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龍小農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3小時(講課2小時,討論1小時)。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本課的學習,深刻理解和準確把握探源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深刻內涵和踐行途徑,從而進一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不懈奮斗。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要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推動全黨全社會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團結奮斗。”

2022年6月13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了三星堆遺址的最新考古成果,6個“祭祀坑”目前共出土編號文物近13000件。數件造型奇特的珍貴文物前所未見,也是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實證。圖為6月1日在三星堆遺址8號“祭祀坑”拍攝的金面罩銅頭像。圖:沈伯韓/新華社
2002年春,國家科技攻關項目——“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簡稱“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立項。這是一項迄今為止中國規模最大的綜合性多學科參與研究人文科學重大問題的國家級研究項目,到今年整整20周年。這20年間,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在科技部和國家文物局等部門的支持下,在參加工程的近400位學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顯著成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2021年3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調研時指出:“如果沒有中華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國特色?如果不是中國特色,哪有我們今天這么成功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我們要特別重視挖掘中華五千年文明中的精華,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把其中的精華同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進一步深化中國文明歷史研究,更好地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有助于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系統深入、全面客觀地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有助于我們從中汲取中國智慧,凝聚中國精神,走好中國道路,為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智力和精神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指出:“我們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創造了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創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中國式現代化幫助中國成功實現了后發追趕,幾十年就走完了西方幾百年的發展歷程,把一個落后、貧弱的國家建設成為全面小康、繁榮富強的負責任大國。
中華文明在漫長的孕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某種程度的共同價值認同。基于這種共同價值認同,我們才能形成強大的凝聚力,促進中華文明的發展、壯大。深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及其特質、機制,究明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過程,既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堅定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只有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才能有底氣有信心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強盛,總是以文化興盛為支撐的。沒有中華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因此,探源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增強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有助于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有助于推動構建文明交流互鑒、文化多元共存的新格局。
文明是人類歷史的總匯,也是人類文化的結晶。有著五千多年輝煌史的中華文明凝聚著中華民族的智慧,是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歷史根基和精神魂魄,是中華文化永續繁榮的深厚滋養,也是當代中國文化創新發展的源頭活水。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共同的文明認同,離不開共同的思想基礎,離不開共同的精神追求。我國自古就有“以文化人”和“以史育人”的優良傳統,善于借助歷史與文化的精神力量實現品格塑造、價值引導的人心教化,達到族群凝聚、政通人和、社會和諧的長治久安。展現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歷程,展現早期中國的形成與發展過程,揭示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有助于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中華文明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中華文明起源、形成和發展過程的研究,可以豐富世界文明史,為人類發展的歷程提供東方世界的樣本。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有助于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歷程;實證了中華五千多年文明;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標志的中國方案,為探索世界各地文明起源作出中國學者的貢獻;揭示了中華文明的豐富內涵,再現各地文明演進的情景;展現了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的脈絡——早期中國的形成與發展等。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沖破西方學者提出的界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三要素”(冶金術、文字和城市)的桎梏,根據中國的歷史,兼顧其他古老文明的特點,提出了判斷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即生產發展、人口增加、出現城市;社會分工和社會分化不斷加劇,出現階級;權力不斷強化,出現王權和國家,其中尤以國家的出現作為進入文明社會的核心標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義和認定進入文明社會的中國方案,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創性貢獻。”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深入開展中國文明歷史研究等作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重要論述,深刻闡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以及人類文明新形態形成中的重要戰略地位,深刻總結了中國共產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重大理論成果與歷史經驗,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的歷史進程,這些重要論述成為指導我們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強大思想武器。對此,我們要把握好以下七種關系。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所開創的正確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創新、古為今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選擇和形成的重要理論淵源。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2022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四川考察時又強調:“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我們要敬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文化自信。要善于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治國理政的理念和思維,廣泛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不能封閉僵化,更不能一切以外國的東西為圭臬,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發展創新,決定了我們必須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是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的源頭活水,更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是我國的獨特優勢。不忘本來,才能開辟未來;善于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在新時代,只有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一寶貴資源,才能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下去,才能不斷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這個魂決不能丟,這個命脈決不能割斷。我們要以時代精神賡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如此才能更好地構筑偉大的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為破解全球治理難題而貢獻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是解決由壟斷資本支配的霸權主義所形成的國際矛盾的正確路徑。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既是馬克思主義世界歷史思想在當代的偉大發展,也是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的創新成果。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包含了中華文化關于人類社會發展目的的思想因素。中華文明自古就以開放包容聞名于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包容性文化,認為天地化生萬物而包容萬物,當然也包容各種不同血緣的人,所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各個民族都被包容在統一體內,由此形成各民族相互融合的中華民族。中華民族這一優秀文化傳統,為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
中華民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中華文化是具有深厚底蘊的文化。在中華文化的“鴻篇巨著”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精彩紛呈的部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他也多次就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重要指示批示。我們要深刻認識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中國形象更加可信、更加可愛、更加可敬。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21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因此,詮釋中華文化、展示中國形象,一定要深刻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核心要義,自覺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堅定信仰者、廣泛傳播者、忠實實踐者。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之所以為中國的靈魂和根基;中國人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傳承者;中國共產黨既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者和踐行者,又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忠實傳承者和弘揚者;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紐帶,也是中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精神動力。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迸發出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中國共產黨精神譜系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既一脈相承,又創新發展。黨的精神譜系繼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特質,彰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標識,升華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境界。從這個意義上說,讀懂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就讀懂了中國、讀懂了中國人民、讀懂了中國共產黨、讀懂了中華民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指出:“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系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我們只有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推動其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其作為培養中國人、熏陶中國人的核心內容,使之成為每個中國人的文化本色,才能使每個中國人更加堅定文化自信。我們要充分利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資源,將其作為源頭活水,作為精神之鈣,滋養當代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從而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2021年端午假期,河南衛視播出的特別節目《端午奇妙游》火爆全網。事實證明,用創新的形式和匠心為傳統文化賦能,就能不斷激活鐫刻在中國人心靈深處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力量”。圖為演員演繹水下飛天舞蹈《洛神水賦》(視頻截圖)。圖:新華社(河南廣播電視臺供圖)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底色。我們要以時代為觀照,立足中國實際,解決中國問題,不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推進實踐創新、理論創新、制度創新;要創新利用中國傳統智慧和思想來研究解決事關黨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鍵性的重大問題。2020年9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高度重視考古工作,努力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更好認識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明,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提供堅強支撐。”2022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要發揮哲學社會科學在融通中外文化、增進文明交流中的獨特作用,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讀懂中國,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我們要深刻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這些重要論述的精神實質,切實把學習成果轉化為加快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的強大動力。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績顯著,但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推進、不斷深化。對此,我們要自覺肩負推動增強歷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的歷史使命和時代重任,深入了解中華文明五千多年發展史,把中國文明歷史研究引向深入。
探源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既要立足于我國取得的輝煌成就,又要關注尚未解決的歷史問題,更要堅持正確的政治導向。要秉持鮮明的問題意識,以重大問題為導向,進一步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要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立足“兩個大局”,心懷“國之大者”,聚焦文明溯源和文明闡釋,以正確的政治導向和扎實的學術研究把中華文明的闡釋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要認識到中華文明探源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旗幟鮮明地強化中華文明探源研究的政治擔當,不斷提高用學術講政治的能力,特別是要緊緊圍繞中華文明基因和中華文化精神與馬克思主義的親和性、融合性這一根本性問題,注重從文化遺產和考古遺存中凝練文化和精神內涵,深入探究中華文明延綿不絕、自強不息、革故鼎新的文明韌性以及開放包容、樸實典雅、和諧自然、崇禮尚德的文明特質,深刻揭示馬克思主義扎根中國大地的文明基礎,深刻闡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不斷創新發展的內生動力,深刻論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大勢。
要深入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起源所昭示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發展路向和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演進格局,研究闡釋中華文明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質和發展形態,闡明中國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蘊。對中華文化,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繼承和弘揚其中的優秀成分。
要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要堅持守正創新,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同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展示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傳承弘揚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尋找源頭活水。
要以寬廣胸懷理解不同文明對價值內涵的認識,尊重不同國家人民對自身發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優越,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不同文明交流時,要講清楚中國是什么樣的文明和什么樣的國家,講清楚中國人的宇宙觀、天下觀、社會觀、道德觀,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讓世界讀懂中國、讀懂中國人民、讀懂中國共產黨、讀懂中華民族。
要聚焦使命,堅定文化自信,結合新時代新要求,傳承好、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要營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氛圍,用通俗易懂、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做好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普及和宣傳工作,做到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積極引導人民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更好地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底氣。

2022年1月25日,“何以中國——中華古代文明暨《國家寶藏》特展”在故宮博物院舉行,全國30家博物館精選出來的130余件文物向觀眾講述著中國故事。圖為參觀者在觀看展出的文物何尊。何尊(西周,青銅器),因尊內有銘文“宅茲中國”而聞名,為“中國”一詞最早的文字記載。圖:葉挺/新華社
要堅持以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和重要論述為指引,在守正創新中弘揚中國精神、傳播中國文化,為新時代改革發展注入強大動能。要充分發揮融合傳播優勢,助力提升中華文明的影響力和感召力。要加快推進全鏈條、全方位、全領域創新,持續推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持續打造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優秀影視作品。要培養植根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精通外國語言的國際傳播人才,強化好感傳播、精準傳播、融合傳播,深化拓展“媒體外交”。要抓住國際傳播社交化發展趨勢,鼓勵個人工作室策劃推出更多海外受眾能讀懂、易接受的對外傳播精品節目和全媒體產品,充分展現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和人文底蘊,向世界展現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要圍繞不同類型文明的盛衰演變、多元文明的交流互鑒、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歷史經驗等重大問題開展比較研究,從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視角,來衡量中華文明所蘊含的“世界精神”價值,建立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文明研究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為人類文明新形態實踐提供有力理論支撐。
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已有的成果還是初步的和階段性的,還有許多歷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要增強探索未知、揭示本源的學術自覺,繼承中國史學“疏通知遠”的優良傳統,秉持考古學“透物見人”的學科追求。要遵循中華文明演進的內在理路,從注重材料積累向闡釋文明轉變,從發現歷史、求證歷史向書寫歷史、創造歷史轉變,深刻、準確地揭示中華文明獨有的內在結構美和深層文化基因,厚植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文化自信力量,將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不斷引向深入。
要進一步加強統籌規劃、科學布局、學科交叉,堅持多學科、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學和歷史學、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聯合攻關,拓寬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時空范圍和覆蓋領域,更加全面、立體、科學、準確地理解中國古代文明和歷史。要勇于剖析學科局限,敢于破除學科壁壘,自覺拋棄學科偏見,樹立多學科交叉是開展中華文明探源研究基本范式的學術意識。要以問題為導向,立足豐富史料,凝練重大學術問題,形成重大學術任務,在學術攻關中通過學術交叉形成新的學術共同體,有效實現方法創新、成果創新和理論創新。要以多學科交叉合作為基礎,尊重研究者的不同學科背景,圍繞共同目標,發揚優良學風,真誠合作,樂于分享,協同攻關,實現不同學科的深度融合,不斷揭示出中華文明的豐富面相與深邃內涵。

1.如何充分認識探源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的重大意義?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探源中華文明、堅定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