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玉龍 劉云
芒種時節,走進陜西省寶雞市隴縣東風鎮下涼泉村,千畝麥田泛起金色漣漪,飽滿的麥穗相互碰撞,發出窸窣輕響,收割機停靠在田地邊,為今年夏糧歸倉做好準備。干凈寬敞的村莊主干道兩旁,白墻青瓦的農舍鱗次櫛比,垂柳、冬青高低交錯,隨風搖曳。
近年來,下涼泉村以提振合并村黨組織凝聚力為抓手,在黨建引領下共同推進產業融合發展、人居環境整治,助力全村共赴鄉村振興快車道。
“去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突破了百萬元大關;今年我計劃帶領咱們村拓寬產業鏈,向130萬元進發!”在2022年初的黨員干部工作大會上,下涼泉村黨支部書記葛建軍立下了自己新一年的工作目標。
“今年我的主要工作還是集中在村莊環境綠化這一塊,利用我的派出單位隴縣林業局的優勢,幫咱們村繼續落實好補綠栽綠工作,爭取給村里引進一批新型樹種。”駐村工作隊隊員王軍緊接著發言。
“鉚著勁、屏住氣”,是下涼泉村“兩委”干部在每年初全村黨員干部工作大會上的真實寫照。每個人不僅要在會上總結自己去年的工作成果,還要說出一項本年度個性化奮斗目標(或推動一個項目,或解決村上一件急難事,或針對某項工作在全縣創先爭優),助力村干部“擰緊發條”、提振精氣神,為全村新一年發展定思路、繪藍圖。
然而,4年前的下涼泉村“兩委”的會議室里,卻是另一番景象。2018年4月,原下涼泉村與三教殿村合并為下涼泉村,并選舉產生了新一屆村“兩委”班子。新班子共7人,其中4人來自原下涼泉村,3人來自三教殿村。兩村并一村后,新班子成員辦事方法不同,工作思路也難統一。“兩村發展情況不一樣,部署工作很難一碗水端平。每次村‘兩委’開會探討村里下一步如何發展時,大家發言都不積極,散會了還是各說各話、各辦各事,村并了但心沒并。”葛建軍意識到,想要村子富起來、美起來,先得把班子凝聚起來。
提升干部凝聚力,從統一思想開始。下涼泉村黨支部發起“我是干部我作為”大討論,召集村“兩委”共同梳理原下涼泉村、三教殿村的發展情況,總結兩村班子在統一工作思路上的堵點、難點,找準不作為、慢作為的“病根”。同時,在全村黨員中開展“我是黨員我帶頭”大討論,通過定期召開會議讓全村黨員為合并村新發展出謀劃策。
統一思想后,下涼泉村制定出臺了“三誤”工作積分考核機制,規定全村黨員干部每季度匯報個人工作進展,工作中存在失誤的扣1分,存在延誤的扣2分,存在重大錯誤的扣3分,同時將考核積分與村干部工作補貼掛鉤,督促黨員干部履職盡責。
如今,下涼泉村通過統一干部思想、建立工作制度、形成責任體系,推動新班子鼓足干勁共同為村莊發展出謀劃策。從2021年起,村里推行黨員“民事代辦”服務,村“兩委”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員、包村干部“四支力量”上門對接、全程代跑,截至目前,已解決群眾急難事328件,黨員干部在實踐中提能力、在服務中踐初心,提振了黨組織凝聚力、戰斗力。“現在全村干群都是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并了村也并了心。”葛建軍笑著說。
“轟隆隆、轟隆隆……”6月初,下涼泉村金穗面粉廠的生產車間內機器轟鳴,金色的麥粒經過研磨后變為雪白的面粉,飄來陣陣麥香。
下涼泉村坐落在平坦川塬間,土壤肥沃,適宜種植小麥。種的糧食多了,存糧就成了難題。2018年,原下涼泉村與三教殿村合并后,有156戶村民住進樓房成了“易地搬遷居民”。如何在解決“上樓”村民存糧難題的同時,把全村冬小麥產業做大做強?2020年前后,下涼泉村“兩委”多次開會商討全村糧食產業轉型發展問題,又集體前往鄰近省市進行考察,最終敲定落腳方案——在村中建面粉廠。

陜西省寶雞市隴縣東風鎮下涼泉村黨支部書記葛建軍(左)、駐村工作隊隊員王軍(中)和駐村第一書記王志強(右)在金穗面粉廠察看設備運轉情況
“村民自己存糧損耗大、占地方,建起面粉廠之后,村民就直接把小麥存到廠里,一不用擔心糧食變質,二不用擔心價格下滑。”葛建軍介紹,2020年5月,在村“兩委”引領下,金穗面粉廠順利建成投產。面粉廠每年按照村股份經濟合作社入股比例給村民分紅,村民每年按自家麥地畝數去面粉廠按比例提取面粉,自己吃不完的就存在面粉廠出售。如今,金穗面粉廠日產量達80噸,產品銷售范圍已覆蓋全縣104個網點。
在新班子引領下,下涼泉村不光建起面粉廠,“甜蜜產業”也越來越紅火。身為“80后”的王平是土生土長的下涼泉村人,2019年,王平辭掉高薪工作,回村辦起了蜜蜂養殖合作社。“我從小就知道咱們村的蜂蜜產量大、品質好,自己之前正好有做電商的經驗,就想依托電商平臺把村里的蜂蜜產業做出點名堂。”王平說,目前,蜂蜜在電商平臺上每天最高可售出200多單,他每月收入可達5萬余元。2021年,王平作為下涼泉村致富帶頭人,被推選為村委會副主任。通過吸收年輕力量進入村干部隊伍,下涼泉村不斷優化班子結構,帶動全村產業發展。
如今,下涼泉村以黨支部建在產業鏈上為核心,在黨建引領下相繼打造優質良種、優質飼草、生豬畜禽、有機蔬菜四大產業集群,建設旱作良種試驗站、科技型農機示范社、萬只奶山羊場、千頭奶牛場,并引導村民在村中各養殖場就近就業。“現在我在村里的萬只奶山羊場打工,從家到養殖場走路就10分鐘,一個月能掙2000多塊錢,生活條件比以前好多了,這要感謝咱村黨支部路子帶得好!”下涼泉村村民葛廣玉說。
“大娘,您這院子打掃得真干凈,就是院外面還有些柴草,我幫您堆整齊了。咱們村的環境得靠大家一起維護!”前不久,駐村工作隊隊員王軍走訪入戶時,將村民王英桃家門前的柴草清理干凈。
班子強了,村民富了,全村工作重心逐漸轉移到改善村容村貌上來。從2021年起,下涼泉村建立網格化衛生管理機制,將全村劃定為40個網格區域,每個網格由黨員干部、駐村工作隊隊員擔任網格長,協助保潔員落實日常清潔工作。同時,建立路長、巷長、戶長等多戶聯保制度,實行“月評比、季總結、年考核”辦法,把衛生清潔與干部考核、群眾分紅有效連接,打造景在村中、人在景中的美麗家園。
下涼泉村依托村“兩委”干部、駐村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員、包村干部“四支力量”,廣泛宣傳動員村民參與環境治理,村黨支部同步組織開展主題黨日、志愿服務等活動,引導全村黨員對生活垃圾、畜禽糞污、村內溝塘進行全面清理,利用春秋兩季補綠栽綠,逐步實現綠植繞村,四季有景。
在黨員引領下,下涼泉村目前已集中拆除廢棄土房78間、殘垣斷壁16處。清理干凈的閑置空地和廢舊宅基地被改造成一批小景觀、健身場所和文化場所。“村里環境大變樣了,村干部還給我們老年人建了健身場地,我們每天都能在家門口鍛煉身體。”60多歲的村民葛天緒說。現在,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環境整治隊伍中,主動對房前屋后的柴草堆、垃圾堆進行清理。目前,全村已有400多戶村民在前后院空閑地上建起了小花壇、小菜園。
如今的下涼泉村,粉刷一新的農家小院四周環繞著片片農田,民俗小景觀、庭院小花壇增添了村莊的鮮活色彩。“下一步,我們將落實‘最美庭院’評選、垃圾清理積分兌換等措施,調動大家愛村護村的自覺性,讓咱們村既有‘顏值’又有‘內涵’!”下涼泉村第一書記王志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