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笳
電影《白蛇傳·情》改編自同名粵劇,由張險峰執導,莫非編劇,曾小敏、文汝清領銜主演。影片由珠江電影集團、廣東粵劇院聯合出品,于2021年5月上映后好評連連,票房超過2200萬元,打破了國內戲曲電影票房紀錄,并已摘下多項國內外大獎。《白蛇傳·情》表現出中國獨有的風格,兼具藝術性與市場性。這不僅得益于影片內涵豐富的戲曲精髓,而且得益于將我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進行完美融合,讓粵劇藝術借由電影形式呈現出獨特的審美品格和深厚的文化內涵。
《白蛇傳·情》誕生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土壤之中,蘊含豐富的傳統美學思想和文化底蘊,擁有極致的藝術張力與古典美感。影片對傳統文化的繼承與開拓,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一是傳統愛情故事的升華,二是傳統繪畫美學的應用,三是鮮明考究的色彩鏡頭,四是精彩絕倫的武打設計。
白蛇傳說故事的文本雛形是唐傳奇《博異志·李黃》。在該故事情節中,對白蛇的描述是殘忍的、害人的蛇妖,最后將李黃害死。經過歷史的流傳發展,這個恐怖民間故事進一步升華,實現了新的蛻變。在清朝的《雷峰塔》傳奇中,白蛇成為一個美麗忠貞、舍生救夫的婦人。影片《白蛇傳·情》在改編上首先提取了“真情真義、敢愛敢恨”的愛情主題,并保留了白蛇、小青、許仙、法海的人物設定特色,在此基礎上注入現代化的人性色彩,最終創作出情真意切的愛情故事。
在人物個性上,不論是鶴童與鹿童正邪分明、俠骨柔腸的武俠氣概,還是小青率直坦然、愛打抱不平的女子氣質,抑或是小和尚不惜觸犯戒條,放走許仙的仁厚之舉,每個角色,每種性格,都體現了忠厚仁義的中華民族性格及血脈傳承中的優秀文化基因。
在情感表達上,《白蛇傳·情》深深打上了傳統文化思想的烙印。斷橋相會時,白素貞與許仙癡癡凝望彼此,透露著雙方的無限深情。身邊的小青彈指打碎雨滴,方令兩人如夢初醒。這種愛情處理方式表現得含蓄、委婉,看似平淡,實則深刻,極具東方韻味。
《白蛇傳·情》正是承接了傳統文化精神的內核,成為一部民間故事和粵劇藝術成功融合的改編作品。影片透露出真情、真愛無堅不摧的偉大力量,因此成為一部追求愛情自由、向往人性解放的標志性作品。
中國電影大師費穆曾說:“電影要抓住觀眾,必須使觀眾與劇中人的環境同化。為達到這種目的,我以為創造劇中的空氣是必要的?!雹龠@里所說的“空氣”,與傳統繪畫美學在影片中的應用有異曲同工之妙。
《白蛇傳·情》的藝術特色之一,在于其將中國傳統繪畫美學思想和表現技法運用到創作拍攝中。影片通過云層、雷峰塔、佛陀花、竹傘等意象,充分地展現了中國傳統藝術的韻味。在“西湖鐘情”的情節中,影片借助蒙太奇手法,呈現煙水朦朧、西湖碧水、蓮開田田、水中魚戲等景象,預示了白蛇與許仙兩情相悅的纏綿意境。而當兩人在斷橋顧盼生情之后,影片展現了無數蝴蝶飛上天空變為漫天繁星,兩人信步于云層之間,漸漸依偎在月光倒影上的畫面,有效地表達了許仙與白蛇之間的一見鐘情、難舍難分以及依依惜別的情境。
《白蛇傳·情》在鏡頭表現中,通過一幅幅美輪美奐的國畫,傳遞情緒,意味深長,營造出別致的古典韻味與文化氣息。如故事開頭,借助優雅、抒情的詩意鏡頭,展現了一眾采蓮女在西湖碧水泛舟采蓮的圖景,蘊含著深深的中國傳統繪畫之美。同樣,在展現昆侖山的鏡頭中,表現出高聳云天、霧靄迷茫的東方意境,讓人如身臨其境,產生極大的震撼感。白素貞長袖飄飄,不敵十八羅漢陣,被擋在了金山寺外,這一場景使得整個影視情節透露著濃厚的傷感之情,給人以心傷、心碎的感受。
對色彩的考究運用,形成別樹一幟的視覺風格,是影片藝術追求的一大側重點。影片色彩鮮明,極富東方美學。影片對不同人物的性格和命運,通過不同的色彩進行了外化:藍色表現了許仙軟弱而搖擺不定的性格,暗黃色體現了法海的冷酷無情,綠色象征著小青的活潑和機靈……無論是西湖斷橋、漫天繁星還是飄墜的黃葉,均以黃、白、黑為主,有效地襯托了整部影片想要表現的水墨基調。白素貞在雷峰塔守望許仙時身著一襲白衣,而白色象征著純潔堅貞,一如其人。這種色彩的運用,增強了影片的時空感,完成了現在和未來、現實和幻想的交替敘事。
現代美學家、哲學家宗白華先生說:“‘舞’是中國一切藝術境界的典型?!雹谶@里所表達的“舞”,其實就是對中國傳統藝術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在《白蛇傳·情》中,武術動作不求超越經典,但求清雅別致,宋代畫風的特技效果和視覺美感成為影片著力表現的焦點。影片創作出富有想象力、詩意化的動作效果,高手之間的對決往往更像一段有節奏的舞蹈。
在“求情”“傷情”場景中,白素貞優雅的身段賦予驚心動魄的武打場面以別樣的粵劇韻味,促使中華傳統藝術的精神和神韻在“舞”與“武”的結合下得到極致的彰顯。面對武僧的長槍,白素貞以飄逸的水袖及優美的武打回擊。隨著情節的發展,相繼出現左推右擋、前踢后趟、舞如旋風等動作場面,將人物的內心情感及性格特征準確地傳達出來。劇情發展到后來,白素貞因懷有身孕而不敵武僧,凌空摔倒在地,讓觀眾感受到白素貞深情如此,不禁為之動情。
《白蛇傳·情》不僅以傳統文化為內核,還在內容和風格上注入現代意識,實現傳統文化與現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在任何一部電影的創作中,人物形象的設計都是最為關鍵的組成內容,人物形象的塑造往往對表現和深化主題具有重要作用。對于經典角色的塑造,《白蛇傳·情》勇于創新,用現代觀念重新詮釋人物性格,并賦予人物現代化的人性色彩,使影片具有思考意義。
一是影片將反面人物進行立體化塑造。在關于白蛇傳說的很多改編作品中,往往將法海塑造成一個反面人物,并極力加以排斥。而在《白蛇傳·情》中,對法海的形象進行了改造,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反面人物,而是體現了現代人的意識并值得人同情與理解的人物形象。他不再無故拆散恩愛夫妻,在看到白蛇的真情付出后,最終尊重和成全了兩人的選擇。此外,影片將大鵬金翅鳥設置為法海的前身。相傳,每天大鵬金翅鳥需要進食小蛇500條,另加1條大蛇,而白素貞就是僥幸逃脫的大蛇,因而大鵬金翅鳥化身法海,來到人間追捕白蛇。在“水漫金山”這一情節中,法海使用大鵬展翅,與滔天巨浪進行搏擊。
二是影片將重點放在了對人物的細致刻畫上。影片將青蛇的獨立人格進行了細致雕琢,在看待許仙與白娘子之間的愛情上有著很強的自主反應,并參與其中。影片將小青刻畫為一個內心善良、剛強,外表潑辣的形象。在友情上,她義無反顧地幫助白素貞與許仙再續前緣。對于法海的挑撥陷害,她奮力斗爭;對于許仙的薄情寡義,她敢于指責批評。小青的人物性格更多體現的是俠義氣質和戰斗精神。
在影片的人物刻畫中,對于許仙的人物塑造,實現了從“負心漢”到“癡情郎”的過渡轉變,與當代人的審美心理更加貼合。傳說中,由于聽信了法海的讒言,許仙對白素貞的身份有了一些猜疑,便有心設計,騙白素貞在端午之夜喝下雄黃酒。而在影片《白蛇傳·情》中,白素貞喝下雄黃酒不是許仙刻意為之,而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買回雄黃酒。在許仙“永世不分離”的真情誓言下,白素貞感動地喝下了交杯酒。在知道白素貞是蛇妖后,許仙滿是震驚和失望,便跟隨法海去了金山寺,由此引發了后期的“水漫金山”事件。對于這份感情的不堅定,他后來是深切懺悔的,并發出了“你縱然是蛇仙我心不變”的心聲,同時還許下了“相守情重,不離不棄”的諾言,并說到做到,抱著兩人的孩子日日守望。
在制作精良的畫面襯托下,影片帶給觀眾視覺上的震撼和沖擊。《白蛇傳·情》特效鏡頭貫穿全片,占比超過90%,開創了戲曲大片的先河。各種真假難辨的電影特效、詩意化的拍攝技術,營造出震撼而夢幻的畫面氛圍,其中佛陀花開、盜仙草、十八羅漢陣、水漫金山、佛手拈指、天上人間及層出不窮的飛天、攀崖、揮劍等動作呈現,讓人眼前一亮。
白蛇與法海在水漫金山中的斗法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鏡頭下,先是展示白蛇在湖心巖石之上催浪水漫金山的動作,然后是法海施展袈裟劈開并擊退巨浪,讓眾僧退避進金山寺的大全景。接著一個越軸,是白素貞再次催動滔天巨浪,巨大的水浪在法海面前高高騰起,撲下來將法海吞入水里的一組鏡頭。最后是法海激出全身的法力,揮起禪杖攪動巨浪,小青和白素貞被巨浪席卷消失等鏡頭?!八鹕健鼻楣澋某掷m時間大約6分鐘,通過快速的剪輯技巧、震撼的視覺特技、出色的聲音處理,給觀眾帶來了非凡的觀影感受。吊鋼絲、特效、借位等技術雖并非首創,但影片中對這些技術的嫻熟運用,促進影片展現出更多的視覺化奇觀。
影片對觀眾最大的吸引力就是以流暢的鏡頭語言、多場景的快速轉變以及利落的畫面剪切,對主次分明、跌宕起伏的劇情進行了演繹。影片注重打斗場面的拍攝手法,通過一系列的動作組合,來強化運動感和視覺沖擊力,令武打直奔主題。如“水漫金山”這場戲,經剪輯處理,影片將法海與白蛇斗法的每一個細節場景都很好地呈現出來。在“西湖斷橋”這場戲中,白素貞并未對許仙進行過多的試探,而是兩人在橋上共打一把傘,在風吹傘偏許白二人略微有身體接觸后,雙眼相視,感情迅速升溫,鐘情于對方,使“鐘情”這一情節變得非常緊湊。這些畫面剪輯、場景轉換的運用,對影片敘述起著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心理和渲染情緒氣氛的作用。
音樂在電影中的作用不容忽視,它是情節展開、人物刻畫、氣氛烘托、節奏控制乃至整個電影結構的重要元素?!栋咨邆鳌で椤穾Ыo觀眾震撼的視覺體驗,劇情中的音樂實現了中西方音樂的完美結合,再配上影片中精美的影視畫面,呈現出瑰麗奇異的視聽效果。
以“盜仙草”情節為例,第4折開頭便出現高聳云天、霧靄迷茫的昆侖山,本應是安靜的場面,卻通過突然響起的擊劍、飛山等音效,營造出十足的緊迫感,吊足了觀眾胃口。此時,白蛇被鶴、鹿二仙童沖上來阻攔采靈芝。在該情節中,導演巧妙地利用音樂和畫面的視聽銜接配合來渲染影片的氛圍,將觀眾的情緒推向高潮,起到深化主題、深化情緒、深化內容的作用。
又如白蛇與許仙的愛情戲,音樂是配合魅力影像與浪漫故事的魔法元素,每一處情、每一場戲都有著獨特的樂章。音樂從許仙為白蛇撐傘的那一刻開始,一直到兩人互訴心聲結束,完成了一系列的動作和劇情的進展,場景也經過西湖斷橋、云層之上、竹林間多次轉換。整個一見鐘情、定情過程用樂曲貫穿,從而結合成情意綿綿的情緒氛圍。
在中國傳統美學藝術中,“‘意境’是終極審美范疇,是藝術的精髓?!雹壑袊娪跋騺韺σ饩秤凶非蟆@纾?000年由王家衛導演的《花樣年華》以昏黃光為主基色,炊煙般的浪漫和婉轉多變的曲調,營造出捉摸不透的意境之感,展現出周慕云和蘇麗珍似聚似分、若隱若現的關系。再如,《小城之春》《英雄》《十面埋伏》《臥虎藏龍》等優秀影片并非完全靠故事情節取勝,而是勝在了探索藏在故事背后的“意”上。
從角色造型到拍攝環境,《白蛇傳·情》在色彩上與中國傳統繪畫藝術一脈相承,造就了虛實相生的意境之美,抒發了觀眾心中不可言狀的感受。其意境的營造,通過拍攝手法、美術、燈光、特效等技術手段,將中國古典美學的精髓含蓄內斂地進行了渲染。在電影表現白素貞與十八羅漢搏斗的情節中,緊湊密集的鼓點聲、落葉飄落的古寺、長杖對抗的羅漢、長袖飛揚的女子,組合成一個肅殺凄冷的戰場。通過電影鏡頭的捕捉,剛柔之美展露無遺,進而強化故事的戲劇張力。而在白娘子被關雷峰塔的情節中,云端佛手悲憫拈指,片片蓮花飛聚而成雷峰塔,將白素貞緩緩收護其中,一聲嬰兒啼哭傳出,許仙聞聲而淚涌的畫面逐一呈現,構建了極其夢幻并充滿詩意的電影意境。這種意境的構建方式,使得男女主角之間的愛情更為凄婉動人,讓觀影者產生了心理共鳴。
影片中,巧妙構造藝術意境的作用得到了充分的發揮。溫馨感人的細節通過空鏡頭的拍攝充分體現出形神兼備的含蓄美感,帶給人無盡的感慨。當許仙帶著兒子在雷峰塔外守望時,與白素貞相會的一幕呈現在月圓月缺、漫天花幕、若有若無的意境之中。此情此景,既有守望千年的深情之約,又不乏水墨畫風的悠遠韻味。
具有中國古典美學文化基因、最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中國戲曲電影一直在探尋具有中國特色的創作之路,但是在市場上的影響力仍較為薄弱。部分戲曲影片喜歡在畫面、特效、場景布置上下功夫,營造出一種華而不實的畫面感,沒有腳踏實地地挖掘傳統文化中的智慧。相反,電影《白蛇傳·情》在傳統粵劇藝術的基礎上,以現代的審美觀念對民族經典文化進行了新的詮釋,賦予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以新的時代內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從這部電影的成功中不難發現,戲曲電影必須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創新傳統文化的藝術表現形式,將傳統文化與現代意識充分融合,才能在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中開拓出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發展道路。
注釋:
①中國電影藝術研究中心,中國電影資料館.費穆電影新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6:169.
②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59.
③鄒少芳.論中國當代電影中的“意境”范疇的建構[J].當代電影,2012(04):158-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