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冰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2006年出土于湖北省鐘祥市明代郢靖王墓。
墓主郢靖王朱棟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二十三子,生于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冊封為郢王,永樂六年(1408年)就藩安陸(今湖北省鐘祥市),卒于永樂十二年(1414年),享年二十七歲,謚號曰“靖”,永樂十三年(1415年)葬于城東二十里清平村寶鶴山。他的王妃郭氏,為明朝開國元勛營國威襄公郭英之女。
郢王去世后,郭氏悲痛自盡,與夫君合葬。《興都志》卷載:“妃郭氏,王薨之逾月,妃痛哭曰:賢王舍我以去,我寡而無子,尚誰恃邪?念自幼嬪賢王侍如賓友,今安忍獨生乎!乃整妝對鏡,自寫其容,付謹密宮人掌之。云:候諸女長成識母之遺容也,遂自盡。朝廷聞而賢之,恤典加厚。”這件梅瓶出土時就放置在王妃郭氏的棺木前端棺床下方,可謂是這位王妃為夫殉情之凄婉故事的“見證者”。
元青花之所以珍貴,不僅因其稀少、體量大,更在于它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及很高的藝術價值。
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通高38.7厘米,口徑6.4厘米,底徑13厘米,梅瓶因瓶口小到只能插入一枝梅花而得名。瓶身肩部飾鳳穿牡丹,腹部飾青花“四愛圖”:即王羲之愛蘭,周敦頤愛蓮,陶淵明愛菊,林和靖愛梅鶴;足部飾仰覆蓮紋。三層紋樣以卷草紋、錦帶紋為界。白釉泛青,色彩青翠艷麗,整件器物制作精美,優雅精致。
一般而言,瓷器中瓶子的價值高于盤子、罐子等,人物題材又比山水花鳥更稀有。這件梅瓶的主題圖案繪制了中國古代四位著名文人的故事,尤為罕見。
第一幅“王羲之愛蘭圖”,畫中人手指前方一盆綻放的蘭花,似在贊美花中君子。其寬衣解帶、袒胸露腹的形象,讓人聯想到王羲之坦腹東床被選中做女婿的故事,反映了他灑脫的風貌。蔡路武說,王羲之愛蘭,主要以其寫下“天下第一行書”《蘭亭集序》推測。
第二幅“周敦頤愛蓮圖”,畫中人手執拂塵,撫琴賞蓮,別有一番意境。北宋著名哲學家周敦頤,一生酷愛蓮花,在庭院筑“愛蓮堂”,堂前鑿“蓮池”。他的《愛蓮說》名聞天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正是其高潔心志的流露。
第三幅“陶淵明愛菊圖”,畫中人于庭院內手握一長杖,正回首觀望菊花。菊花插在一個小口鼓腹的瓶內,由一侍童雙手捧于胸前。東晉陶淵明放棄仕途,歸隱田園,寫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千古名句。歷代文人墨客愛菊者眾,但無人能與這位不為五斗米折腰的著名詩人相提并論。
最后一幅“林和靖愛梅鶴圖”,畫中人端坐巖石上,正凝視著一只展翅的舞鶴,鶴曲頸回首,似與主人相處融洽。在人物頭頂,有一枝或綻放或含苞的梅花。北宋詩人林和靖,個性恬淡,隱居杭州孤山,在山前種梅三百余株,并以養鶴為樂,人稱“梅妻鶴子”。

這四幅圖題材經典、內涵豐富,景致各不相同,但都描繪中國古代名士寄情山水的情景,體現了淡泊明志的追求。從繪畫水平上來看,這四幅圖筆法純熟,色彩濃淡變化自然,構圖主次分明、疏密有致,畫工精湛,推測并非一般工匠所畫,應是有一定功底的畫家所為。
何謂青花瓷?工匠先用特殊顏料在瓷坯上描繪圖案,再施一層透明釉燒制而成,形成“白地藍花”效果的瓷,統稱為青花瓷。締造這種“中國藍”的,是顏料中的關鍵成分——鈷。元代的青花瓷大多采用從波斯進口的鈷料“蘇泥勃青”,因此燒制一件元青花瓷器,成本不菲。
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何以珍貴?元青花小件居多,如碗、高足杯、玉壺春瓶等,大件少,畫有人物典故的大件更少,全世界也僅十來件,因其稀少而顯得特別珍貴。湖北省博物館這件梅瓶不僅體量大,是元青花的重器,且造型端莊,制作精美,人物典故豐富,毫無疑問是精工細作的上乘之作。此外,它是經科學考古發掘出土,有明確的出土地點和紀年,比傳世品更有價值。
元青花開辟了由單色釉瓷向彩瓷過渡的新時代,在中國瓷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這件元青花四愛圖梅瓶,作為極為難得的元青花精品,在中國瓷器史上無疑占有重要一席。
青花瓷所獨有的白地藍花或者藍地白花,與中國傳統水墨畫的暈染效果非常相似,給人優雅明凈、賞心悅目的審美享受,所以備受文人雅士喜愛。從生產伊始就遠播海外,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上的重要外銷商品,深受國內外喜愛。元、明、清三代,因而成就了一種風靡世界的“中國瓷”。
至今,國內外博物館界仍以收藏元青花為榮,但元青花存世量極少,國內外現存完整器僅400余件,其中國外有200多件,主要存于英國、伊朗等多個國家的博物館。這件表現文人形象的四愛圖梅瓶,所繪人物與山水相互依托,渾然一體,堪稱繪畫與瓷器燒造工藝融合的經典之作。
(源自《湖北日報》)責編:王曉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