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黎明
(作者系山東省聊城市人民醫院心理精神科醫生)
您家孩子在學習時是否有以下情況:
做作業時推三阻四經常走神?
對學習有畏難情緒不愛學習?
抱怨不喜歡上學,早上賴床?
甚至已經拒絕上學,休學在家?
…………
兒童青少年厭學現象越來越普遍,許多父母其實對厭學的“學”存有誤解,會把孩子不想去學校、不想上課、不想做作業、對老師布置的難題有畏難情緒這些統統都歸入厭學范疇。其實,厭學只是表象,很多時候是孩子有了心理困難,需要外界的幫助。
第一,家長聽到孩子不愿意去上學,通常第一反應是孩子懶、不思進取、吃不了苦,這樣的想法很容易促使家長打罵孩子,這是十分不可取的。我們說厭學,很少有孩子真正地厭惡學習內容,更多的情況是他在學校里的感受和體驗很糟糕,他不愿意去上學其實是想逃避自己內心的痛苦。這時候,孩子其實特別需要家長的理解和幫助。
第二,有的家長認為,孩子有心理問題不是什么大事,給他換個環境或者帶出去旅旅游就好了,這其實是個誤區。外界環境的刺激對人來講是個誘導因素,更多的心理問題其實是內心的一種固化的體驗和感受。孩子內在的體驗沒有改變,那么他可能到哪個環境里都不會舒服,最終結果還是逃回家,待在家里不出門。治療中有這樣的例子,孩子在學校待不下去,家長認為學校管理太嚴格,給孩子轉了學。新學校待了不到一個月又不愿意去了,家長認為是學習任務太難,孩子壓力太大,于是退了學把他送到職業技術學院。在職業技術學院待了不到一個學期又待不下去了,然后孩子躲在家里再也不出門了。這個時候,父母才把孩子送來看心理醫生,發現孩子的實際困難其實是人際交往障礙。這個時候,孩子已經換了3所學校了,問題已相當嚴重了。當發現孩子有心理上的苦惱和困難時,請家長一定要重視起來,給予孩子及時的治療,為其尋求專業的幫助。
第三,當孩子有了心理問題后,有些家長會把一切過錯怪到孩子身上。此時,孩子在承受自己心理痛苦的同時,還要承受一份責難,這對孩子來講是雙重的折磨。有的孩子就會認同父母的說辭,認為確實是自己不好,自己沒有能力、對不起父母,情況嚴重的孩子甚至會走向極端,如選擇自殺等。其實,家長需要了解,孩子有心理疾病不是孩子的錯,心理疾病不是他想不開就會得、想得開就能好的,事情沒有那么簡單,心理疾病背后的原因是復雜的。心理疾病通常與人格基礎有關,那么孩子的人格是怎么來的呢?這個時候家長就需要從自己身上找找原因,承擔自己應該承擔的那份責任。
第一,在態度上,家長應重視孩子的心理健康。當孩子有厭學心理的時候,家長要能做到正視孩子的困難,不逃避、不怨天尤人,陪孩子渡過這個難關。
第二,在心情上,家長朋友要先調整好自己,不過度慌亂、焦慮,保持鎮定。孩子在困難之時,特別需要鎮定的父母去幫助自己穩住陣腳,讓家成為一個安全基地或是避風港,甚至可以說是壓力緩沖帶,讓孩子在家里能夠獲得支持、汲取能量,重新出發。
第三,在方法上,家長需要改善親子關系,真誠平等地與孩子溝通。談及溝通,在治療中經常有家長說“我經常跟孩子溝通,什么道理都講給他聽了,可還是沒用”之類的話。其實,無論對于孩子還是成人來說,講空泛的大道理一般都是沒有任何作用的。溝通是雙向的,不是一味地灌輸。與孩子溝通,聽比說更重要,孩子需要把他的內心世界表達出來,且他所表達的情緒、體驗需要有人能夠聽懂、可以理解。只有聽懂孩子的困難在哪里,你說的話才有用,你才能真正幫到孩子。
第四,教育孩子,身教比言傳更重要。你想讓孩子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就要先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你希望孩子能在班級中名列前茅,那么你在你自己的行業中能做到數一數二嗎?你希望孩子能在學習中刻苦、勤奮、努力,那么你在生活和工作中是這樣的嗎?你希望孩子少玩手機、少打游戲,那么你是不是整天手機不離手呢?你希望孩子沒有焦慮、抑郁等情緒問題,那么你平常的心情是什么樣的呢?如果父母每天緊鎖眉頭過得不快樂,那么孩子是不會過得開心的。你希望孩子與人相處不要有那么多顧慮,那么你在人際交往中感到自在舒服嗎?如果你自己在人群中也是退縮恐懼的,那么孩子很可能也會有同樣的困難。實際上,父母先要擁有健康的心理,使自己成為更好的父母,孩子才能過得安心、穩定、快樂、健康。
第五,當你發現孩子的心理問題變得嚴重、在家庭環境中不足以解決孩子的困難時,就要及時找尋專業的心理咨詢和治療機構去幫助孩子。通常來講,兒童青少年的心理治療通過兩種方式:一是個體治療,也就是只有孩子參加的治療。改善孩子的情緒問題、自信心問題、人際交往問題等等,提升孩子的心理素質。二是家庭治療,也就是整個家庭,包括孩子的主要撫養者和兄弟姐妹一起參加的治療。這是從家庭內部尋找原因,通過調節孩子的生長環境來緩解孩子的癥狀。一般情況下,建議采取個體治療與家庭治療相結合的方式來解決孩子的心理問題,因為這樣獲得的咨詢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