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 偉
有關部門發布的《第48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1年6月,我國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9.44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8.88億,占網民整體的87.8%。”[1]河南平頂山西周時為武王宗室應侯封地應國,應國以“鷹”為圖騰,因此平頂山又稱“鷹城”。五六千年以前,我們勤勞睿智的先祖已經在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留下了新石器時代裴李崗文化、龍山文化和仰韶文化的遺址,曲藝文化、姓氏文化、瓷文化、黃帝文化等都可以在這里尋根溯源。那么在當下火熱的短視頻時代,如何將鷹城古韻悠長的歷史文化傳播、傳承是值得我們認真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課題。
近年來,學者們對鷹城地方歷史文化進行了深入研究,如秦方奇主編的《鷹城古韻:平頂山》,由平頂山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寫的《鷹城故事》(2006-2016平頂山非物質文化遺產)、《平頂山文化攬勝》系列叢書等,這些研究成果對鷹城歷史文化的傳播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根據收集到的資料,筆者進行了分類整理,列表如下:

2010 年,《文史知識》第11 期為“平頂山歷史文化專號”,刊登了平頂山歷史文化專家學者楊曉宇《墨子與飛鳶》、王山林《中州名剎風穴寺》、陳富志《大樹將軍馮異》、王國民《黃庭堅在葉縣》等論文30余篇。除此之外,在《平頂山學院學報》等其他期刊上刊登的有關平頂山歷史文化故事的文章有200余篇。
1.電臺、電視臺專題欄目。平頂山廣電總臺推出的《品味鷹城》《文化鷹城》欄目,旨在挖掘傳播平頂山文化名人、文化現象、文化活動等;另外平頂山教育電視臺開設有大型文化訪談類節目,至今已拍攝200余期。
2.專題紀錄片、宣傳片等。隨著媒體時代的到來,各級各類短視頻、宣傳片等日益受到重視,在省級、國家級平臺也獲得了更多的播出展示機會。專題片《河南平頂山李綠園:用心讀書 親近正人》2017年10月在中紀委網站“中國傳統中的家規”中首播,登上了國家級傳播平臺。2021年2月7日,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攬勝神州》欄目組策劃與制作的專題紀錄片《千年古城 豫見郟縣》在央視播出。2018年郟縣申報全國地名文化遺產的申報片《古風古韻——千年郟縣》,在優酷、西瓜等平臺廣泛播放,助力郟縣獲得“千年古縣”稱號。
3.官方短視頻。短視頻里講歷史、看文物是短視頻時代歷史文化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各媒體機構、博物館、高校、文化傳媒公司都開通了微信、抖音等視頻公眾號,利用短視頻的方式來介紹和傳播鷹城歷史文化。如平頂山博物館的《鷹蘊》系列短視頻,每集4分鐘,用直觀的形象、通俗的語言、故事性的敘事對一件件歷史文物進行全面的詮釋,讓受眾更加直觀地了解平頂山燦爛的歷史文化,如在《白玉線雕鷹》中,用生動的故事、唯美的畫面呈現了其作為平頂山市徽標志和精神象征。同時平頂山微報視頻公眾號推出的《豫味老家 鄉愁郟縣》《昭平湖姑嫂石的故事》等也在力爭全面地介紹平頂山歷史文化,但是點擊量、轉發量不太樂觀。在抖音平臺有一個名叫“明日互動”的抖音號,這是河南明日互動科技有限公司的官方賬號,它的初衷是“用腳步丈量河南,以赤心品讀中原”,立足于對河南文化名人及歷史故事的解讀和傳播,以短視頻的方式介紹中原文化,關于平頂山的有平頂山名稱的由來、劉姓起源、葉縣縣衙、寶豐酒文化故事等。但除演藝明星的介紹點擊量過萬之外,其他的視頻點擊量僅為幾百或者幾千。
4.個人自媒體平臺短視頻。除官方的各類視頻號之外,在自媒體時代,一些個人的公眾號如“平頂山街拍”“這里是平頂山”等,也都根據個人的專業愛好等傳播鷹城歷史文化,有對香山寺的介紹、有姓氏文化的介紹、有古寨村落的介紹等,但也存在著對歷史文化內涵挖掘不夠、視頻制作粗糙等諸多問題。
面對如此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眾多的傳播方式、傳播平臺,除影響比較大的馬街書會的傳播相對廣泛之外,其他歷史文化故事的傳播還有待提高。筆者以對鷹城歷史文化的認知度為切入點,針對不同學歷層次、不同年齡階段、不同工作性質的平頂山居民群眾發放了1000份調查問卷,結合問卷情況,總結分析了鷹城歷史文化在傳播方面面臨的挑戰有以下幾個方面。
平頂山地區擁有豐厚的文化資源,但根據走訪調查,普通民眾中對平頂山地區擁有的這些文化了解的人不多。戲曲文化、魔術之鄉可能因為馬街書會的存在和宣傳而家喻戶曉,但對于牛郎織女、葉公好龍、西游記、白龜山等平頂山當地的神話傳說知之甚少。能夠引起文化效應、讓人們引起關注、津津樂道的除了馬街書會、汝瓷文化外,其他的如觀音文化、墨子文化等影響力則較小,無法彰顯其生命力和影響力,以致無法更好地被人們熟知,更無法得到更好的傳播。
近年來,借助于報紙雜志、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傳播方式,鷹城文化在國內外傳播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制作了以《河南平頂山李綠園:用心讀書 親近正人》《千年古城 豫見郟縣》《古風古韻——千年郟縣》等為代表的平頂山區域形象宣傳片,在一定層面上傳播了鷹城文化,尤其是汝瓷文化、戲曲文化。但是其他文化的傳播卻發展緩慢,并且在傳播的過程中也暴露出了傳播模式單一、傳播內容質量不高等諸多問題,難以全面深入地展示鷹城文化的內核。
在人人都是媒體的時代,每個人都可以通過自媒體平臺來為社會的發展、文化的傳承發聲,而“短視頻恰恰是傳播、參與社會發展建設門檻最低的一種方式”“短視頻對參與者表達能力的要求也是最低的,并為不同的表達形式和內容提供了廣泛的寬容度”。[2]由于傳播主體的大眾化、多層化,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傳播內容的淺層化和碎片化。部分視頻對歷史文化故事存在斷章取義或景觀化現象;有些視頻發布者為了賺取粉絲和點贊量不惜玩弄噱頭,造成傳播內容的低俗化或過分娛樂化,而文化的傳播與接受除了具象的表現形態、視覺的快感之外,還有更深層次的文化內涵,鷹城文化如何才能夠更好地、更具有體系性地傳播,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武漢大學單波教授指出“短視頻令傳統文化以新形式植根于人類交往的精神世界”。近年來,中原文化在利用短視頻傳播方面取得巨大的成效,如2021年河南衛視春晚節目《唐宮夜宴》、飛天洛神舞《祁》,將新技術、新手段與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有機融合,以視頻的形式將美輪美奐的唐代樂舞仕女和洛神形象演繹得淋漓盡致,并借助不同的傳播平臺傳播給更多的受眾,讓大家對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有了更加深刻的感受和體驗,這也為我們尋求鷹城歷史文化傳播路徑帶來了一定的啟示。
傳承和傳播鷹城文化,在傳播內容上我們必須打破地域限制,統籌全市文化資源,深入挖掘鷹城文化的精髓和要點。
1.姓氏文化
根據有關文獻記載,在平頂山地區起源的姓氏,有應、劉、葉、墨、黑、郟、梁、汝、栢、魯等。平頂山除是以上姓氏的祖源地外,也是一些姓氏的郡望地,如張姓,是漢代張良的故里;馮姓,是東漢大樹將軍馮異的故里;韓姓,是東漢君賜龍淵劍而譽滿朝野的韓棱的故里;岳姓,是宋代抗金名將岳飛的后裔(也有說是岳家軍留下的一支,岳飛被害后,集體留在滍水北渡鎮改為岳姓。他們的后人遷徙四方后,就以平頂山地區為祖居地或郡望地)。
姓氏作為家族系統的標識,千百年來維系著中華民族的血脈聯系,承載著一個地域的早期文明和文化記憶。姓氏文化是整個中華民族的根脈所在,中華姓氏在中原源起,更是中原獨特的文化稟賦,我們要用各種方法持續強化姓氏文化的海內外交流與傳播,服務于“一帶一路”建設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2.墨子文化
墨子,戰國時期的思想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出生在平頂山魯山縣堯山鎮西竹園村。魯山縣熊背鄉現存有黑隱寺、土掉溝、坑布崖、墨子城等古代遺址,據說這是墨子晚年隱居的地方。作為墨子出生地的平頂山魯山縣,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墨子文化之鄉”,因此傳承和發揚墨子文化我們責無旁貸。
3.紅色歷史文化
紅色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平頂山雖然1957年建市,但行政建制源遠流長,百余年的革命斗爭涌現出了許多值得名標青史的英雄豪杰、仁人志士,留下了許多重要的革命遺跡。據不完全統計,遍布平頂山各縣(市)區的革命遺跡有近百處,如曹溝革命舊址、豫西革命紀念館等;革命先烈、愛國志士如農民起義領袖白朗、河南婦女解放運動的先驅余自修、抗日愛國將領任應岐等。每一種文化精神都有其豐富的內涵和全方位的立體資源結構,挖掘這些紅色歷史文化獨特的內涵,推動平頂山紅色歷史文化走向世界舞臺。平頂山博物館拍攝的紅色短視頻《從未遠去的時代背影》,講述了解放郟縣戰斗中解放軍戰士衛小堂的革命戰爭故事,該視頻榮獲全國第二屆“追尋先烈足跡”紅色短視頻網上征集展示活動優秀作品獎,這也為我們挖掘和傳播紅色歷史文化開辟了新的道路。
4.地方作家作品中的歷史文化故事
依托寫實性的平頂山籍現代作家作品,凸顯鷹城現代作家的成就,形成文化品牌、傳播鷹城文化。如袁占才的《魯山風韻》中關于牛郎織女傳說在魯山流傳的記錄為論證河南平頂山魯山是牛郎織女傳說的發源地提供了一種文學證據,為平頂山打造“七夕”文化提供了學術支撐。我們應在此基礎上做深入研究,大力挖掘牛郎織女的相關資源,把“牛郎織女”和“東方情人節”的文化品牌推向海內外。
首先是要加強對傳播內容的引導。優質內容生產是短視頻持續發展的核心競爭力。海量的傳播內容、多樣化的文化輸出方式、飛速的傳播速度,需要政府部門、主流媒體加強監督和引導,在對外文化傳播的過程中樹立正面形象,傳播內容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以免讓受眾對鷹城文化產生誤解。
其次要充分發揮專業人才的骨干力量。短視頻作為影像類文創產品,文案的創作及視頻的剪輯、制作與傳播都需要相關專業的專家、學者和專業的團隊參與,因為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歷史文化故事,不是簡單地將歷史文化以敘事的形式進行影像化傳播,而是需要在尊重歷史的基礎上,用受眾易于接受的話語元素和形象的畫面將歷史文化的精髓和內涵提煉呈現出來,在短暫的時間里讓歷史文化深入人心,更好地傳播歷史文化。
如平頂山學院充分發揮高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重要使命,開辦“墨子學院”,發動歷史、文學、傳媒等相關專業背景的專家學者的力量,對墨學文獻進行全面系統的挖掘、整理和再生產,全方位、多層面地傳播墨學文化。
不同的傳播平臺具有不同的傳播特點,擁有不同的受眾群體。抖音平臺用戶較為廣泛,受眾更愛淺顯易懂的內容;B站用戶多為年輕人群體,受眾更側重于知識類的分享;視頻號用戶更強調“身份感”,內容上更多的是圍繞公眾號內容展開的。所以我們應根據不同平臺的特點和受眾群體發布不完全相同的視頻內容,開展文化的植入與滲透,實現多平臺、個性化傳播,擴大受眾群體,促進歷史文化的有效傳播。
平頂山博物館《鷹蘊》系列現已播出兩季50集,如《鄧公銅簋》《明十二生肖三彩俑》《白玉線雕鷹》等短視頻在學習強國、大河網、新華網播出后,點擊量過百萬,目前《鷹蘊》第一季21集的點擊總量已突破1500萬。這也為歷史文化短視頻的傳播提供了范例。
國家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交流,歷史文化折射出中國歷史的軌跡。在視頻化時代,相信短視頻以其新的傳播理念和傳播方式一定可以充分發揮其文化傳播的巨大能力,令歷史文化以新形式植根于人類交往的精神世界,推動歷史文化的傳承與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