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曉春
地方黨報周末版一直承擔著“先行者”和“試驗田”的重任,無論是報道領域、傳播手段,還是貼近市場的辦報理念,都具有獨特優勢。新媒體時代如何進一步發揮周末版自身優勢,在提升黨報競爭力、親和力、品牌力方面發揮更大作用?本文以《上饒日報·周末》的探索實踐為例,從“弘揚正氣,服務群眾;貼近生活,關注民生;融合創新,策劃選題”三個維度進行闡述,為辦好地方黨報周末版探索提供一些對策。
“弘揚正氣,傳播正能量”是地方黨報的優勢。辦好地方黨報周末版必須利用好這種優勢,因勢利導,將新聞報道的角度轉向平民視角,由居高臨下的“俯視”轉向深入普通群眾生活的“平視”。在“服務群眾”上做好文章,使報紙的文章變美,內涵變深,容量變大,版面變活,吸引力增強。
《上饒日報·周末》始終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緊緊圍繞中心,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報紙版面向來自基層第一線的鮮活新聞大開綠燈,優先刊發群眾普遍關注的社會新聞稿件,如《信州制鞋女工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和總書記握手》《楊勇:打拼20年事業有成 專心公益成“中國好人”》《信用社主任臨終捐獻一肝兩腎,3名患者重獲新生》《玉山4農民研制新型雨具,占有全國市場半壁江山》《派出所長一生勤儉樂善好施,亮相〈向幸福出發〉》《送材料途中路遇車禍,兩扶貧干部果斷停車救人》《婺源藍天救援隊長:在老撾災區傳遞中國真情》等系列傳播正能量的稿件均來自基層一線。形成了身邊人看身邊事、身邊人寫身邊事這樣一種“服務群眾”的新聞互動格局,不斷增強報紙的可讀性和吸引力,不斷提升報紙在群眾心目中的地位。
自黨史學習教育開展以來,《上饒日報·周末》結合“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開設“學黨史辦實事”專欄。一系列老百姓身邊“學史力行”的先進事跡和典型在周末版推出,如《學黨史辦實事 廣豐著力打通供水“最后一公里”》《學史力行為民排憂解難 事事落實到位贏來好口碑》《信州區出實招辦實事 助力大學畢業生求職創業》《“小事”實辦惠民生 社區干部爭當居民“服務員”》《社區安裝便民公共晾衣架 居民曬出滿滿幸福感》等。
作為黨的重要宣傳陣地,《上饒日報·周末》常年將發掘“好人”典型、報道上饒“好人”為己任。《女孩為捐器官鍥而不舍說服家人 離世肝移植救人》報道了年僅29歲的上饒縣田墩鎮何家村村民張文燕在彌留之際,不忘人生的最終心愿,堅持要把自己有用的器官捐贈給患者的事跡。《74歲老黨員交萬元特殊黨費 中組部為他開收據》,講述的是玉山縣懷玉鄉水閣社區74歲的老黨員童任和將自己省吃儉用積攢下來的1萬元現金,作為特殊黨費繳納給黨組織。為此,中組部給他寄來了一張特殊的收據。《養女辭職守護癡呆養父母7年,候選“中國好人”》,講述的是信州區靈溪鎮靈湖村人鄭美蘭,1歲時,被養父母收養,由于養父母家庭貧困,她的童年生活充滿了艱辛。而7年前,養父母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鄭美蘭不離不棄,甚至為了更好地照顧兩位老人,她毅然選擇了辭職的感人故事。一系列好人好事的報道,在社會上產生了強烈的反響,營造出“全面向善”的良好社會氛圍。
《上饒日報·周末》借助品牌強大的權威性、公信力,充分發揮媒體組織聯絡功能,在“引導群眾,服務群眾”上做文章,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傳遞崇德向善的強大正能量,得到了廣大讀者的點贊。
地方黨報周末版只有傾心打造“貼近性”品牌,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特別是關注民生上下功夫,才能把報紙辦成一張領導滿意、群眾歡迎、讀者喜愛,具有地方濃郁特色和親和力的報紙。
“貼近生活必須深入群眾,關注民生必須深入基層”。在辦報實踐中,《上饒日報·周末》記者編輯經常深入基層第一線,體驗生活、觀察生活,從多彩的現實生活中發現和挖掘新聞。在新聞報道中自覺“站穩群眾立場、增進群眾感情、回應群眾關注”,如《1485個車位,饒城客運樞紐停車場明年6月建成》《一弄一主題、一巷一風格,饒城改造65條里弄小巷》《饒城公廁變身溫情“驛站”市民“方便”更方便》《小區運動設施有新要求 上饒情況如何?》《動物防疫法遛犬新規,上饒執行得怎樣?》《公共場所配備急救“神器”,你會用嗎?》《老人獨自就醫犯難,陪診服務需求大》等聚焦社會民生的稿件相繼推出,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也沒有一鳴驚人的事跡,但上饒日報《周末》刊民生專欄記者的盡職盡責、默默奉獻,讓人信賴和感動,也充分表達了媒體人的為民情懷。
《上饒日報·周末》還開設了“黨報幫你辦”“百姓熱線”“民生關注”“調查關注”“身邊好人”等系列民生專欄品牌,在辦報實踐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傳播信息,引導輿論,辦成市委市政府和普通百姓雙滿意的主流媒體。
系列民生專欄把關注人民群眾最現實的利益與關注人民群眾最根本的利益結合起來,推出了一系列文章,例如《上饒日報·周末》頭版頭條推出的《上饒跨省就醫結算更方便了 人數呈爆發式增長》《城區7點至19點禁止遛狗 我市出臺養犬管理規定》《還敢“高空拋物”?“天眼”盯死你!——饒城一居民上午簽承諾書,下午13 樓扔垃圾被罰500 元》《饒城23個市場設檢測室 農藥殘留一天一測一公示》等文章,直面百姓訴求,深耕民生新聞,使民生新聞呈現多視角、多層次,獲得更大的施展空間,增強了新聞的親和力。
《上饒日報·周末》注重融合創新,在加強策劃中展現自己的特色,在新聞傳播上,融合上饒日報社的“一報一網一頻一云兩微六號”,利用全媒體矩陣展現,做到線上線下同頻共振,奏響《上饒日報·周末》宣傳最強音。
隨著全媒體時代的來臨,“黏性互動”已成為全媒體時代媒體爭取受眾的重要法寶之一,上饒日報《周末》刊積極引導網民登錄新聞論壇,增加與讀者的互動和黏性度,隨時隨地了解讀者的想法和需求,再根據讀者建議完善編采工作,滿足他們的需求。在了解讀者的興趣后,經常在抖音或微信公眾號中推送他們喜歡的內容來鞏固粉絲數量,以生動有趣的語言來吸引讀者,實現了《上饒日報·周末》與新媒體的融合。

突出地方特色,《上饒日報·周末》編輯記者常深入當地生活、探訪當地百姓,從當地群眾的角度發現新聞、報道新聞,甚至用當地老百姓的話寫他們的故事,結合受眾群體的需求,策劃了很多與當地群眾密切相關的社會熱點話題,甚至涉及一些比較敏感的話題,并對其進行深度報道或系列報道,深受當地群眾的歡迎。
從群眾的現實生活中汲取養料、尋找線索、提煉主題,加強策劃達到“小切口”開辟大格局的效果。為了不吵到在空調外機上筑巢產卵的斑鳩,家住上饒市區五三大道一小附近的李先生,決定這個夏天不開空調。給小鳥出生營造一個安靜環境。當前,上饒市正在創建全國文明城市,李先生和斑鳩的故事看似一件小事,所展現出的卻是一幅人與動物和諧相處的美麗畫卷。《上饒日報·周末》抓住這個城市文明不可輕視、不可或缺的細節,在頭版進行報道,見報后引起讀者的共鳴,點亮善待環境、善待生命的人性之光。
又如上饒日報社與上饒市城管委辦公室共同策劃的“市民最反感的十大最不文明行為”征集活動結束后,周末版記者深入基層采訪,針對市民投票選舉的七類不文明行為分別撰寫2000余字的頭條稿件,稿件推出后得到廣大讀者的認可,同時也在上饒市掀起了一股告別不文明行為的新風。
傳播信息,引導輿論,在創新中融合,在策劃中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風格。《上饒日報·周末》把關注人民群眾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與關注人民群眾最根本、最長遠的利益結合起來,進一步擴展了民生新聞的題材范圍,通過策劃選題,使一系列新聞呈現多視角、多層次,獲得更大的施展空間,從而增強了新聞的親和力,也辦成了市委市政府和普通百姓雙滿意的周末版。
地方黨報周末版只有明確自身的定位,才能獲得可持續發展。堅持在“服務群眾”“關注民生”的基礎上做好相關的選題策劃工作,挖掘新聞素材,使受眾了解事物發展的過程,才能確保地方黨報周末版最終的定位效果。此外,辦好周末版還要做到與時俱進,這就要求周末版采編人員守正創新,持續以改革補短板,以創新謀發展,不斷加快媒體融合。只有這樣,才能使地方黨報周末版獲得更加長期穩定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