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熳 盧俊峰




[摘要]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深度融合促進了經濟責任審計的新時代要求在審計實務中的落地生根。WSR系統方法論以物理、事理和人理三個方面為基礎,優化了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信息化深度融合的路徑,有效構建了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信息化建設深度融合的功能框架、業務框架和執行框架。
[關鍵詞]經濟責任審計? ?審計信息化? ?深度融合? ?框架構建
一、引言
經濟責任審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審計制度的重要內容,對于促進依法行政、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深化經濟責任審計是新時期促進權力規范運行的有效舉措。審計信息化是助推經濟責任審計工作的重要技術手段,有利于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優勢,打通審計實踐中的各種堵點,使經濟責任審計更好地發揮其在監督權力運行和促進履職方面的重要作用。與其他類型審計相比,經濟責任審計在督促被審計單位堵塞漏洞,提高內部管理水平的同時,評價領導干部個人的經濟責任履行情況。因而經濟責任審計具備了“審事以審人,審人且審事”的特點,在審計目標與過程管理等多個方面具有特殊性要求,其信息化建設也具有自身特點。
新形勢下,為更好地落實黨和國家對經濟責任審計的新要求,實現經濟責任審計更長遠的發展,需要融合物理、事理和人理,在實踐中不斷加快其信息化建設。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建設一方面要以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功能為目的,利用審計信息化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質效提升;另一方面將經濟責任審計的目標、功能、業務、執行等內容在梳理的基礎上融入審計信息化建設過程中。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中的功能框架、業務框架及執行框架與WSR系統方法論中的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的邏輯相吻合。
WSR系統方法論在上世紀90年代由中國兩位系統科學家提出,該方法由物理(Wuli)-事理(Shili)-人理(Renli)三大部分組成,旨在通過掌握物理、事理和人理三者的基本規律,實現復雜問題的綜合性和系統性解決,為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信息化建設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參考。
二、基于WSR系統方法論的框架構建
基于WSR系統方法論的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建設實現物、事、人的結合,達到“審事以審人,審人且審事”的目的。整個框架分為物理框架、事理框架和人理框架三部分。物理框架回答了經濟責任審計的信息化是什么,具有哪些功能的問題,也可稱之為功能框架;事理框架回答了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怎么做,具有哪些載體的問題,也可稱之為業務框架;人理框架回答了經濟責任審計的溝通、審計評價和審計結果管理是如何在組織中執行的,也可稱之為執行框架。
(一)框架構建的總體思路
根據WSR系統方法論,結合經濟責任審計實際,我們將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建設過程設定為領會要求、明確目標、重構審計流程、數據深度管理、迭代管理5個步驟和關系協調1項要素(如圖1所示)。其中,領會黨和國家對經濟責任審計的相關要求是前提,是人理的集中體現;在此基礎上明確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信息化深度融合的目標,落實經濟責任審計相關具體要求。在領會要求和目標明確的基礎上,通過調查分析實現審計流程重構,并同步實現數據的深度管理,這是物理的主要反映;在上述技術上,在應用中不斷提升,最終實現數據迭代管理,使之成為事理的載體,并通過落實相關要求以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目標。
(二)功能框架(物理框架)
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的功能框架是在領會要求和明確目標的基礎上,通過重構審計流程和數據深度管理的同步實施實現的,是展示、優化審計過程,實現審計目的的重要載體。
經濟責任審計的業務流程重構包括審計業務流程集成和審計信息管理集成兩個方面。前者以提高工作效率和確保工作質量為目標,后者以暢通信息渠道和深化審計數據管理為目標。其中,審計業務流程集成可分為三個步驟:首先是列明經濟責任審計關鍵業務操作點,并對這些操作點按時間、主體、對象進行三維排序;其次是對上述排序在實務中進行反復測驗,確保其與制度匹配,和實務契合,在此基礎上得出初步審計業務操作流程;最后是征求相關人員意見并作出適當調整。審計信息管理集成有兩個任務:一是列清經濟責任審計信息收集的內容與渠道,信息輸出的內容與對象;二是構建與經濟責任審計有關的數據管理模型。重構整合后的業務流程不僅要契合《黨政主要領導干部和國有企事業單位主要領導人員經濟責任審計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中對經濟責任審計的要求,也要體現信息技術在經濟責任審計中的手段優勢。
數據管理是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建設的價值基石,信息化建設帶來的數據存儲功能和數據挖掘功能是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價值增值的源泉。通過數據驅動和數據管理,依托“審計對象和審計發現問題”兩個數據流動線索和“審計內容庫”“審計項目庫”“審計案例庫”“經濟責任審計人員庫”“經濟責任審計問題詞條庫”“審計發現問題庫”“審計發現問題整改情況記錄庫”“審計線索及信息輸出庫”“經濟責任審計評價指標體系”九個數據庫,即“二線九庫”實現經濟責任審計價值的提升。其中“二線”是審計數據管理的基礎,“九庫”則包含了經濟責任審計應具備的要素,是審計數據加工管理的主體內容。
經過審計流程重構,梳理出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平臺的重要功能模塊有審計過程管理、數據信息管理、風險評估系統和內部控制評價系統四個(如圖2所示)。其中審計過程管理包括現場審計系統、非現場審計系統、審計工具箱和審計資源集,在系統和工具等設計中充分體現了流程重整后的有效性。審計信息管理是數據深度管理的實現方式,其基礎是“二線九庫”,通過數據信息管理實現審計信息有效加工,審計資源有效安排和審計結果有效利用。風險評估系統包括基礎信息、風險評估體系和風險地圖三個方面內容。內部控制評估系統包括基礎信息、整體控制措施和控制薄弱環節清單三個方面內容。
四大功能模塊相互勾稽關聯,實現信息管理、質量控制和效果提升三個目標。信息管理包括信息獲取和信息輸送兩個方面,信息獲取是高質高效開展經濟責任審計的基礎,信息輸送是審計結果有效利用的方式。質量控制側重兩個方面,一是借助信息技術,通過流程控制、信息審核等手段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過程控制;二是借助基礎數據管理,通過問題詞條和評價指標等實現經濟責任審計的標準化,提高審計項目橫向比較的科學性。同時,借助風險評估和內部控制評價兩大系統,通過審計與管理間的貫通實現經濟責任審計效果的提升。上述功能模塊將《規定》要求嵌入經濟責任審計的具體業務流程中,有效促進內部審計人員在審計作業執行過程中“審事評人”,識別確認審計重點,客觀評價領導干部任職期間的經濟責任履職情況。
(三)業務框架(事理框架)
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信息化建設深度融合的業務框架是在對功能框架應用提升的過程中實現的,是《規定》相關要求落地的重要過程。業務框架的關鍵環節是迭代管理,通過持續監控經濟責任審計過程的質量管理、基礎管理和工具管理實現(如圖3所示)。其中,基礎管理包含了功能框架中的內部控制評估和風險評估,兩者是內部審計的兩大基礎性工作,也是審計質效建設的基石。審計工具管理包含硬工具(工具平臺)和軟方法(案例方法集)兩方面內容,是實現功能框架中過程管理的載體之一,也是數據管理的成果之一。審計質量管理是經濟責任審計的主體部分,包含流程管控和成效評價兩個方面,是對功能框架實現與否的評價系統,為迭代管理奠定了基礎。審計結果管理是審計質效體現的關鍵部分,是經濟責任審計的深化要求。
整個業務框架囊括了經濟責任審計的全過程,各部分與審計信息化建設深度融合,信息技術的迭代發展為審計準備、審計實施、審計信息溝通和結果運用等方面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此外,業務框架應持續改進,基礎管理和工具管理要為具體的審計工作服務,審計實務工作反過來要為質量管理、基礎管理和工具管理的改進提供實踐反饋;審計結果管理包括經驗固化和經驗推廣兩個方面,其既來源于審計工作,又反向促進審計工作,通過多種途徑改進質量管理、基礎管理和工具管理。
(四)執行框架(人理框架)
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信息化在執行階段的深度融合是涉及多個主體、多項環節的系統工程。執行框架按性質可分為審計溝通管理、審計評價與審計結果運用三個方面。
在審計溝通管理方面,按照《規定》加強內審部門與組織部門、紀檢監察等內部監督部門的信息共享與監督協作,強化與審計對象全過程溝通的要求,抓住四個主體,做好三個階段的審計溝通顯得尤為重要。審計溝通框架可概括為領導層、內審部門、審計對象、其他內部監督部門四個主體及審前、審中、審后三個階段,即“四個主體三個階段”(如圖4所示)。四個主體中內審部門處于中樞位置,串聯起四個主體間的溝通。三個階段里審前階段的核心是方案準備,內審部門應加強與人事部門、相關業務部門、紀檢部門等溝通,全面掌握審計對象基本情況,做足功課。審中階段的核心是溝通訪談,不僅借助書面資料,還要擅于“聊天”,通過對審計對象及周邊業務相關的觀察和詢問,了解問題背后的動因和誘惑,鎖定問題風險。審后階段的核心是反饋溝通,現場審計工作完成后,審計人員要及時向領導層報告審計情況,為領導干部人事任免等相關管理工作提供決策參考,同時以報告為基礎,與審計對象及其所在單位做好溝通整改,向其他部門共享必要的審計發現。
在審計評價方面,從人理角度進一步探究被審計領導干部履職盡責情況與審計發現問題之間的關系,科學把握現任領導人員與前任領導人員責任、集體責任與個人責任的界定和劃分,關注領導責任與直接責任的區分判定。通過信息化手段加以固化、積累相關數據信息,分析比對,探索審計評價數據模型,確保審計評價更加客觀公正,力求達到人理與事理、物理的有效融合。
在審計結果運用方面,按照《規定》建立健全審計結果運用機制要求,通過深化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建設中審計評價、信息加工和信息共享能力這三個手段,實現橫向有效溝通和縱向有效利用這兩個方向的審計結果運用。在橫向上,將結果運用框架嵌入業務框架和功能框架中,實現多主體、全流程的信息共享,提高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信息化建設的融合效果。在縱向上,依托審計信息化建設,加強審計評價和審計信息加工能力,實現審計結果運用的質效提升。主要體現在:通過審計信息化建設建立溝通模板,實現審計評價的規范化、標準化,提升審計評價質量,夯實經濟責任審計質量基礎;通過信息化建設實現審計信息數字化,提高審計結果轉化效率和效果。
經濟責任審計以審計信息化建設為基礎,推動審計結果在人事管理、紀律管理和廉潔管理等方面應用,將經濟責任審計對領導干部的監督有效融入整個組織的大監督格局中。
三、對深度融合的進一步思考
基于WSR系統方法論的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建設框架構建是對經濟責任審計與審計信息化建設深度融合的有益探索,兩者聚焦解決審計業務與信息化兩層皮的問題,細化了經濟責任審計信息化應具有的框架路徑,通過與物理、事理和人理的不斷融合實現持續深化發展。
持續提升人機耦合效能,使人理和物理聯系更加緊密。人機耦合度直接影響用戶的使用滿意度和意愿,因此應使物理的設計更加貼合人理,通過人理的使用不斷推動物理的改善進步。
持續應用先進技術,使物理不斷提升達到事理要求的水平。隨著信息技術不斷更新迭代,在審計實踐中也要運用開放性思維,不斷接受和嘗試新技術,探索新方法,尋找審計的新突破。目前,許多專業機構已開始探索機器學習在審計實踐中的應用,在經濟責任審計領域,如何使用新技術、使用到什么程度,也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話題。
持續加強溝通,更新審計理念,在事理實踐的基礎上不斷促進人理更新。在實踐中不斷探索發展經濟責任審計,加強審計溝通,更好地發揮其在黨和國家監督體系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單位:中國人民銀行杭州中心支行? 中國人民銀行寧波市中心支行,郵政編碼:310001,電子郵箱:Yangman26@126.com)
主要參考文獻
[1]黃溶冰.WSR方法論在企業內部控制評價中的應用[J].中國內部審計, 2009(7):26-30
[2]鄭石橋.基于審計組織成熟度模型的審計本質思考[J].中國內部審計, 2014(2):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