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學信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 羅留洋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
3小時(講課2小時,討論1小時)。
廣大黨員、干部和群眾通過本課的學習,充分把握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邏輯、塑造要素、傳播戰略、傳播范式,從而進一步向世界講好中國故事,展示我國的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在歷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和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兩個重要的時間節點后,中國更進一步向世界舞臺的中央靠攏,特別是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正確指引下,中國國家形象被賦予更深刻的內涵、更重大的責任。如何準確把握新時代中國的國家形象,引導中國國家形象向國際社會廣泛傳播,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課題,做好中國國家形象的國際傳播,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題中之義。

2021年12月20日,中國援助津巴布韋的新冠疫苗運抵津巴布韋哈拉雷的羅伯特·穆加貝機場。中國用實際行動展現了負責任大國形象。圖:張玉亮/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注重塑造我國的國家形象,重點展示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文化繁榮、社會穩定、人民團結、山河秀美的東方大國形象,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充滿希望、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既是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也是我國國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契機。我們要深刻把握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歷史邏輯、理論邏輯和現實邏輯。
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7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探索出一條適合我國國情、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道路,為其他國家和地區,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這是中國在塑造現代化大國形象中體現出來的歷史邏輯。中國用切實可行的方案和實際行動向國際社會展現了后發現代化國家的建設路徑,塑造了中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勇于探索、自強不息,結合本國實際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正確道路的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塑造了中國從積貧積弱的舊社會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發展歷程中,不照搬西方國家的發展范式,勇于抓住歷史機遇,在歷史發展的洪流中把握時代脈搏的獨立自主的大國形象;塑造了中國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征程中,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變革,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各國文化“求同存異”,順應文化交流交融的趨勢,將中國文化深度融入世界文化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中國社會的發展歷程充分表明,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是主導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核心主體,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則是中國國家形象的內核,是塑造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的指導思想。沒有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的指導,中國國家形象將不具備國家現實特色,不具備社會主義環境特色,不具備國際形勢特色,這是中國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在塑造現代化大國形象中體現出來的理論邏輯。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是我們黨的靈魂和旗幟。”因此,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為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塑造提供理論基礎和保障。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改革開放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國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夢”的偉大內涵和深刻意義,展示了偉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形象,展示了中國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的指導下創造的非凡成就。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下的中國國家形象來源于現實、根植于現實、服務于現實,并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五大方面折射出來,這是中國在塑造現代化大國形象中體現出來的現實邏輯。經濟是基礎,是決定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動力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運行總體平穩,經濟結構持續優化,國內生產總值不斷攀升,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國家形象的塑造既要為經濟發展服務,又要從經濟發展中汲取養分和動力。政治是根本,是決定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方向盤。中國國家形象塑造始終離不開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始終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始終離不開中國人民的不懈奮斗。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充分發揮制度優勢,推進全面從嚴治黨向縱深發展,不斷提升黨和國家監督體系治理效能,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全黨上下凝聚起強大的精神動力,為保持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加強黨的長期執政能力建設提供了穩固根基。文化是支柱,是決定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精神之鈣。面對世界多元文化影響,中國堅定文化自信,秉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的科學態度,用中國文化影響世界文化,提倡文明交流互鑒、文化多元共存。社會是投影,是決定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排頭兵。社會發展要
著重改善民生環境,黨的十八大以來,民生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人民教育水平和質量持續提高,就業增收扎實推進,醫療和衛生水平再上新臺階,人民群眾幸福指數穩步提升。民生環境的改善有利于營造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而社會環境是國家形象的直接投射。生態文明是要素,是決定中國國家形象塑造的催化劑。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揭示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辯證關系,“生態興則文明興”啟迪了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的生態布局,我們要做好生態環境和自然資源保護,用生態文明助力中華文明永續發展,將可持續發展理念打造成為塑造中國國家形象的重要要素。

2021年中國國際服務貿易交易會國家會議中心展區,觀眾在故宮博物院展位觀看故宮角樓建筑工藝視頻。圖:陳鐘昊/新華社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重點展示文明大國形象、東方大國形象、負責任大國形象、社會主義大國形象。要展示好這些國家形象,就要全面認識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過程,把握中國國家形象塑造過程中的基本要素,用實際行動將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融入中國國家形象塑造過程中。
塑造文明大國形象,就要有普惠包容的博大胸襟。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國際交流與合作體系建設,推動實現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并在交流合作的過程中不斷融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此來帶動欠發達國家和地區更好地融入國際社會,更好地適應世界發展大勢。此外,我國舉辦夏季、冬季奧運會和殘奧會,以及G20峰會、博鰲亞洲論壇等盛會,也是我國踐行普惠包容理念的生動實踐。我國通過各種交流合作向世界介紹中國歷史和中華文明,展現中國歷史底蘊深厚、各民族多元一體、文化多樣和諧的文明大國形象,向國際社會表明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和踐行者,中國有信心、有能力在實現自身發展的同時,帶動合作國家和地區一道持續發展,讓世界感受文明大國的真切力量。

2022年2月14日,2022年北京冬奧會吉祥物“冰墩墩”在女子冰球半決賽間隙和觀眾互動。圖:李然/新華社
塑造東方大國形象,就要有開拓進取的過硬本領。在經濟上,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堅定不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政治上,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奮力實現《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描繪的宏偉藍圖,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開創政治清明的和諧景象。在文化上,立足中華民族之根,融入中華文化之魂,推動各民族多元文化交流互鑒,傳承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傳統文化和現代文明有機融合,面對文化沖擊時要客觀看待,在堅持中華文化信仰的同時,借鑒、吸收外來優秀文化,推動中華文化推陳出新、繁榮發展,既做到“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又做到“海納百川、博采眾長”。在社會上,始終牢記“民以安為樂,國以安為興”,貫徹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加強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斷增強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在生態文明上,全面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廣泛傳播生態環境保護理念,從源頭出發,從防治下手,深刻認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同時大力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刻認識“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良好的生態環境恢復措施是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
塑造負責任大國形象,就要有命運與共的先進理念。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我國的對外援助力度也逐漸加大,從以往的人道主義援助、技術援助、經濟援助,到近年來新冠肺炎疫情肆虐背景下我國積極向遭受疫情的國家和地區提供疫苗及醫療物資援助,這些都充分彰顯了我國以堅定信心和實際行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大國擔當。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力所能及地向國際社會提供人道主義援助,同時不斷擴大與其他發展中國家和不發達國家的合作,向世界展示了中國并非獨自享受發展成果,而是將命運與共的世界各國緊緊聯系在一起,展現了互利共贏、共同發展的大國責任和擔當。而面對某些國家所渲染的“中國威脅論”,我國始終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以實際行動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進一步彰顯中國堅持和平發展、促進共同發展、維護國際公平正義、為人類作出貢獻的負責任大國形象。
塑造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就要有文化自信的堅定意志。中國共產黨自成立之日起,就把馬克思主義確立為自己的指導思想。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建立了一個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步樹立了東方大國形象。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偉大征程,對初步樹立的東方大國形象進行了完善,向世界展示了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東方大國形象。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開創全面改革開放新局面,樹立了一個黨內先進團結、思想高度統一的東方大國形象。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強調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樹立了一個社會安定和諧、人民安居樂業、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東方大國形象。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從新的實際出發,創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推動黨和國家事業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樹立了一個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堅定不移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社會主義東方大國形象。在新時代,我們要堅守初心,用馬克思主義及其中國化創新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向國際社會展示我國不僅實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等方面的繁榮發展,也必將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斷前行,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在經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以及局部動亂基本穩定的國際形勢下,不同主體可以通過不同途徑、不同方式,在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中扮演不同角色,通過不同的作用機制來產生廣泛的影響。同時,不同主體之間也可以相互聯系、互為補充,共同為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提供動力支持。
國家形象傳播的最重要的主體是國家本身,也可以理解為國家機構。國家在國家形象的傳播過程中發揮的是統籌協調、統領全局的作用,同時也是國家形象傳播的“主窗口”。就其全局性的作用而言,國家能夠起到調動各方面資源助力國家形象傳播的作用,同時作為另外兩類傳播主體的“風向標”,能夠起到帶動另外兩類傳播主體的作用,從而確保國家形象的傳播始終處在黨和國家的領導下,確保國家形象的傳播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確保國家形象的傳播始終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確保國家形象的傳播始終沿著正確的道路縱深前進。就其“主窗口”的角色而言,國家機構本身就是國家形象的直接代言人。各國間的交流合作是國家形象傳播的重要路徑,國家機構的行為表現和語言表達構成了國家形象的一部分。在國家形象的立體化傳播戰略布局中,國家機構對外傳播的是最新、最權威、最全面的官方國家形象,為社會媒介、人民群眾及團體這兩類傳播主體提供了國家形象傳播的目標、方向和思路。
國家形象傳播的次要主體是社會媒介。互聯網全球化的演進打破了國際交流的邊界,使國家形象傳播突破了時間空間的桎梏,社會媒介也能夠通過一定的影響力作用到國家形象的傳播過程中。社會媒介對外傳播的是最鮮活、最真切、最有中國特色的社會現實與生活這樣一類國家形象。社會媒介必須堅持黨和國家在國家形象傳播方面樹立的正確指引,始終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社會媒介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把握國家發展態勢,及時總結國家形象的塑造因素;同時,社會媒介負有引導人民群眾的責任,要發揮好向人民群眾傳播國家形象的橋梁作用。
國家形象傳播的第三級主體是人民群眾及團體,這也是國家形象傳播的最廣泛主體。經濟全球化時代,國家間的交流日益頻繁,人民群眾和團體作為社會最廣泛的實踐主體,其一言一行也在以微小的力量影響著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在國家形象傳播的戰略布局中,要引導人民群眾及團體充分了解國家形象的內涵,使人民群眾及團體始終以科學、合理、客觀的態度對待國家形象,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及團體通過各類民間活動傳播國家形象。人民群眾及團體對外傳播的是最廣泛、最具民族色彩、最具人文屬性的大眾文化和民族文化這樣一類國家形象。因此,黨和國家要積極在人民群眾及團體中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升人民群眾及團體的自信心和凝聚力,引導人民群眾及團體為國家形象的建設和傳播提供豐富、真實、自然的素材;社會媒介要積極在人民群眾及團體中傳播可信、可愛、可敬的國家形象,為人民群眾及團體積極地、合理地傳播國家形象提供支持和指導。

2022年6月22日,在奧地利維也納,當地市民在維也納藝術節“奧地利中國日”活動上觀看中國園林攝影展。圖:郭晨/新華社
在“國家—社會媒介—人民群眾及團體”的國家形象傳播戰略網絡中,各級傳播主體并非獨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國家為國家形象的正確塑造和傳播提供方向性的指導,同時帶動社會媒介、人民群眾及團體以更廣泛的路徑參與到國家形象傳播的過程中來,并接受社會媒介和人民群眾的監督;社會媒介既是國家在國家形象傳播過程的補充者,也是監督者,負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展示良好國家形象的責任,也負有積極引導人民群眾及團體傳播國家形象,為人民群眾及團體提供指導和支持的使命;人民群眾及團體是國家和社會媒介這兩類傳播主體的補充,利用最廣泛的主體資源、最廣泛的傳播路徑助推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
全媒體時代,僅靠單一媒體進行國家形象傳播是片面的、不深刻的、非系統化的。2019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因勢而謀、應勢而動、順勢而為,加快推動媒體融合發展。2021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深刻認識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國際傳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氣力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
近年來,傳統媒體認真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力圖通過文字、圖像、視頻等形式記錄真實的中國社會,映射真實的中國形象。但傳統媒體的渠道指向是比較單一的,對于不同受眾來說,采用不同的傳統媒體進行宣傳,產生的效果是完全不同的,且傳統媒體的傳播過程容易受到時空的限制,在對外傳播時,往往不能最快速地傳播當前的國家形象特征。我們要充分認識傳統媒體在中國國家形象傳播過程中已經鋪設好的一系列道路,也要認識到傳統媒體在中國國家形象傳播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2021年11月5日,人們在上海舉行的第四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參觀。圖:李響/新華社
促進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一是要把握媒體融合過程的方向性問題,優化傳統媒體的運作方向,明確新興媒體的傳播導向,確保新興媒體為現實服務、為人民服務、為社會服務、為國家服務,充分發揮新興媒體作為新時代中國國家形象傳播的主力軍作用。二是要積極處理媒體融合過程中的技術難題,積極推進VR、5G等新興技術的發展,持續探索新興媒體與傳統媒體融合過程中所需的技術要求,明確技術為先,堅持功能導向,將科學技術正確應用到媒體融合上來。三是要做好媒體融合過程的統籌協調工作,明確新興媒體“為誰而設、為何而立”的問題,提高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過程中“主次分明,協調分工”的責任意識,搭建傳統媒體+新興媒體的立體傳播網絡。
全媒體的優勢在于“新”和“全”。所謂“新”是全媒體實現了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有機結合,拓展了傳統媒體的功能范圍,實現了多種媒體“相乘”的集群效應。所謂“全”是全媒體構建了融媒體性質的傳播矩陣,加快了內容生產,強化了渠道建設,提升了傳播效能,形成了全方位、寬領域、多渠道、廣受眾的國際傳播矩陣。因此,要充分發揮全媒體的“全”和“新”優勢,完善現有的全媒體傳播矩陣,持續推陳出新,將更利于傳播中國聲音和中國形象的媒體納入傳播矩陣中,發揮“1+1>2”的聚合效應,積極建設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符合國家形象傳播需求、反映社會生產生活的中國特色全媒體傳播體系,全力做好國家形象的對外傳播。

1.中國國家形象的塑造邏輯是什么?
2.結合實際,談談如何運用好全媒體視角下的國家形象傳播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