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燕明
(北京公交有軌電車有限公司,北京 100089)
我國城市化進程的發展大幅促進城市軌道交通整體發展,現代有軌電車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的組成部分,也得到迅速發展,并在不同的城市和區域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需求,但是在發展過程中因其自身特點而受到很大制約,因此相對于地鐵,現代有軌電車的發展模式更需要結合自身優勢和特色。本文針對基于旅游功能的現代有軌電車發展模式進行分析,以具有旅游特征的北京現代有軌電車西郊線為案例進行研究,探索一種新的發展方式,對于拓寬有軌電車應用場景,提高現代有軌電車的發展適宜性,具有重要意義。
現代有軌電車作為城市軌道交通中中低運量交通系統的代表,近年來得到越來越多城市的青睞。現代有軌電車工程造價和投資規模相對較小,每公里造價約為1億~2億元,相比地鐵每公里6億~10億元的造價,建造成本低、在工程經濟上有一定優勢,且其本身具有較好的靈活性和拓展性,可與公交車共享道路資源,同時比公交車安全系數和環保系數高,這些優勢現已成為大量地區快速實現軌道化骨干交通體系的重要手段。截至2020年底,中國內地已有包括北京、上海、廣州、沈陽、大連、長春、天津、蘇州、南京、青島、淮安、珠海、武漢、深圳、成都、佛山、天水、三亞等在內的18個城市的34條有軌電車線路投入運營,總運營里程464.6 km,在建有軌電車線路430.4 km,已獲批在實施規劃的有軌電車線路731.9 km。另外全國有100多個城市正在規劃發展現代有軌電車。
有軌電車相對于地鐵具有行駛速度慢、載客能力小、占用部分道路資源等缺點,這些不足制約著城市有軌電車的建設與發展,使得有軌電車建設遠離城市核心區,大部分建設在城鄉結合區域或新建區域,客運量不高,單一線路較多,不便于成網運營,不能實現百分百的路權優先等。
近年來,我國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不斷完善,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已經成為旅游業轉型發展的新趨勢,為加快形成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新格局,國家支持從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出發,以游客需求為導向,堅持突出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交通精品,鼓勵景區結合鐵路遺存、自然景觀等,設置旅游體驗或短途觀光線路,支持開發適合旅游特點的特種觀光列車等裝備。這充分體現交通運輸業不僅是旅游業發展的基礎支撐,旅游業的發展也為交通運輸業的升級提供新機遇。
對于一些旅游城市來說,其城市內部以及景區外圍的交通需求與普通城市存在著較大差異,這些城市的交通需求彈性較大,需適應城市季節性旅游客流變化,既能承受旅游旺季高峰期客流壓力又能承擔淡季日常居民出行客流,交通方式應具有更強的機動性。同時結合城市旅游發展需要,交通方式應更具有特色,更需要與自身城市旅游特點相結合,注重增強游客的獨特性體驗。這些特點及需求為旅游城市發展旅游觀光有軌電車提供充足條件。
在一些技術設計方面,現代有軌電車相較其他交通方式具有一定的優越性,更能適應旅游行業的交通需求。從運營組織方面來說,現代有軌電車能夠實現重聯運營技術,可在客流高峰期和低峰期靈活組織行車,更能匹配客流變化;從空間使用方面來說,由于現代有軌電車一般在地面線路行駛,全線處于同一平面,便于利用不同線路間的相交通道來組織運行不同的線路,成網運營時,空間使用率高,更加具有靈活性和機動性,優勢更加突出;從景觀設計方面來說,現代有軌電車一般建立在戶外地面道路上,其車輛、車站的外觀設計和布局更有利于與周邊景觀、建筑相融合,游客的體驗感更強,更利于旅游行業發展。
在我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中,現代有軌電車承擔著不同的功能和需求,綜合來看包括4種類型:
(1)地鐵線網的加密、延伸和接駁;
(2)城市范圍內特定區域及交通走廊的骨干,一般體現為新區、開發區,同時也能作為旅游區的公交主骨架承擔城市的旅游等特殊功能;
(3)作為城市軌道交通系統的骨干,是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在中低運量需求城市的替代;
(4)傳統有軌電車。
基于旅游功能的現代有軌電車發展模式是以“旅游+軌道”為出發點,充分利用現代有軌電車的優勢和特色,發展旅游觀光有軌電車,承擔特定區域的旅游功能,使旅游與交通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提高現代有軌電車發展的適宜性。
基于旅游功能的現代有軌電車發展模式是將旅游和交通進行融合發展,一方面充分發揮公共交通的便捷功能,改善出行條件,優化城市客運交通結構,建立多元化客運交通體系;另一方面有利于提升旅游區的服務品質及品牌形象,帶動沿線綜合開發,從而促進社會經濟的整體發展。
基于旅游功能的現代有軌電車發展模式充分挖掘在旅游觀光方面較其他交通方式的特色,如相比地鐵運行速度慢,更加適合休閑觀光;地面線路、景觀玻璃的設計特點較地鐵視野好,方便游客沿途觀賞;車體、車站形象美觀,與周邊景觀設計相融合,對于發展旅游交通來說特色明顯。
我國運營有軌電車線路功能定位統計表如表1所示。較早建設的現代有軌電車線路均是作為地鐵線網的補充。近幾年隨著現代有軌電車的不斷發展,其功能需求也逐步多樣化,其中具有旅游功能的有軌電車發展尤其明顯,如表2所示,在建的17條有軌電車線路中,在功能分類上兼具旅游線功能的有7條,占比41.1%。由此可見,越來越多的城市通過建設具有旅游觀光功能的有軌電車來提升旅游服務品質。

表1 運營有軌電車線路功能定位統計表

表2 在建有軌電車線路功能定位統計表 km
除提升旅游品質之外,一些國外城市還通過發展兼具旅游功能的有軌電車系統來推動城市發展,形成城市品牌。如法國的波爾多在開發有軌電車項目時將城市建筑、周邊景觀與交通設施進行結合,來實現城市設計層面、都市層面、交通網絡設計方面的改造,帶動城市的更新;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專為游客設置免費環城有軌電車,將市中心的各個旅游景點進行串聯,配備專職導游來介紹周邊景點,形成當地特色,有利于城市品牌營銷。
本文以具有旅游觀光功能的北京現代有軌電車西郊線(以下簡稱“西郊線”)為例,研究基于旅游功能的現代有軌電車發展模式在發展推廣過程中需要考慮的因素。
4.3.1 線路布局
西郊線(如圖1所示)是連接北京市主城區和香山風景區的一條兼具通勤功能的休閑旅游觀光線路。它橫跨北京西郊地區,東起地鐵巴溝站,西至香山站,沿途設立的站點將沿線的頤和園、國家植物園、香山公園、雙清別墅、香山革命紀念館等旅游資源以及周邊居民社區串聯起來,使之具有貫穿“三山五園”、賞四季美景的突出旅游觀光特點,整個線路具有較強的旅游和通勤客流吸引力,既能滿足旅游乘客的游覽需求,又能保障西郊地區居民通勤需求,同時以踐行節能環保為理念,有效保護西郊景區資源及環境,又以整合西郊地區旅游資源組團發展的方式,提升整個地區旅游服務品質和形象。因此旅游有軌電車線路在規劃設計時就其功能定位上要突出旅游觀光功能,符合當地區域的功能特點,在線路布局和站點設計上要充分考慮旅游資源之間、旅游資源與城市生活區之間的串聯,也因此旅游有軌電車一般位于城市中的旅游區域或者景區外圍,能夠便于充分依托現有資源,與本地區和周邊的自然觀光、人文景觀、特色建筑進行有效結合利用、整合組團發展。
4.3.2 客流特點
西郊線承擔西郊地區主要客流,以工作日通勤客流和節假日旅游觀光客流為主,且節假日客流明顯高于工作日客流。以2019年統計數據為例,如圖2所示,每年春季的植物園桃花節和秋季香山紅葉觀賞期2個旅游旺季期間,客流增長趨勢迅猛,達到全年最高峰,3月— 4月的桃花節和10月— 11月的紅葉觀賞期共計4個月的客流占全年客流總量的50.9%,季節性特點突出,旅游觀光期客流增量明顯,桃花節期間周末日均客流達到 4萬人次,紅葉觀賞期周末日均客流達到近7萬人次,最高日客流達到9.6萬人次,這與普通季節工作日日均1.7 萬人次的通勤客流對比增量明顯。西郊線的客流特點明顯反映出西郊地區的交通需求,在桃花節和紅葉觀賞期旅游旺季旅游客流大幅上升,交通需求大,在旅游淡季期間主要是地區居民日常出行,交通需求小,不同季節地區交通需求彈性較大,也使得旅游地區對交通方式的需求更具有機動性,更加適應地區季節性客流變化,這也是編組靈活的西郊線在北京西郊這種旅游區域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發展旅游有軌電車時應重點考慮當地客流特征和交通需求,使之相匹配,旅游旺季客流大、淡季客流平穩,日常通勤客流與旅游觀光客流相結合,具備這些客流特點的地區其交通需求更具有季節性、機動性、靈活性的特點,也更適合發展旅游有軌電車。
4.3.3 運營組織
西郊線設計采用的列車重聯運營技術可實現有軌電車的重聯與單列運行的運營組織模式,優點是降低成本、提高運力、行車組織靈活,較傳統單列運行模式能提高客流與運力匹配度,既能保障旅游旺季大客流運輸任務,又能兼顧日常通勤客流、旅游淡季時的經濟性,這種運營組織方式較其他交通方式更利于在旅游區域發展。西郊線利用互聯網技術提供多樣化票務服務,實現實體票、電子票、互聯網APP等多種票種,支持多種非現金支付功能,同時與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多個其他城市軌道交通線路實現互聯互通,方便全國各地游客跨城出行。運用多種客運組織措施保障旅游大客流運輸安全,針對旅游團體出行問題,設置旅游團隊集結點,便于跟團游及大批乘客快速進出站,與屬地街道、派出所、文明辦、高校志愿者協會等建立多方聯動機制,客流高峰期由文明引導員、安保人員、民警、志愿者等共同維護站臺秩序,保障乘客安全出行。站臺設置便捷的便民設施,如便民商亭、自助飲水機、旅游紀念品自助銷售柜、便捷充電寶等服務設施,滿足旅游乘客的多元化需求。線路運營采取多樣化、有針對性、有重點的運營組織與服務,是促進線路發展,獲得更多市民、乘客認可的重要舉措。因此,在發展旅游有軌電車時要注重乘客的旅游體驗和文化屬性,針對客流人群、出行服務、多樣化體驗打造出一套具有特色的運營組織和服務體系、具有專屬文化的旅游特色服務。
4.3.4 景觀協調
西郊線在整體風格設計上與周邊自然生態環境相匹配,車輛外觀設計為紅色楓葉流線型,車輛配備視野寬闊的景觀大車窗玻璃,簡約干凈的同時便于旅客在車內欣賞沿途風景,車輛采用百分百低地板車型,便于各種群體乘客乘降。車站造型簡約,主體建筑配色與周邊地區秋冬季最明顯的楓葉棕色相融合,全線照明采用設計感景觀燈,與香山地區人文環境相呼應,沿線地面實施草坪軌道,配合植被綠化,創造出獨有的戶外“綠色空間”“花草空間”,無論從車輛、建筑的造型設計還是線路周邊的景觀設計,相互融為一體,大大提升乘客的觀光體驗,吸引大批年輕人拍照打卡。交通系統是旅游地區的組成部分,交通的體驗也是旅游體驗的一部分,因此要將旅游有軌電車作為區域旅游資源組成要素中的一部分進行整體設計,充分考慮與周邊環境的協調與融合,與地區和沿線的自然生態環境、人文環境相匹配,塑造出一個完整的視覺系統,才能大大提高具有旅游功能的有軌電車的觀賞性和體驗性,增強整體美觀。
4.3.5 商業開發
西郊線依托沿線旅游資源和人文特色,以“最美西郊線”特色品牌,從不同角度進行商業開發。利用線路設計特色開發包括紀念冊、紀念郵票、明信片、車模、掛件、生活用品等不同類別的文創產品,利用沿線美景統一媒體廣告的整體風格,利用自然風光和人文歷史,打造“三山五園歷史文化”“最美西郊線”“二十四節氣”“開往新中國的列車”“青春心向黨”等主題列車,利用攝影大賽、繪畫征集、拍照打卡等方式開展主題互動,商業開發的同時進行品牌推廣傳播,不僅引起社會關注,傳播品牌理念,也為線路注入文化底蘊,提升品牌形象。2020年西郊線被評為首屆北京人文景觀網紅打卡地,有利于進一步吸引客流,展現城市新地標,從另一個角度促進地區旅游業和城市發展。因此,旅游觀光有軌電車在商業開發中要注重挖掘、利用生態資源、文化資源,運用不同的商業定位和經營模式,通過文創產品、媒體廣告、主題活動等多種媒介,通過特色化經營,將旅游資源和交通方式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來發展,從而帶動沿線發展,實現有軌電車+旅游發展的共贏。
通過對西郊線在線路布局、客流特點、運營組織、景觀協調、商業開發5個方面進行研究分析,得出基于旅游功能的現代有軌電車發展模式需要綜合考慮的因素:
(1)旅游有軌電車線路的功能定位應與線路布局、地域特點相匹配;
(2)旅游有軌電車發展區域的交通需求和客流特點要與有軌電車的模式特征相匹配;
(3)旅游有軌電車在發展過程中應結合線路特色打造專屬的運營組織服務體系;
(4)旅游有軌電車整體設計應與周邊環境景觀相協調;
(5)發展旅游有軌電車要注重旅游與有軌電車的有機融合,從“旅游+交通”為一個整體的角度進行商業開發。
現代有軌電車在快速發展過程中也會因自身的特點而受到一定限制。隨著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新格局的不斷深入、技術的不斷發展進步,基于旅游功能的現代有軌電車發展模式利用其自身的優點和特色,將交通與旅游融合發展,發展具有旅游功能的有軌電車,使旅游與交通相互融合、相互促進,有助于打造現代有軌電車行業發展新業態,提高現代有軌電車發展的適宜性,促進現代有軌電車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