記憶的強大文化力量。
從我讀書處往北約5公里便是紀南城,曾作為楚國都城長達411年,歷經20個帝王而聞名于世。我眼前緊鄰長江的荊州古城墻,始建于三國時期,初為土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后,劉備、諸葛亮西進巴蜀,以圖鼎立之勢,留下關羽鎮守荊州。關羽鎮守此地達十年之久,修筑城墻以拒東吳。荊州城墻歷朝歷代均有維修或重建,明清兩代在五代、宋朝砌筑磚城墻的基礎上,構筑了條石筑基、城磚為墻的磚城墻,成為今天一面磚墻一面土墻的模樣。
擁有1061公里長江岸線,讓湖北成為長江干線最長的省份。荊州轄區內的長江岸線長達483公里,又是湖北長江岸線最長的市州,所轄8個縣市區都依江而立,特殊的區位,決定了荊州在長江大保護中重要的責任和使命。而我非常有幸,現在正懷抱長江讀文明。
在城市化進程中,荊州古城墻得以完整地保存下來,古城墻、城內文物保護單位、古街區,甚至每一塊珍稀植被、每一棵古樹名木和護城河等河湖水系與自然環境風貌,都被列入保護范圍,因此被譽為“中國南方不可多得的完璧”。以長江高度文明的嫻靜之心,聆聽歲月里無處不在的馨香,讓我得以把滿腔思緒灑進風里,攜一份寧靜與悠閑,漫無目的地在書海里潛行,靜聽人生的淡然和歲月的美好。
歷史總是那樣地垂青荊州。2018年4月25日,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自荊州港乘船,沿江而下考察荊州的長江大保護狀況。
荊江風情帶的老百姓有獲得感嗎?為建設濱江公園提供場地的職工是否都安置好了?江面上過往的貨船每天都是這樣忙碌嗎?晚上也通航吧?航道里危險的暗礁清除了沒有?考察路上,總書記問得非常仔細,并反復強調,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首先是要下個禁令,作為前提立在那里。否則,一說大開發,便一哄而上,搶碼頭、采砂石、開工廠、排污水,又陷入了破壞生態再去治理的惡性循環。所以,要設立生態這個禁區,我們搞的開發建設必須是綠色的、可持續的。
人類的每一段文明,都離不開大江大河的哺育。善治國者,必先治水。多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始終關注著波濤涌動的壯美長江,思考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法則,謀劃著讓中華民族母親河永葆生機活力的發展之道。
在長江與長江天鵝洲故道的夾角處,草色青青,麋鹿正悠閑地啃食著嫩葉。野生麋鹿種群讓荊州在全球獨占鰲頭,總量從起初的22頭繁衍到如今的突破1400頭,為我們再現了兩千多年前“荊有云夢,麋鹿滿之”的美麗畫卷。
農歷己亥年春節前夕,荊州人作出了向保護區新交付8000畝緩沖區土地的決定,再次為保護好麋鹿賴以生棲的濕地生態環境打下堅實基礎。殊不知10年前,保護區原有2000畝灘涂不夠用,荊州人就曾給麋鹿讓過1.5萬畝地。此次人退鹿進再讓地,包括2300畝農田、5000畝林地、700畝魚池,涉及700戶3300人。緩沖區要封閉1.5公里道路,這是三面環水的六合垸3個村7000多人唯一出行通道,道路封閉后,農民需要繞道21.4公里才能上潛石高速。
我欣喜地看到,面對新冠肺炎病毒洶涌肆虐的威脅,荊州人沒有退縮。因為保護麋鹿就是保護生態,是長江大保護的重大行動。總書記結束荊州考察時也殷切囑咐:“這個地方要保護好,把長江保護好是我們大家共同的責任。”
保護長江母親河,就是保護我們人類與自然物種和諧相處的共同家園。循著逶迤的江岸望去,有平疇沃野,也有峰巒競秀;有國際門戶,也有貧困深山。長江經濟帶體量龐大、情況復雜:覆蓋11個省市,約占1/5國土面積,聚集的人口和創造的地區生產總值都占40%以上,接通納百川千湖,連結起錦繡壯美的華夏大地,孕育著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習近平動情地說,長江經濟帶發展事關重大,每一步都要穩扎穩打。
人類文明是江河的贈禮。長江流域與黃河流域同為中華文明的發祥地,這是史學界的共識,也是中華文明滿天星斗、多元一體的印證。自唐宋以來,中華文明的重心逐漸由北向南轉移,長江孕育并見證了數千年來中國歷史的勃興與流變。正如馮天瑜教授在《長江文明》開篇《長江禮贊》中所寫:“長江流域人文興盛,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當下正在創造更加壯闊的現代文明。試看今日之環球,長江正輝耀于東方。”
人生最美是讀書。簾動的清風,翻起桌角落滿塵埃的書頁,惹我雙眸,動我心魂,我的目光隨風閱讀,于書里書外飽覽資源豐厚、人文興盛、經濟繁榮的長江流域,無意間卻讓我領悟了人世間最壯麗的文明精華。長江文明是中國文化歷史的重要符號,至今仍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并將永遠維持中華文明持久的生命力。
(作者系本刊特約撰稿人)責編:馬京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