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琬琰
孩子對書法、繪畫、唱歌、舞蹈、聲樂等都表示有興趣,但他每次提出學習都是一時興起,沒多久就會感到困難,最后放棄。我勸他持之以恒,但說得次數多了又讓他感到厭煩。我該如何與他溝通,正確引導他呢?

解答:
北京市育才學校初中部高級教師王輝:看了您的提問,我可以感覺到您是一位非常負責任的家長。您看到了孩子的好奇心和學習欲望,同時您也看到了孩子在學習中表現出的“三分鐘熱度”這個問題。《戰國策》中有一篇文章,題目叫作《觸龍說趙太后》,文中提及老臣觸龍為了說服趙太后把她最喜愛的小兒子派到齊國去做人質,對趙太后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蹦坏l現了孩子的興趣,而且更想培養孩子,使其具備持之以恒的能力,這就是為孩子“計深遠”。這種能力是寶貴的,是能夠使孩子終身受益的。所以,我要先為您點一個贊。
下面我來具體說一說溝通、引導孩子的方法,從而讓孩子能夠保持興趣、持之以恒地學習。
首先請只選擇一到兩個興趣。孩子的興趣愛好廣泛,但是這些愛好都是需要大量時間練習才能有收獲的,所以先不要貪多。以免顧此失彼,手忙腳亂,當然選多效果也會不好。
選定興趣之后,再說說如何表揚孩子。正確的表揚能讓孩子高高興興地練習,不怕苦不怕煩。不管孩子是學習繪畫還是學習某種樂器,當孩子畫出一張畫,或者是彈出一首曲子的時候,家長往往會忍不住大力表揚孩子——“畫得太好了!”“哇,你可真棒哇!”“你簡直是個小天才!”或者在學習文化課的時候,表揚孩子:“你可真聰明!”
不知道各位家長想過沒有,其實這樣的表揚可能會讓孩子不知所措,讓孩子不敢再嘗試和挑戰。孩子心里知道自己的作品并不是最好的,因為他一定見過畫得更好的畫,彈得更好的曲子,學得比他更好的孩子。
請試著使用“描述性的表揚”來代替這樣過于空泛的表揚。比如,當孩子拿出一張畫給您看的時候,請您認真地看一會兒,然后再評價。例如:孩子可能畫的是月亮和星星,那您描述得最好細致一點:“我在你這幅畫上看到了彎彎的月亮,還有黃色的星星……”您還可以向孩子請教一下:“這個地方你畫的是什么呢?”然后,認真聽孩子給您講他畫的是什么,想表達的是什么內容。當孩子完成半個小時或一個小時的練琴之后,可以這樣表揚他:“我看到你一直注意力集中,直到練完所有的曲子才停下來,這就是持之以恒!”
總之,“描述式贊揚”就是告訴孩子您的發現和感受,當然您必須得真正去看,集中注意力。這樣您才能真正和孩子產生心與心的溝通和交流,并讓孩子逐步認識到,練習的過程,不論是練習繪畫,還是跳舞中需要的壓腿、下腰等,是最值得表揚肯定的。
接下來說說培養自律的方法。不管是繪畫還是舞蹈,或者掌握一種樂器,都需要大量的練習,這些練習是難免枯燥的。這種情況下,我們要幫助孩子建立自律的意識??梢院秃⒆右黄鹱鲆粡堄媱澅恚欢ㄒ耙黄稹弊?,絕不能大人包辦。一周練習幾次,每次練習多長時間,根據孩子的年齡特點,年紀小的孩子計劃表就做成拼圖涂色式,爬樓梯式。孩子如果喜歡某個卡通人物,就可以打印一個卡通人物黑白簡筆畫,今天完成了一項任務就涂上眼睛,明天完成了任務就涂上裙子之類的。每天孩子完成了訓練任務就在計劃表上做標注。同時,用描述性的表揚語言來表揚孩子。把這樣的計劃表貼在墻上,讓孩子可以看到自己每天訓練的過程,取得的進步,這對孩子來說是非常直觀的激勵。不管是學習一種文體特長還是學習文化知識,孩子們最好的學習狀況是他們對這門功課的關注。
如果孩子在這個過程當中耍賴、偷懶不想訓練,您可以表達出不滿的情緒。這種情緒請直接說出來,好的父母絕不能對孩子的缺點視而不見。比如,可以這樣說:“看到你沒有按照計劃實行,我挺失望的,我本來以為你能按照計劃完成。”或者說:“我很生氣你說話不算數,我以為你這周能夠很好地跳小天鵝呢,現在我估計你可能辦不到了?!北磉_情緒不是為了讓孩子因為恐懼而去練習,而是為了給孩子一個具體的改正的辦法。請給孩子一個選擇,可以這樣說:“你可以今天晚飯之后再練習或者周末不外出多練一個小時。”如果所有的這一切對孩子都沒有效果的話,那么請讓孩子去體驗行為的后果,讓他學會為自己的決定負責。這個后果可以事先約定好。這不是懲罰,不是為了傷害孩子,而是為了讓孩子在經歷中獲得成長。畢竟發展興趣愛好的最終目的,還是讓孩子成為更好的自己。

我的孩子文化課成績不差,學習上很自覺。但她平日生活單調,沒有什么興趣愛好,并且性格孤僻,在學校也不愛發言,沒有什么朋友,遇事也不愿與我們交流。我們該如何正確與她溝通?

解答: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吐魯番市高昌區第五小學心理健康教師郭旭榮:如果孩子天生就比其他孩子性格孤僻,那么不妨讓孩子多和同齡人接觸。還可以帶孩子多參加一些集體活動,讓孩子在活動中實現自我價值,體驗互動的樂趣。也可以讓孩子多做一些可以和外界接觸的事情,如讓孩子到鄰居家借東西、送東西等等。除了這些,還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幫助孩子學會溝通。
第一,引導孩子多說話。說話能力是溝通能力的核心,因為人與人之間交往,最直接的方式就是說話。會說話,說得越好,溝通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平時可以有意地引導孩子多說話,培養孩子的說話能力。應該抓住一切機會和孩子交流,如吃飯時睡覺前,可以問問孩子周末想去哪里玩,學校今天學到了什么,有沒有不懂不會的問題。這樣,一方面可以了解孩子的需求,另一方面還可以提高孩子復述事實的能力,從而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多和孩子做游戲。孩子的天性是玩耍,對于孩子來說,游戲不僅僅是一種娛樂行為,更是一種學習和成長。玩游戲可以促進孩子探索周圍世界的積極性,尤其是與父母一起玩游戲更容易激發孩子的積極性。面對學校組織的活動,尤其是親子活動,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陪孩子參加。另外,對于非親子活動,家長要給予孩子最大的內心支持,鼓勵孩子打開自己的社交圈,促進孩子的人際交往,增強孩子的集體歸屬感。
第三,教孩子不要害羞。父母千萬不要輕視孩子的害羞,這是他們人際交往的最大障礙。有些孩子害羞、膽小,還會出現說話結巴的現象。如果強行糾正,孩子的結巴就會越來越嚴重。實際上,責罵、諷刺、挖苦等任何威脅行為不僅對孩子的交流沒有幫助,而且會使他們的交流能力迅速下降。家長應該鼓勵孩子在公共場合發言或者當眾發言。當孩子第一次在公共場合發言時,他們會感到害羞和膽怯,但當他們經過鍛煉,會逐漸忘記害羞。當孩子不害羞時,他們會主動聯系別人。所以,我們要正確、合理地幫助孩子。
第四,面對新的集體環境,家長也不要過于憂慮,避免把擔憂的情緒傳遞給孩子,影響孩子的心理變化。家長需要的是給學校和孩子足夠的支持與信任。健康的集體環境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最好助力,還要做的就是向孩子提供健康的環境,以保證他們的能力能夠得到提升。注意平時在家里要和孩子多說話,并且用心傾聽他的表達。父母無疑是孩子心中最親近的人,在你們面前,孩子不會有所拘束,更不會產生交流恐懼癥。孩子在父母面前很談得開,甚至可以滔滔不絕。而父母選擇安靜地聆聽孩子的想法和話語,可在無形中增加他們的交流信心,滿足他們的交流成就感。如此一來,日后他們在學校、在同學和老師面前就容易放得開了。
對于生活與學習方面的很多問題,孩子都很愿意與我溝通交流。但我發現,每次溝通時,我總是不由自主地處于主導位置,克制了孩子對自己真實想法的表達,逐漸使他失去了與我溝通的興致。我該如何改變這一現狀呢?

解答:
山東省濟南市成人教育協會家庭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殷永勝:對絕大多數人來說,親子關系是第一個人際關系,而影響親子關系的關鍵在于父母如何與孩子溝通。如果孩子從小就學會了有效溝通,長大后,自然在工作、生活中處理問題時也會游刃有余。
家長作為過來人,不想孩子走自己過去走過的彎路,吃自己吃過的苦,這種心情可以理解。在交流過程中孩子一旦不聽話,一些家長很難做到平和、平等地與孩子對話,會不自覺地采取高壓手段,命令孩子應該怎樣做??杉议L要明白,孩子必須要上的課,家長無法做到永遠替代。
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一定會有屬于自己的、與父母不同的想法。所以在親子溝通中,孩子真實的想法如果經常被壓制,就會漸漸喪失與父母溝通的興致。為什么一些孩子喜歡聽朋友的話,卻不喜歡聽父母的話。原因在于朋友能夠尊重自己的想法,雙方在地位上是平等的。
那么,家長如何避免在溝通中總是處于主導位置,做到與孩子平等交流溝通呢?
首先,要學會耐心地傾聽孩子的講話。家長要明白,溝通是雙方信息的交流。簡單說就是你說說、我聽聽,我說說、你聽聽。所以在與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不能只顧自己暢所欲言地說教,而應多聽孩子怎么說。如果父母能全神貫注地聽孩子說話,使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那么,孩子就愿意說出自己的感受,也就樂意與父母溝通。真正的溝通一定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礎上的。
其次,傾聽孩子講話也要有技巧、講方式。當孩子向父母表達他們希望交談時,家長要盡可能地找時間立即去傾聽他所說的話,不要讓孩子等你有了空閑時間再說。此外,在孩子講話時,家長要注意關注他的表情,與孩子進行充分的目光接觸,不隨意打斷孩子的話,使他感到所談的事情父母很重視。
最后,溝通中少批評,多鼓勵。“教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教過不改也徒傷情,獎長易功也且全恩?!苯洺Eu孩子的缺點,不如找到其優點加以鼓勵,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滋味;過多指責的交流不會讓孩子改變,反而會傷害親子間的感情。家長經常在親子談話中鼓勵孩子,才會讓孩子樹立自信,彼此之間的感情也會越來越親密。
家長要知道,當孩子希望與你們交談時,如能得到熱情回應,孩子會感到父母對他很信任,就會把更多的心里話告訴父母,這也就為家長提供了了解和指導孩子的機會。
父母要爭取成為孩子的朋友,取得孩子的信任,這一點尤其重要。因為如果孩子什么也不告訴父母,孩子的思想對父母來說完全是一個未知領域,那么父母對孩子的教育也就無的放矢、無從談起了。此外,家長還需要拿出更多的時間,學會高質量地陪伴孩子。其實,養育孩子的過程,也是一個成年人變得更加成熟和智慧的過程,是一個學習和提升的過程,更是一個重新認識自我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