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發財金剛
在四川大涼山的山區里有一列火車,車上的主角不是人,而是動物。
遇到一群豬是常有的事情,坐這趟火車得掌握“豬上漂”的行走技巧,才能游刃有余穿行其中。
對初次到訪此地的外地旅客來說,有一種走進喬治·奧威爾筆下《動物莊園》的魔幻感,因為你的鄰座很有可能是一頭豬。
當你試圖分辨豬的哼哼嚕嚕聲想表達什么內容時,列車員可能會提醒你前方到站,將上來一群羊。
這種體驗不像是坐火車,更像是踏進了一座移動的農貿市場。
在成昆鐵路上,這趟從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的普雄開往攀枝花南的5633/5634次列車,一直承擔著運輸農副產品的角色。
有人說這趟列車很牛,是因為他確實在列車上碰見了牛。
除了上述提到的牲畜,這趟列車的旅客還包括雞鴨鵝,而且它們都不用買票,免費搭乘。

全程376公里的5633/5634次列車,共行駛11小時4分鐘,沿途停靠26個站,幾乎將大涼山彝族的幾大山區聚集地都串聯了起來。由于公路交通不便,從鐵軌通車那一天起到現在,50年來,當地彝族人一直仰賴這列火車和外界溝通。
最良心的是火車票價最高25.5元,最低2元,已經30多年沒有浮動過。
為了方便當地人攜帶自己的農產品到其他地方去銷售,這趟火車也是全國目前為止為數不多的幾趟可以攜帶動物同行的火車。而且特地安排了一節動物專用車廂,用中文和彝族字標示了拴動物處,還設置了排泄孔,便于打掃。
一位乘坐十幾年該次列車的彝族羊倌,跟這趟列車的所有乘務員都快比親兄弟姐妹還熟了,自從這趟綠皮慢車開放“牲口車廂”以來,他幾乎每周都要跑上一趟,無論刮風下雨,從未間斷。
由于每個站臺的停站時間有限,經常會碰到一兩只腿比較短的豬爬不上列車的梯子,這時候豬們就能享受到眾星捧月般的上車服務。
和牲畜上火車的陣仗不一樣,其他農產品的上車方式顯得相當低調,它們通常會被裝在竹筐或者化肥袋里。為了放置這些大件農產品,每節車廂特地拆掉了兩排座椅,騰出空間。而這個空間,往往會成為火車上討價還價最激烈的所在。
一些經驗老道的商販,手持秤桿,在各節車廂游走,物色老鄉手里的山貨。有的農產品還沒到站,命運就會被裁定,到底是賣到火車沿線上的哪個村,全看商販的開價。
恐怕沒有哪個電商平臺的農產品比這里還貼近原產地,真正的農民自產自銷。有時候甚至能碰到一些外地難以見著的山野狠貨。
一些頗有營銷思維的貨主,甚至會在列車里吆喝開賣。由于有的彝族老鄉不會說普通話,為了將貨物賣給漢族顧客,就需要翻譯服務,列車員有時候會擔任起這個任務,場面和義烏的國際貿易差不多。雖然有時候翻譯一大段話,最終只賣出了三個梨。
在火車上待一會兒會有一種感覺,似乎沒有人希望這列火車速度變快,慢悠悠才方便他們交流商品。
同時這也是中國最有味道的一列火車,背著竹籮筐的人,從過道經過,里頭是當季采摘的鮮花椒,那股清香味能縈繞五分鐘。
有時候遇到魚腥草的采摘期,對一些看到魚腥草會恐懼的人來說,旅途體驗就沒有那么美妙。
對彝族老鄉們來說,掌握鐵路沿線的物價律動,就是他們生意能否興隆的秘密,股票和比特幣的漲幅對他們來說,就像是冥王星之外的事情。
一筐土豆,今天拿去哪一站賣,頗有講究。如果情報掌握不準確,很有可能賠本回去,還會挨媳婦罵。
他們對外面世界正在發生什么似乎不太感興趣,但是這趟火車的存在卻一直吸引著外界的目光,其中不乏一些遠道而來的國際友人。
這趟從上世紀一直運行到本世紀的列車,好像發生過變化,又好像一直沒有變。
(摘自微信公眾號“不相及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