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華南農村研究中心副教授 張慧鵬
工業化和城市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工業化和城市化意味著資源要素的集中,形成規模效應,推動分工的深化和生產的社會化,從而提高經濟運行效率,也會促進人們之間的相互交往,以及多元文化的融合。但人口和資源的過度集中,卻會導致城鄉關系的失衡,城市出現各種城市病,鄉村則陷入凋敝。實現城鄉良性互動協調發展,已經成為整個社會的共識。然而,要真正做到城鄉協調發展,實際上并不容易。在市場經濟體制中,資源要素可以自由流動,城市的規模優勢一旦形成,就會不斷自我強化,導致資源越來越集中。我們看到,國內一些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就像一個個巨大的黑洞,貪婪地吞噬著周圍的資源。
《小康》雜志2022 年6 月中旬刊關于大灣區縣域鄉村振興的調查案例,讓我們眼前一亮。這些鄉村各有特色,有的以農業產業為主,成為大灣區的果盤子、菜籃子、米袋子;有的大力發展鄉村旅游業,成為大灣區公眾的生態后花園;有的圍繞城市主導產業,發展相關配套產業,成為專業鎮專業村。它們的共同特點,就是能夠依托自身的資源,找準自身定位,積極融入大灣區的產業分工。
這種工農城鄉格局的形成,和大灣區的城鄉發展戰略直接相關。大灣區人口超過一億,整體城鎮化率超過80%,但大灣區并不是一城獨大,而是由眾多城市組成城市群。城市之間合理分工,優勢互補。大中小城市星羅棋布,連綿成片。在城市之間的廣大地帶,則是各具特色的鄉村。城與鄉在地理空間上交織融合,在基礎設施上互聯互通,在產業分工上有機配合。城市和工業提供了就業,吸納了大量的人口,鄉村則提供了優質的農產品和休閑空間,真正形成了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可以說,大灣區縣域鄉村振興之路順應經濟社會發展規律,有助于城鄉和區域發展的再平衡,對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具有很強的啟示借鑒意義。
小康微博互動
@中國小康網:#唐山全國文明城市資格停止# 據@中國城市報 報道:據悉,河北省唐山市“全國文明城市”資格近日已被中央文明辦停止。文明城市榮譽屬于全體市民,不容抹黑和褻瀆。社會各界都應格外珍惜、共同守護文明的善意和城市的溫度。
@方方:“全國文明城市”是一塊含金量極高的金字招牌。摘得此金子招牌更是惠民新起點,社會各界要堅持厚植文明風尚。然而,唐山在打人事件中形象“大地震”,輿論嘩然,文明城市受到嚴重抹黑。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不只是拿到牌子,還需共同努力、久久為功,珍惜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