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洞見Autumn 編輯:七錦
知乎上有個收藏過萬的話題:有什么極簡的人生建議?有個回答這樣說:“好聽的話別當真,難聽的話別較真。”想想的確如此。
我有個楊姓朋友,早年是銷售出身,后來一路摸爬滾打才終于升到了總監的位置。日子一長,身邊就難免會出現一些溜須拍馬的聲音。公司里,大家開口閉口都是“楊總好厲害”“楊總料事如神”……出去見客戶,飯桌上也是一片奉承:“您這能力,待在現在這兒簡直太屈才了。”在這些吹捧的話里泡久了,他整個人暈暈乎乎地飄到了天上,覺得公司沒自己不行了。不僅工作沒之前用心,還三番五次當著大家面跟領導叫板。到最后,只能收拾鋪蓋走人。離開那天,曾經那些笑臉相迎的同事,連句告別的話都沒講。再找工作,之前那些對他贊不絕口的人呢,也沒一個愿意幫襯。
朋友越想越郁悶,成天埋怨別人眼光差,最后還是妻子的一番話罵醒了他:“下面的人捧你,因為你是領導;外面的人夸你,那是有求于你。你倒好,照單全收,掂不清自己有幾斤幾兩了。”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發現,這世上有人追捧只為名,有人恭維只為利。好聽的話,是可口的蜜,也是束縛你的繭。所謂自知之明,就是懂得好話聽三分。不在別人的吹捧里飄飄然,不在別人的贊美下忘乎所以,常自省,常提升,才是成年人最大的清醒。
生活中,我們總會碰到一些無緣無故的惡評、沒有由來的攻擊。你越把它放在心上,它越會反復地折磨你。建筑大師貝聿銘當年負責盧浮宮重建時,因為設計風格過于前衛,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滿。當時的報紙上,幾乎登滿了對他的攻擊、誹謗和謾罵。
有個設計師,當著眾人的面對他的設計稿冷嘲熱諷:“你這是什么破玩意,看起來像顆廉價的石頭!”甚至他在街上好好地走著,都會有人故意對他吐痰。面對這些如潮的責難,貝聿銘卻一不回懟,二不解釋,三不訴苦。
為什么呢?因為他壓根就沒把它們放在心上。自始至終,他都沒有因為外界那些鋪天蓋地的惡評,影響過自己的心情。更不要提為了外界那些負面的聲音,懷疑、放棄自己的設計理念。
他說,旁人接受我與否永遠不是最主要的,我得首先接受自己。設計師沒有自己的主見,隨波逐流,就肯定被歷史淹沒了。
人到了一定年紀就會發現,這世上沒有不被評說的人。拿別人的評價來定義自己,用別人的偏見來折磨自己,是一個人最大的愚蠢。
人生在世,難免會受到別人的評價,有好的夸贊,也有不好的詆毀。但真正能決定你價值的,不是它們其中任何一個,而是你看待自己的方式。
莫言當年憑借《紅高粱》一炮而紅,在文壇一時風頭無兩。每次行業聚會,認識不認識的人都湊到跟前,一口一句“莫老師”,不是夸他會講故事,就是贊美他的文筆。他卻始終對這種吹噓互捧的聚會保持警惕,能不去就不去,一心待在宿舍里悶頭寫書。
2012 年獲得諾獎后,莫言很長一段時間沒再出新書。這時候,又開始有人明里暗里地嘲諷他江郎才盡,甚至還有人寫信過來詆毀他的作品,辱罵他的人格。面對這些惡評,他一直不聞不問,繼續按照自己的節奏沉淀、寫作。
后來《晚熟的人》一經問世,全網暢銷近百萬,成為對所有非議最有力的回擊。就像他在采訪里講的:“外人的評價是很難進入內心的,他們只是根據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你。真正對自己評價最準的,還是你自己。”
漫天的贊譽和夸獎沒有讓他迷失,如潮的非議和揣測也沒有讓他失落。面對外界的聲音,他始終保持著一份清醒的自知。因為寫作這么多年,閱盡世事,也寫盡人性,他早已明白:人生有一種自找的悲哀,是活在別人的嘴里。倘若你接受了那些好的,就很容易在沾沾自喜中一步步迷失自己。接受了不好的,則會陷入無休止的低落、消沉、和自我懷疑。
真正強大的人,都活在自己的心里,不高看自己的能力,也不低估自己的價值。一步一個腳印,不斷走在強大和提升自己的道路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