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 年6 月26 日下午,中國技術經濟學會李平理事長參加在湖南省會長沙舉行的第二十四屆中國科協年會“湖南黨政領導與院士專家座談會”,就“湖南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的對策建議”問題,建言湖南以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放為切入點,以開放促改革,以開放促創新,得到中國科協萬鋼主席、張玉卓書記的高度贊揚。
在中國科協年會準備期間,湖南省委省政府就湖南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和重大技術需求提出10 個調研選題,中國科協遴選10 家全國學會組織專家對這10 個選題進行調查研究并提出對策建議。中國技術經濟學會承接的課題是“湖南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的對策建議”。
接受中國科協委托后,中國技術經濟學會組建了學會李平理事長親自領銜的專家團隊,首先通過線上方式,在湖南省科協的協調下,和湖南省委改革辦、省委外事辦,湖南省發改委、商務廳、科技廳、統計局,湘江新區管委會,湖南省社科院、貿促會、自然辯證法研究會等單位的負責同志舉行了座談會;同時于6 月12 日到18 日之間到訪長沙、郴州、岳陽、衡陽等城市,訪問了19 家企業和6 個園區,和有關各方舉行了5 次座談會,對湖南情況進行了全面的了解。
中國技術經濟學會還通過北京湖南企業商會、湖南省內的一些企業商會,湖南自貿區和湘江新區管委會等,就湖南的改革開放和營商環境問題進行了問卷調查,460 家在湖南有業務的企業答卷并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中國技術經濟學會課題組認為,湖南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建設成效顯著,各項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對外經貿迅速發展,對外開放大平臺建設取得成效,產業發展與科技創新水平不斷提升。
課題組認為,湖南面臨的主要問題與挑戰之一是開放水平亟待提升。湖南開放意識不強;開放型經濟規模偏小;開放主體數量偏少;開放質量有待提升。
湖南面臨的問題和挑戰之二是體制機制不夠完善。具體而言是“放管服”、要素市場等領域的改革仍需深化;營商環境有待進一步優化;開放大平臺建設面臨體制機制方面的制約;科技體制仍需進一步完善。
課題組認為,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與內外貿一體化發展在給湖南帶來新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挑戰。第一,全國統一大市場建設要求加快建立相應的市場制度規則,打破地方保護和市場分割,促進商品要素資源在更大范圍內暢通流動,并明確提出“優先開展區域市場一體化建設工作,建立健全區域合作機制”。要求規范與約束地方各類優惠政策,地方將不得不從比拼優惠政策補貼力度搞“政策洼地”向比拼公共服務供給質量、創“改革高地”轉變,這使得中西部省份在地區競爭中要在“放管服”改革與優化營商環境方面加快追趕東部地區的步伐。第二,促進內外貿一體化發展會加快內外貿法律法規、監管體制、經營資質、質量標準、檢驗檢疫、認證認可等高水平銜接。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在熟悉與適應國際高水平經貿規則方面具有較強先發優勢,處于更為有利的競爭地位。這也使得湖南這樣的中西部省份必須進一步加快制度型開放的步伐,否則競爭局面更為嚴峻。
課題組認為,在打造“三個高地”中,先進制造業和科技創新高地建設,相對來講顯示度高、抓手明確、見效較快,而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建設任務最重、復制最難、成效最慢。實際上,內陸地區與發達地區的最大差異不是經濟發展程度,而是改革開放的明顯差距。所以,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任務艱巨,不可能一蹶而就,但卻是建設現代化新湖南的必由之路。
課題組認為,湖南打造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總體思路是,要以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開放為切入點,以開放促改革,蘊含全面深化改革的內在要求,以開放助創新,激活創新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全面對接高水平國際經貿規則來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以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與不斷深化科技體制來促進創新,以深度對接長江經濟帶、粵港澳大灣區、成渝經濟圈等重大區域發展戰略融入國內統一大市場,發揮湖南“一帶一部”區位優勢,抓住產業梯度轉移和國家支持中西部地區發展的重大機遇,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打造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重要節點,以自貿區建設為重點充分發揮開放窗口和輻射帶動作用,推動各類開放平臺協同發展提升改革開放整體效應,加快內陸地區改革開放高地建設,助力湖南高質量發展。
根據上述總體思路,課題組提出以下4 個領域的意見和建議:第一是深化內陸開放體制機制改革。建立健全與國際接軌的規則標準體系;強化擴大開放的法治保障;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提升全省協同改革開放整體效應。
第二是打造面向全球的創新鏈產業鏈供應鏈樞紐。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合作。在深化面向東南亞、“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非洲國家的開放合作的基礎上,高度重視對發達國家的高水平開放,進一步加強與德、法、英、意等歐洲發達國家的經貿往來與技術合作,設立國際技術引進和創新中心,批量引進先進技術;深度嵌入全球創新網絡與價值鏈;加強產業鏈供應鏈保障體系建設。
第三是加強對接融入重大區域戰略實施。建立健全重大區域戰略融合新機制;加強與重大戰略區域對接合作,強化與大灣區的全面融入和深度合作,突出在科技創新合作、承接產業轉移和產業鏈協作、協同對外開放、重大改革事項聯動等方面的區域協作;夯實重大平臺載體建設。
第四是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助推科技創新。爭取以長沙為中心建設國家級的內陸技術轉移樞紐和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