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永進,秦賢宏
(河海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南京 211100)
20 世紀以來,中國農業發展取得了巨大突破,實現了糧食由產不足需到產需穩定、豐年略有余的歷史性跨越,為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夯實了基礎,其中化肥的大量投入發揮作用甚大,但化肥長期的不合理使用已嚴重破壞生態環境系統平衡,并威脅到農業可持續發展。2015 年農業部出臺了《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方案》,其后每年中央一號文件都聚焦持續推進農藥化肥減量增效,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等方面。
理論與實踐表明,在農業經營模式加速轉變的過程中,農業勞動力的轉移與農機服務的引入是影響化肥使用強度的關鍵因素。一方面,隨著過去幾十年中大量農村勞動力的選擇性遷移,農村剩余勞動力已逐漸呈現出“老齡化”“女性化”等弱質性特征[1],直接導致農村人力資本和物質資本投入比例的變化,農業生產對勞動力的剛性約束[2]、外出務工成員的匯款[3]以及剩余農業勞動力的生產習性[4]均會對農戶的化肥使用強度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另一方面,農機服務的引入不但可以突破農戶在體力上的限制,弱化乃至彌補勞動力稀缺對農業綠色生產的負面影響,還可以通過綠色農資供應、技術支持提供以及規模經營效應強化等機制幫助農戶突破其認知與渠道制約,從而降低農戶的化肥使用強度。另外,中國由于幅員遼闊、地形錯綜復雜,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機服務對化肥使用強度的作用往往會呈現出區域異質性,即地形條件在三者之間發揮著不容小覷的條件作用。在中國農業綠色發展的背景下,探究地形條件約束下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機服務對化肥使用強度的影響十分重要,對推進中國農業化肥農藥減量化具有重要的理論與現實意義。
農業化肥過量施用對中國農業的綠色發展影響深遠,與化肥減量相關的問題是學術界和公眾所關注的焦點,相關研究涉及社會學、經濟學、農學、心理學等多個相關領域。本研究主要從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機服務與化肥使用強度相互之間作用的相關文獻進行回顧。
關于農業勞動力轉移與化肥使用強度的研究,已有文獻主要集中于勞動力稀缺、老齡化等特征對農戶化肥使用強度的影響。史常亮等[5]認為由于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和缺失,農業生產勞動力成本不斷上漲,農戶摒棄過去人工施用農家肥的生產方式,使用化學品來替代,造成化肥施用量增加,進而對環境造成惡化。但Zhang 等[6]對此持有不同意見,認為農戶家庭成員的外出務工不僅可以增強農戶家庭的風險抵御能力以及支付能力,還可以增強其技術接受能力和農業可持續發展意識,從而實現化肥的減量施用。此外,代際之間的觀念差異對于農戶生產行為也有較大影響,李明月等[7]指出相比于中青年農戶,老一輩農戶采納綠色生產技術的意愿更低。
關于農機服務與化肥使用強度的研究,現有文獻大多集中于農機服務的化肥減量效應的作用機制研究。楊高第等[8]、朱建軍等[9]指出農機服務不僅可以通過機械化施肥的方式來避免人工施肥的不規范性,還可以通過供應商提供的綠色農資與技術支持等方式來降低農戶化肥使用強度。張露等[10]提出農機服務除了其本身的作用,還可以通過增強地塊規模、經營規模和連片規模擴大來實現對農業減量化生產的促進作用。但是,農機服務的引入并不一定會取得預期效果,以服務規模化為特征的生產性服務往往會出現與小型分散農戶對接成本高、國家政策與地方規范不兼容等問題,使小農戶與現代農業對接失?。?1]。
關于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機服務的研究,多數是探究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機服務的影響,雖然表現出農業勞動力轉移的積極作用,但是該效果存在區域異質性。在新遷移勞動力經濟理論中,農戶家庭將成員外出務工作為一種分攤風險的策略,在外成員的非農收入以及匯款能夠起到類似農業保險的作用,提振農戶投資農業的信念,促進農戶對農業經營的投資[12]。方師樂等[13]利用中國農村固定觀察點調查數據證實了該理論,發現無論是外地就業,還是本地非農就業,均增加了農戶對農機服務的購買。羅明忠等[14]指出土地的細碎化與不平整問題會負向調節農戶非農就業對其農機服務采納的積極影響,表明農機服務的供給以及農戶對外包服務的需求會受到地形條件的制約。
綜上所述,既有文獻大多局限于分析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機服務與農戶化肥使用強度之間的關系,鮮有文獻將三者納入同一研究框架內,并且缺乏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機服務的化肥減量作用機制的深入探討。同時,由于中國幅員遼闊、地形多變的特殊國情,地形條件與化肥減量行動的推進密不可分,無論是農業勞動力轉移還是農機服務的化肥減量作用都會受到地形條件的制約,因而本研究首次嘗試將地形條件作為調節變量,對影響農業化肥使用強度的關鍵因素進行統合研究,從而完善農業勞動力轉移作用于化肥減量的作用路徑,打開限制化肥減量的黑箱,為破除化肥減量的負面效應、制定化肥減量政策提供科學論據。
研究數據來自2015 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調查了全國29 個省級行政區,共涉及37 289 個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確保研究結論的可靠性與科學性。其中,家庭問卷包括家庭的生產經營項目與家庭固定資產等內容,為研究提供了數據支撐。同時,對數據樣本進行了篩選與清洗。由于本研究主要關注農戶的化肥使用強度,因此僅保留了只從事糧食種植的農村家庭樣本,在剔除關鍵變量的缺失值后,共得到5 090 個樣本。
因變量是農戶的化肥使用強度,采用畝均化肥投入量來作為衡量指標,但考慮到數據結構本身限制,參考文獻[15],以單位面積化肥投入額來衡量,即將畝均化肥支出額作為代理變量,且這一變量在估計過程中將以對數形式出現。
本研究核心自變量是農業勞動力轉移,采用農戶家庭中外出務工人員占勞動力比例作為衡量指標,由家庭問卷中“去年,您家有幾個人務農/干農活?”與個人問卷中“您第一份/第二份的工作性質是什么?”進行計算得出,為變量值處在[0,1)中的連續變量。
中介變量是農機服務,主要采用問卷中“去年,您家租賃農用機械以及農用運輸車輛(包括設備操作人員)一共花了多少錢?(單位:元)”來測度,將該項支出大于0 的設定為采納農機服務,將該項支出為0 的設定為未采納農機服務。
調節變量是地形條件,參考汪險生等[16]方法,以家庭問卷中題項“這塊地是否適合大型機械耕作”進行測度,若題項回答為1 則意味著農戶耕地適宜機械耕作,而題項回答為0 則意味著農戶耕地并不適宜機械耕作。
為使研究結論更加穩健可信,本研究還參考既有研究,控制個體特征、家庭資源稟賦特征、土地特征與區域特征等4 個方面的控制變量,其中個體特征主要包括生產決策者的性別、年齡、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家庭資源稟賦特征主要選取土地是否確權、家庭人均收入與農業勞動力數量等;農地特征包括經營規模、道路條件、灌溉設施與土地質量等變量;區域特征則根據農戶所處地區分為東部、中部、西部3 類并分別賦值(表1)。

表1 變量說明與描述性統計
本研究借鑒Baeron 等[17]以及溫忠麟等[18]研究中關于中介效應和調節效應的檢驗步驟,構建模型如下。

式中,i為個體;Fertilizeri表示農戶化肥使用強度,Offfarmi表示農業勞動力轉移,Servicei表示農機服務,Typei表示地形條件,Xi表示所有控制變量,δi、υi為隨機擾動項。
模型(1)和模型(2)分別檢驗了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機服務對農戶化肥使用強度影響的主效應,模型(3)和模型(4)則是對農機服務中介效應的檢驗。按照逐步回歸法的檢驗思路,確認中介效應的存在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①模型(1)中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化肥使用強度的估計系數顯著;②模型(3)中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機服務影響的系數顯著;③模型(4)在將農機服務納入模型后,若農機服務對化肥使用強度影響的系數顯著,而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化肥使用強度影響的估計系數減小或變得不顯著,則農機服務起部分或完全中介作用。至于模型(5)~模型(8),主要為調節效應是否存在的檢驗,檢驗其存在也需要滿足以下幾個條件:①主效應檢驗中自變量的系數顯著;②在將調節變量納入模型后,自變量與調節變量對化肥使用強度影響的估計系數均顯著;③當自變量、調節變量以及交互項被納入統一模型后,若交互項的估計系數顯著則認為調節效應存在。
由表2 可見,模型(1)僅對控制變量進行檢驗,生產決策者個體特征中,僅有生產決策者年齡對于化肥使用強度有顯著減量效應,其余變量均不顯著;在家庭資源稟賦特征中,家庭人均收入對化肥使用強度的影響顯著為負,而勞動力數量對其影響則顯著為正;土地特征中,經營規模、灌溉設施與土地質量對于農戶的化肥使用強度均有顯著負向作用;區域特征中,從其估計系數來看,東部地區與中部地區的化肥使用強度均顯著高于西部地區。

表2 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機服務對化肥使用強度的影響
模型(2)與模型(3)檢驗了解釋變量與中介變量的主效應,結果顯示其均通過了5%的顯著性檢驗,其估計系數的符號均為負,表明農業勞動力轉移和農機服務均具有顯著的化肥減量效應,說明在當今亟待推進農業化肥減量的中國,促進農業勞動力轉移的同時大力發展農機服務是有效解決化肥過量施用的重要途徑。農戶家庭成員的非農就業帶來的收入效應緩解了農戶生產可能面臨的流動性約束,從而增加農戶購買農業生產性服務、農業機械以及其他生產要素的能力,使得農業生產進入分工市場,促使農戶采取更為科學綠色的生產方式。
在自變量與中介變量對因變量的主效應得到驗證后,將對農機服務的中介效應進行檢驗。但考慮到逐步回歸分析檢驗效力過低的問題,使用系數乘積檢驗法中的Bootstrap 方法進行檢驗,將其設定5 000 次重復取樣,構建置信度為95%的置信區間,如果此區間不包括0,則系數乘積顯著,即認為中介效應存在[19],結果見表3。從表3 中可以看出,在95%置信區間下,農業勞動力轉移通過增強農戶對農機服務的購買力來降低其化肥使用強度的間接效應是-0.011,其置信區間為[-0.017,-0.002],且0 不在置信區間中,說明農機服務的中介效應存在;同時農業勞動力轉移影響化肥使用強度的直接效應是-0.129,置信區間為[-0.250,-0.123],置信區間中也不含0,間接效應占比為7.71%。說明控制了農機服務這一中介變量后,自變量對因變量仍然有顯著的影響,表示農機服務在農業勞動力轉移與農戶化肥使用強度之間起部分中介作用。

表3 農機服務中介效應的Bootstrap 分析結果
本研究完成了自變量對因變量影響主效應的檢驗,結果為顯著負向作用,表4 則報告了調節效應檢驗步驟中后兩步的結果。在模型(4)和模型(6)中,納入了地形條件變量,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機服務和地形條件變量系數均顯著。同時,模型(5)的回歸結果中,地形條件與農業勞動力轉移的交互項顯著且為正,說明地形條件在前半段的調節過程起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而在模型(7)中,農機服務與地形條件交互項的估計系數雖然為負,但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即地形條件在后半段過程中并沒發揮調節作用。

表4 地形條件的調節效應回歸結果
當地形條件越平整,越適宜機械化作業,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戶投資農機服務的促進作用越強,而對于購買農機服務的農戶而言,農機服務對農戶的化肥使用強度可以起到顯著的抑制作用,但不會因地形條件的優劣而改變。對于農業勞動力轉移通過促進農戶購買農機服務實現化肥減量的這一過程,地形條件的調節效應主要作用于前半階段,即“外出務工->農機服務”這一過程,而對“農機服務->化肥減量”這一階段并無影響。在中國發展的現階段,政府通過推動土地流轉、高質量農田建設以及山區農業機械研發等系列措施[20],可以克服中國農地“小而散”的經營特點以及不利地形條件帶來的負面影響,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的供給與應用水平,為農業現代化經營與規模化經營創造了良好的外部條件,也為推進農業化肥減量增效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資源環境約束日益趨緊的背景下,利用2015年中國家庭金融調查數據,實證分析了農業勞動力轉移、農機服務對化肥使用強度的影響及其作用機制。結果表明,①農業勞動力轉移以及農機服務對農戶的化肥使用強度均具有顯著抑制作用;②農機服務在農業勞動力轉移對化肥使用強度的影響間起到部分中介作用;③地形條件在農業勞動力轉移對農機服務購買的影響間起到顯著的正向調節作用,但在農機服務對化肥使用強度的影響間無顯著作用。這說明地形條件能夠增進勞動力轉移對農戶購買農機服務的促進作用,但不能強化農機服務的化肥減量作用。
基于上述結論,得出以下政策啟示:第一,農戶作為農業生產經營決策的實踐主體,其人力資本對于農業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在農業勞動力持續向非農部門轉移,農村剩余人口老齡化、女性化趨勢難以逆轉的情況下,需要做到培養與引入新型職業農民并舉,并進一步加強環保農業技術的教育和培訓,從而實現對面源污染的源頭治理。第二,鑒于農機服務的化肥減量效應,進一步優化農機社會化服務供給,將綠色生產要素引入農機服務中,提高對綠色農資購買的補貼力度,激勵生產性服務組織提供綠色農機服務。同時,鼓勵農機服務組織在提供服務時,積極宣傳推廣化肥減量等綠色生產技術。第三,重點加強適宜于丘陵山區作業的中小型農機具的研制,推進丘陵山區農業機械化進程,不僅有助于利用機械施肥避免人工施肥的不規范,也有助于破解勞動力不足的約束,為規?;洜I的實現以及農機社會化服務的發展提供現實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