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婧如 張珺銘 張成國 饒欣瑋 張 璇
1.貴州建設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貴陽 551400;2.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貴州 貴陽 550081
網絡暴力作為時代的一種產物,不僅會嚴重損害事件當事人的身心健康,還會擾亂網絡秩序,影響人們的正常生活。互聯網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網絡擁有強大的力量。系統地研究網絡暴力現象,能夠多渠道地探究引導高職學生更好地使用網絡的方法,能夠結合時代背景揚長避短地使用網絡育人措施,以期實現對社會、國家有用的新時代人才培養目標。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互聯網已成為人們工作、學習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互聯網也有其兩面性,一方面,方便了人們生活;另一方面,也隨之出現了各種問題。其中,網絡暴力就是典型問題之一。
關于網絡暴力的概念,學界目前并未存在較為統一的界定。本文綜合已有文獻和研究內容后認為,網絡暴力是指特定個體或群體基于一定的目的,通過在互聯網上發布蘊含特定內容的語言、圖片、視頻甚至進行人肉搜索等,對他人造成嚴重傷害、擾亂網絡秩序的失范行為。
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綜合已有文獻,本文認為網絡暴力的表現形式主要有:語言暴力、圖片暴力、視頻暴力和人肉搜索。
1.語言暴力:指在網絡空間中,使用具有歧視性、侮辱性的語言符號,擾亂網絡交際秩序,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是網絡暴力中最常見的一種表現形式。
2.圖片暴力:通過修改、制作圖片,對他人進行調侃、諷刺、挖苦等。
3.視頻暴力:一種是視頻本身就帶有攻擊性的內容,另一種是對視頻進行惡搞或者對視頻進行人為的截取或加工,使得信息混亂,影響大眾對事件的判斷。
4.人肉搜索:指在網絡空間中,通過互聯網技術手段和廣大網民的力量,挖掘當事人的信息并將其隱私公布于眾,以致侵犯當事人權利的行為。
網絡暴力行為的原因分析是對其表現的追問與反思,只有了解網絡暴力產生的原因,才能更好地認識網民的網絡行為是如何發展為不道德行為的,也是進一步探究網絡暴力應對之策的前提和基礎。
網絡空間具有虛擬性,它可以使網民的社會身份得以隱蔽。與網絡的虛擬性相伴相隨的另一特點是——匿名性,在互聯網中網民可以暫時脫離自身的社會身份進行溝通和交流。網絡暴力行為的實施者通過匿名實施網絡暴力行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釋放其壓抑的情緒,獲得心理上的放松,但他們忽略了其行為可能產生的后果。網絡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導致網民的自我約束力下降,弱化了人們對于網絡中的責任認知。甚至部分網民認為網絡是法外之域,可以隨心所欲。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新的問題,完善的法律法規制度有利于問題的解決。但“一般來說,社會變化要比法律變化快得多”[1],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帶來了眾多的變革,也給傳統的法律制度及體系帶來了挑戰和沖擊。
自媒體時代,網民可以自己決定發布什么,不發布什么,人人皆可以成為“信息中心”。互聯網開放性、即時性的信息傳遞模式加大了對于信息把控的難度。
在網絡盛行的今天,網絡媒體作為重要的意見領袖,在信息傳遞中起著重要作用。然而,部分網絡媒體為了追求“流量”和點擊率,不惜突破道德底線,在傳播信息時,對事件進行加工甚至歪曲,進而吸引大眾的眼球,干擾了正常的網絡秩序。
高職學生正處于青年向成人過渡的時期,在這個階段他們將面臨身心的巨大變化,處于心理發展不穩定的一個時期,自控能力較弱[2]。自控能力有賴于自律意識的發展,換言之,高職學生的自律意識越強,自控能力也就越強。倘若網民網絡道德自控能力強,能夠自覺規范個人的網絡行為,這無疑會大大降低網絡暴力發生的概率。
本次研究以貴州省高職學生作為主體,有效樣本570份,其中包括男生316名,女生254名。從性別、網齡、上網用途三個維度與網絡暴力進行相關性分析并結合調研所得數據,在理論基礎與經驗總結的基礎上,立足新時代要求,旨在探究干預網絡暴力影響的措施和方法[3]。
1.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進行網絡暴力類型與性別的相關性分析,實驗結果如表1。結果表明,在四種網絡暴力類型中男生(M=1.74,SD=0.75)采用語言暴力的得分高于女生(M=1.44,SD=0.661),其余三種類型對性別差異影響不顯著。
表1 性別與網絡暴力類型差異性分析
2.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的方法,分析網絡暴力角色中的性別差異性,實驗結果如表2。結果表明,在受害者和旁觀者中,女生的均值都比男生高。得分情況分別為:女生(M=1.147,SD=0.264),男生(M=1.098,SD=0.205);女生(M=2.990,SD=1.007),男生(M=2.690,SD=1.250)。其他變量對性別差異均不顯著。
表2 性別與網絡暴力角色差異性分析
采用方差分析方法,對網齡和網絡暴力類型進行相關性分析。
圖1表明隨著網齡的增加,采用語言方式進行網絡暴力的均值越大。尤其是網齡在9年以上的表現最為突出。說明網齡越長,進行網絡暴力時采用語言形式的可能性也在增大[4]。
圖1 網齡與網絡暴力(語言)的相關性
從圖2可以看出,采用圖像方式進行網絡暴力的均值隨著網齡的增加而增大。網齡與網絡暴力(圖像)的均值呈線性關系,表明隨著網齡的增加,進行網絡暴力時采用圖像形式的可能性也在增大。
圖2 網齡與網絡暴力(圖像)的相關性
圖3表明采用視頻方式進行網絡暴力的均值隨著網齡的增加先變小后增大。網齡在6~9年時,網絡暴力(視頻)的均值達到最小。
圖3 網齡與網絡暴力(視頻)的相關性
從圖4可以看出,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的均值隨著網齡的增加而減小。表明隨著網齡的增加,采用人肉搜索的形式進行網絡暴力的可能性也在降低。
圖4 網齡與網絡暴力(人肉搜索)的相關性
采用雙變量方法,分析上網用途與網絡行為之間的相關性,實驗結果如表3。結果表明,上網用途為網絡社交、網絡購物和網絡學習的與網絡行為顯著相關[5]。統計表明:上網用途為網絡社交、網絡購物和網絡學習的學生,他們更注意防范網絡暴力和端正個人的網絡行為。
表3 上網用途與學生認知的相關性分析
通過數據分析可知:首先,在互聯網中,女生更容易遭受網絡暴力;其次,網齡越長越容易采用語言和圖片的形式進行網絡暴力,網齡越長越不容易采用人肉搜索的形式進行網絡暴力;最后,上網用途的不同,學生的網絡行為也存在差異[6]。
網絡暴力會嚴重阻礙高職學生的身心健康,提出干預網絡暴力影響的措施和方法有利于減少和預防網絡暴力行為的發生,營造良好的網絡氛圍,以促進學生的成長和發展。
網絡空間的虛擬性和匿名性,弱化了網民的責任認知,助長了攻擊、辱罵、侵犯隱私等一系列不良網絡行為的產生,而匿名機制也增加了對網絡失范行為的搜查難度。網絡實名制的實施使得網民無法隱匿自身社會身份,有利于網民規范自身言行,增強責任意識,從而減少網絡暴力的發生,也有利于網絡暴力等失范行為的追蹤。
“法律的存在能幫助預防不道德和破壞行為,法律作為道德規范的基準,使得大部分人可以在道德范圍內進行他們的活動。”目前,國家已出臺了一些相關法律法規,但是并未十分完善地覆蓋到整個網絡社會[7]。面對信息化時代的沖擊和挑戰,應探索創新立法機制,建立適合信息化時代的網絡法律體系,規范網民上網行為,營造良好網絡育人環境。
除健全法律法規外,國家加強對網絡媒體平臺的監督和管理,網絡平臺加強對信息生成用戶的監督和管理,有利于過濾不良信息、引導輿情,對危險信息進行及時預警,進一步抑制網絡失范問題的產生。
網絡媒體不僅是網民交流的平臺,更是網民獲取信息的來源。因此,網絡媒體一方面要嚴格把關輸出的信息內容,客觀公正的報道信息,發布正確的信息;另一方面,在交流互動中發現違法信息和侵權行為,要及時進行處理。網絡媒體從業人員還應加強職業道德修養,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避免信息造假行為和提升網絡信息的質量。
調研數據顯示,部分高職學生沒有意識到網絡暴力的影響和危害,部分高職學生存在不文明的網絡行為[8]。網絡暴力行為的發生與網絡交往中缺乏道德自律有關,因此,要發揮道德對網絡行為的有效規范,必須從增強網絡道德的自律性出發。
高職學生要堅持自己的道德信念,加強自我學習和自我教育,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不斷約束自身不合理的行為,自覺維護網絡秩序。高校要關注社會變化,結合學生實際,豐富和及時更新德育內容,提升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充實高職學生的道德認知體系;加強對高職學生的網絡法制教育和媒介素養教育,普及網絡法律法規,提升學生辨別信息的能力。高職學生還處在一個“斷乳期”,在身心方面對家長還有一定的依賴。家長應與子女加強聯絡,了解子女的在校情況,增進與子女的溝通和交流,了解子女的用網興趣和習慣,引導子女的網絡行為,促進子女良好網絡道德的養成。
當今社會,高職學生的生活和學習離不開互聯網,培養學生實現網絡自律,自覺維護網絡社會公共秩序,從而更好地順應網絡社會的發展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