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薇琪


不久前,2022年全球最宜居城市榜單出爐,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再度登頂。與眾多以時尚和快節奏著稱的國際化大都市相比,維也納純樸自然的生活方式獨樹一幟,而最令當地人引以為傲的是他們的日常飲用水。波光粼粼的藍色多瑙河、終年積雪的阿爾卑斯山脈、山清水秀的薩爾茨堡湖區,奧地利擁有極其豐富和周品質的水資源。
引自阿爾卑斯山的泉水
如今,180多萬維也納人的盡常飲用水主要來自兩個起源于阿爾卑斯山的天然水源。從19世紀下半葉至由世紀初,維也納一號、二號高山引水系統相繼建成.前者從與維也納相鄰的下奧地利州"皇帝泉”出發,全長150公里。后者以奧地利南部施泰因馬克州的薩爾察河谷為源頭,全長超過180公里,串聯起100多座高架水渠、水道橋以及19條地下管道。
有趣的是,兩個系統都沒有安裝一個水泵,輸水線路大部分是直接挖山加固修成,利用近400米的自然落差將泉水運送到維也納市內的供水系統。時至今日,每天共有超過40萬立方米的水從阿爾卑斯山出發,翻山越嶺到達維也納千家萬戶的自來水管道,猶如源源不斷為心臟提供著血液的大動脈。
維也納市政府分別在兩條引水系統的發源地小鎮凱澤布魯恩和維爾達爾彭,修建了“自來水博物館”和“高山泉水博物館”,可謂“吃水不忘挖井人”。博物館由維也納水務局運營和維護,展示和紀念這兩項宏大工程建成至今的歷史。
此外,維也納市在一號高山引水系統沿線開發了兩條“水”主題遠足小徑,途中會經過風景秀麗的維也納山和葡萄酒莊園,非常適合全家進行一日短途旅行。1985年,在二號高山引水系統建成75周年之際,奧地利郵政還曾發行過一枚以斯坦巴赫山谷的洪德索巴赫水渠為圖案的特別版郵票。
自來水符合嬰兒飲用標準
維也納全市設置有上千個免費公共飲水處,多分布在公園、游樂場、廣場等人流量大的地方。夏天時,筆者出門不用帶水和買水,也可以喝到方便、安全、健康的自來水。來自高山的泉水溫度較低,口感偏甜,在炎熱天氣里喝上一口冰水真是格外清涼解暑。這些街頭公共飲水處通常在4月至9月間開放,冬天會停止使用,以防止溫度低凍壞管道。在一些街區,市民們還會給這些飲水裝置穿上漂亮的“毛衣”,為冬季增添一抹色彩。
2008年奧地利舉辦歐洲足球錦標賽期間,數十臺新式“移動飲水機”在維也納亮相,這種三米高的不銹鋼飲水裝置,在當時被稱作“歐洲之泉”,向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展示了維也納傲人的“水文化”。2020年,維也納就移動飲水機的新名稱進行線上公開征集,近半數參與投票的市民都選擇用北歐神話里女武神的名字“布倫希爾德”為其命名,“布倫”在德語里就是“泉”的意思。移動飲水機一般短期或臨時用于熱門旅游景點和大型活動期間,不僅提供飲角水,還帶有散熱降溫用的噴霧功能,非常實用和受歡迎。
不少環保人士和社會組織建議,以自來水代替瓶裝水和過濾水,來能夠減少生產、包裝、運輸等環節,達到節能環保的目的.二來因為維也納以完善的法律保護飲用水安全,輸水全程都有嚴密監測和保護,確保沒有污染物混入,因此自來水的水質可以達到“嬰兒飲用標準”,衛生狀況甚至超過瓶裝水和使用過濾裝置的效果。筆者在奧地利工作的數年間,泡遍了內城的大小咖啡館,和很多當地人一樣,幾乎每次點餐都是標配——咖啡、蛋糕和一杯自來水。近年,維也納推出“小學生直飲水”項目,每個孩子可以領取一個專屬水瓶,鼓勵孩子在學校喝自來水。家長不用專門為孩子準備飲料,有利于減少糖分的攝入,預防蛀牙和肥胖,從小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
老水塔變身教育基地
在維也納10區的山頂上有一座醒目的老水塔(如上圖),建于19世紀束,20世紀中期關閉,是工業主義風格的重要歷史建筑,站在塔頂可以俯瞰整個維也納的風光。2005年,市政府將老水塔改造成“水主題”教育基地和文化藝術空間。這所特殊的“水學校”設置了“全球水資源”“維也納的供水系統”“歷史上的供水系統”“有效保護水資源”等4個主題的半天體驗課程,中小學生可以預約免費參觀,并通過實驗、討論、游戲等方式學習關于水的百科知識。
老水塔平時不對游客開放,但是場地會用于舉辦展覽、音樂會、戲劇演出、電影放映等文化藝術活動。如果活動是與“水”相關主題策劃的,則可免除場租和開幕式當天的勞務費用。對建筑感興趣的市民,也可以下載手機應用程序,收聽名為“維也納水塔”的語音導覽,以及關于維也納高山引水工程、市內供水系統以及城市中的公共飲水處、觀光噴泉的介紹。
自2011年起,維也納每年夏天都會在老水塔舉辦為期一天的“水主題”文化節。2022年的文化節吸引了6000多位市民參與,活形式豐富多樣:在游戲實驗站完成各項與“水”有關的任務,拿到通關卡換取驚喜小禮物,通過問答了解有趣的水故事,“青少年消防員”學習“滅火”技術,還有以“帶著你的瓶子”為口號的飲水處隨時供水。▲(本文圖片由作者提供)
環球時報2022-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