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宋生
在《大前研一的專業主義:21世紀的生存之道》一書中,全球著名管理大師大前研一闡述了國際化專業人才必備的四種能力:先見能力、構思能力、討論能力和適應矛盾的能力。在新技術層出不窮的時代,內審人員應具備的專業素質亦可從這四方面應對。
一是先見能力,即預見新技術審計已然來臨的能力。新技術給內審人員帶來的是一種難得的機會,而不是困難。新技術與方法已經深度融入審計中,內審人員唯有以騰挪之心態直面變化,以更好適應職業發展的需要。勇于接受因新技術審計帶來的挫敗感,在“干中學”,快速試錯,總結新技術審計經驗和教訓,把握住新技術審計浪潮。內審人員應當保持積極的緊張感,不能以為做了多年審計,一切盡在掌握之中。如現在的欺詐方法與手段越來越隱蔽,僅靠傳統的審閱會議記錄、查閱報表往往不能有效發現問題,需要利用大數據技術,從各種媒體、網絡與音視頻中發現跡象,再逐一核實。內審人員多年工作之后,應保持隨時能夠離開目前舒適圈的能力,尤其是新技術層出不窮的環境里,保持適度的危機感更有利于保持積極學習的心態。這需要內審人員對事業傾注全力,全身心投入工作,發現新技術對內審帶來的變化。
二是構思能力,即擁抱新技術審計方法直面問題的能力。傳統的審計方法如審閱方法或許并不能適應復雜的信息時代,內審人員應當比他人早先一步預測到新技術對審計的影響。當然,新技術存在很多不確定性,不能指望內審人員做好所謂的頂層設計,把新技術在審計中可能遇到的問題全部解決好。審計中遇到新問題時,可以嘗試采用新技術與新方法,勇敢試錯,摸索出可行的審計新路。
審計計劃階段,除查閱財務報告等資料的傳統方法外,還可通過Python等軟件,從“企查查”網站、Wind數據庫等抓取客戶包括領導音頻講話在內的各種信息,用Pajek、Leximancer等文本網絡分析軟件進行評價,相互補充,可能會發現更多疑點,進而更有針對性地制訂計劃。現場審計中,新技術運用已體現出巨大價值。如針對獐子島公司海底庫存及采捕情況難發現、難調查、難核實情況,中國證監會采用GPS定位技術,獲取衛星定位數據,采用大數據技術還原采捕船只的真實航行軌跡,復原真實的采捕海域,確認該公司造假行為。分析性復核中,可采用Stata、SAS等統計軟件進行分析。審計報告階段,或許可以依賴人工智能技術撰寫審計報告初稿,只需稍加修改,就可以很快出具一份報告。
三是討論能力,即針對新技術審計展開討論的能力。如果不熟悉新技術審計方法與模型,可與團隊充分探討,“問題面前人皆平等”之理念應深入人心。討論中,初級審計人員先發言,資深者次之。通用電氣前CEO杰克·韋爾奇規定,下屬各部門經理不允許參加討論會,部門經理安排會議日程及議題后走人。討論中要保持平和,為的是得到最佳答案,而非勝負輸贏。
四是適應矛盾能力,新技術審計可能引發新問題與新矛盾。新技術加速審計轉型升級,有利于快速發現問題跡象或趨勢,但是證實問題還需要傳統審計方法收集證據。尤其是大數據發現的問題很可能只是一種相關性,并不是因果關系,此時更需要現場審計調整核實發現的一些疑點。當然,不能因為這樣就否定新技術審計。傳統方法與新技術審計方法相互兼容并蓄,而不是非此即彼。審計人員關鍵是要不斷學習與掌握審計新技術與方法,堅持專業主義精神,適應新技術審計時代的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