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際娣 花宣
夏日艷陽之下,廣州市花都區花山鎮洛場村,一座座碉樓與低矮的青磚大屋錯落有致,碉樓庭院內種植的芒果、荔枝、黃皮等果實掛滿枝頭。樹下擺一方書桌,擼貓、看書、品咖啡,頃刻間讓人忘卻城市的喧囂,融入這濃厚的文藝氛圍之中。這便是花都區通過活化利用古建筑打造的休閑度假的文藝打卡地。
花都區有許多村落有著悠久的歷史,有著古老的建筑及燦爛文化。近年來,在美麗鄉村建設及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花都區堅持“修舊如舊”的原則修繕保護古村落,“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運作”的模式推動古村煥發新光彩。
洛場村位于花都區花山鎮東部,曾是花縣縣府駐地,也是著名僑鄉,該村的海外華僑有6000多人,約為該村戶籍人口的2倍。據當地村民介紹,自清代咸豐年間,已有洛場人出國謀生,經過一番艱苦奮斗,在他鄉站穩腳跟后,華僑們紛紛回鄉購置田產,建起一幢幢建筑風格中西合璧的碉樓,形成獨特的碉樓建筑群。
然而,由于洛場村大部分華僑子女都隨遷至國外,未遷走的年輕人也外出務工,或另起新宅搬走,這個洛場村一度成為破敗不堪的空心村。
洛場村現存保留有碉樓45座和200多棟青磚屋,這是廣州周邊地區最大、以碉樓為特色古村落。如何在保留古村韻味的前提下,發展經濟、提高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留住華僑們的鄉愁,成為擺在當地政府面前的一道難題。
2013年,洛場村獲批為廣州市第二批美麗鄉村試點村。空心村的尷尬狀況終于迎來轉機,明確了洛場村的規劃定位為以歷史文化旅游、鄉村生態旅游為主要產業的特色文化生態村,以社區化布局、生活舒適、幸福感強的現代化新型村莊。
洛場村項目負責人鄭國明介紹,洛場村通過“政府推動、市場主導、企業運作”的模式,于2019年12月,引入香港怡豐集團有限公司作為洛場村整體運營的合作企業。該公司計劃用5年時間,將該村410畝的范圍,打造成一個集非遺文化體驗商業街、非遺民間藝術表演、時尚創意文化商業街和特色小吃美食街,文創家園、康養中心、民宿酒店、親子互動區和娛樂休閑度假場所的特色小鎮,促進村集體經濟和村民收益共同發展。
鄭國明帶領《小康》記者進入名為靜觀廬的碉樓,只見庭院鋪滿白色沙礫的地面上鑲嵌著雕有中國傳統花卉紋樣的水泥地磚,直通后院。曲徑通幽處,古樹蔭天蔽日,一方茶幾、幾個木墩,這環境用于藝術創作,談心會友,商務洽談再合適不過。據介紹,洛場村的碉樓環境清幽卻風格各異,非常受年輕人喜愛,靜觀廬的租戶便是“90后”。

洛場村許多大青屋還被改造成餐飲店。隨意走進樸食餐廳,門面不大,但是走進里面卻別有洞天,庭院擺放近十圍桌。店主介紹,店里經常爆滿,大家喜歡這里的菜式,優美的環境也成為了重要加分項。
咖啡館、私房菜、民宿、文創產業紛紛匯聚于此,原本破敗的古村通過修舊如舊,招商入駐,八方賓客迎來送往,每逢節假日更是熱鬧非凡。
隨著鄉村振興工作的推進,洛場村公共設施配套不斷完善,村容村貌日新月異,被評為中國十大品質休閑基地之一,也是中國華僑國際文化交流基地之一,成為花都文化旅游的一張亮麗名片。
走至花東鎮港頭村莊深處,眼前豁然開朗,一方池塘赫然眼前,古村面朝田野。古村內具有連片保留完好的歷史文化建筑群,如狀元帽形狀的弧形屋頂,雕花鏤空房檐,青墻黛瓦嶺南風味十足,被廣州市選為重點打造的嶺南特色精品村。
據介紹,港頭村是典型的嶺南水鄉,建村歷史超過600年,港頭村因保有大量明、清及民國時期的院落,被譽為“露天的明清建筑博物館”。近年來,港頭村引進恒廣投資公司負責開發運營,充分發掘祠堂歷史文化,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和祠堂修繕,保護傳統村落及特色傳統文化,不斷豐富農村文化供給,讓鄉風文明煥發新氣象。
為落實上級各項部署,有關方面加快統籌推進基礎設施建設改造、祠堂修繕、房屋耕地收儲等各項工作。截至2021年12月,港頭村總房屋座數119座,已整座租賃92座,完成率為90.94%,已整座移交恒廣公司90座。
“原本荒廢破敗的村子,經過打造衛生整潔,村里的人都多了許多。我家60多個平方的青磚老屋租賃出去,一年還能收到四千多元的租金。”港頭村村民曾錦星介紹,除了房屋,耕地被收儲后,一畝地一年還能有1800元的收入。
恒建公司港頭村項目相關負責人伍世豪向《小康》記者介紹,港頭村生態優勢明顯,在改造過程中保留原村落形態及自然生態環境,同時結合特色精品村建設落實5大旅游配套項目,包括:精品酒店,藝術工作坊,文化藝術展館,精品購物、特色餐飲,游客服務中心等。當前,港頭村已初步形成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
在古村保護和活化方面,伍世豪介紹,古村建筑分為修繕復原類、加固翻新類和拆除改造類共3類。當前主要是以修舊如舊為主。2019年已經引進嶺南國際建筑師公社落地港頭村。八位海內外知名建筑設計師“進村”,深度挖掘港頭村的嶺南文化特色,對現狀建筑進行再創作,以創意研發、藝術創作、嶺南文化展覽、休閑旅游為主要功能,打造多元創新要素集聚的鄉村振興示范村。
編輯/麥婉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