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曉彤
(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經管學部 山東濟南 250013)
數字普惠金融是借助數字技術,憑借便捷、普遍、低成本、低門檻的優勢,為社會各個階層和群體提供適當、有效的金融服務,全面提高了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一方面能更好地發揮長尾效應,讓農村居民、中小企業享受到優質的金融服務,激發中國金融市場活力、整合金融資源,促進金融更好地服務于實體經濟;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利用計算機技術,整合數據信息,建立數據共享平臺,提高了交易效率,降低了交易成本與風險控制成本。近年來,隨著數字科技的發展與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制度更加健全、應用更加豐富,促使新服務、新業態不斷涌現。
居民消費是促進經濟增長的原動力,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促進居民消費是解決當下經濟下行難題,保障經濟平穩發展的重要舉措。穩健的居民消費一方面依賴于政府和市場的調控,另一方面依賴于金融科技等新興產業的支撐。數字普惠金融的推進,為農村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帶來了巨大助力,改善了消費者的消費體驗,促進了消費行為的產生。
由圖1可知,2011—2019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呈不斷下降趨勢,且于2019年達到聯合國的富足標準。受新冠疫情影響,2020—2021年我國農村的恩格爾系數有所上升,但依舊維持在相對富裕水平,這說明我國農村居民的經濟實力越來越強,面對突發事件仍然穩健,農村的消費結構、消費水平不斷升級,消費潛力越來越大。

圖1 2011—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
如圖2所示,2011—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均是逐年增加的,但與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圖2 2011—2021年我國城鄉居民人均收支情況
2.2.1 農村居民人均收入較少
農村居民的收入來源大多是傳統農業或者外出打工,收入來源單一、增長緩慢且不可控因素較大。收入低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抑制了農村的經濟活力,是導致居民消費差距大的重要原因。
2.2.2 農村地區基礎設施還需完善
農村地區在網絡、交通等硬性設施方面仍與城鎮有較大差距。(1)尚未建立高效的現代化流通體系,商業網點少、規模小且布局分散,商品檔次相對較低;(2)商業經營方式落后,消費環境整體較差,無法及時滿足農村消費者的消費需求,消費成本也相對較高,制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行為。
2.2.3 農村居民消費觀念普遍落后
一是消費相對保守,精神消費、教育消費相對較少,奉行求穩求儉、求實求廉的傳統消費心理,商品價格對于農村居民的購買決策有較大影響;二是我國農村居民積累性支出較為常見,通常是多年積累儲蓄后集中消費于房屋、車輛購置或子女婚嫁等;三是消費的從眾心理較強,大部分農村居民獲取購物信息的渠道相對閉塞,耳目相傳、從眾購買的現象較為普遍。
圖3是我國農村居民2021年人均消費結構圖,2021年我國農村居民的人均消費支出達15916元,基本生活消費支出占比過高,而衣著、教育文化和娛樂等消費支出占比較少,消費結構有待優化。消費支出結構表明,農村居民還是著重于生存型消費,享受型消費、發展型消費還有較大潛力。這也意味著當前我國農村居民的消費觀念相對落后,生活水平依舊不高。

圖3 2021年農村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結構
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微信、支付寶、網銀等數字化支付方式,為農村居民消費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減少了居民消費的時間成本和交易成本,提高了消費效率,提升了消費者效用;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的發展推動了美團、淘寶等網絡購物平臺的出現,在農村地區建立了較為健全的網絡體系與物流體系,拓寬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渠道,補足了農村商業網點少、供應產品不全面的缺陷,使農村居民的消費需求能夠及時得到滿足,并形成良好的購物體驗。此外,行為金融學相關研究表明,數字化支付與現金支付帶來的心理體驗不同,消費者對現金消費更加敏感,數字化支付的推廣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消費者的購物欲望,改善了消費者的購物體驗,從而促進了消費行為的產生。
數字普惠金融從多方面助力農村居民收入的增加,為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能力提供了保障。一方面,許多農村地區在數字普惠金融的背景下,利用計算機技術,基于農村當地特色,發展電子商務、鄉村旅游、鄉村直播等新業態,為農村居民帶來新的收入來源;另一方面,數字普惠金融降低了理財產品的準入門檻,促進了理財產品的創新,提供了多樣化的理財服務,理財過程也變得更加公開透明、安全高效,幫助農村居民將儲蓄合理利用,獲取穩定收益,保證了農村居民收入來源的多樣化。
數字普惠金融降低了農村居民的借貸門檻,緩解了交易雙方信息不對稱的局面,減少了銀行等金融機構的風險防控成本、運營成本,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為農村“長尾人群”提供消費信貸,使其獲得流動性資金,滿足了農村居民的跨期消費,幫助農村居民購置房屋、車輛、農用機器等大型耐用品,激發新的消費熱點,鼓勵農村居民進行消費。
保險是重要的金融產品,也是農村居民參與金融服務最普遍的途徑。數字普惠金融帶動了保險產品的多樣化創新,發展了一系列適合農村居民的保險產品,通過電腦、手機等方式向其投放產品信息,使具有投保意愿的農村居民可以直接選擇所需保險進行投保。保險的普惠增加了農村居民未來的保障,改變了傳統的消費觀念,促進了即時消費;另外,保險也是一種風險管理手段,可以對沖風險,增加農村居民的生活幸福感。
隨著科學技術的持續變革,數字普惠金融與鄉村建設不斷融合,帶動鄉村實現數字化、現代化,促進了農村產業的發展和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數字普惠金融背景下,農村居民增強了消費自信、提高了消費自由,為提升我國農村居民消費能力,促進我國國民經濟活力不斷增強,應不斷健全數字普惠金融的相關戰略。
(1)不斷完善農村地區商業網點、道路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的建設和管理,積極推進5G網絡布局,鼓勵電信運營企業推出面向貧困戶的網絡資費優惠,加快農村物聯網建設部署,深入貫徹數字技術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中的應用。
(2)建立信用網絡,利用數字技術多方位收集農村居民的信用信息,運用科學的信用評級制度和體系,建立征信數據庫和信用共享平臺,使農村居民能夠高效便捷地享受信貸服務,也幫助銀行等金融機構抓住了長尾客戶,同時又減少了風險防控成本。
一方面,加大相關金融知識的普及,在農村地區建立優良的數字普惠金融知識理論基礎。提高農村的數字化建設,增強農村數字化創新能力,將農村資源進行數字化統籌管理,加快農村產業數字化轉型,推進“互聯網+”在農村發展中的應用,深入貫徹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的使用廣度和深度;另一方面,農村要抓住數字普惠金融大力發展的契機,立足本土特色,發揮本土優勢,發展農村新業態,創建農村業務發展新模式,建立農產品網絡銷售的供應鏈體系、運營服務體系和支持保障體系,使電子商務、文體旅游逐步智慧化。
要不斷提升農村居民的數字化意識,培育數字化技術,提高數字化消費觀念,讓積極的消費觀走進農民的心里。在提高農村居民的消費活力上,首先,利用大數據等計算機技術選擇農村居民有消費傾向的商品進行精準投放,同時建立物流、倉儲網點,提高相關服務水平,為居民網絡消費提供保障;其次,鼓勵銀行等金融機構對農村居民提供相應的信貸產品,加大房屋建設、車輛購置、農用機械等商品的信貸力度,激發新的消費熱點,促進消費;最后,改善理財觀念,灌輸多樣化的理財思想,改變傳統的存款配置思想,增強農村居民積蓄的流動性。
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新技術、新理念帶動了農村居民消費全方位、根本性的變革,既要看到數字普惠金融帶來的長期發展,又要清楚新技術、新政策帶來的風險效應,要立足實際,合理進行管理規劃。農村居民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相關的金融知識、風險防范能力比較欠缺,應當建立完善的風險監管體系,構建農村征信系統,打造信息共享平臺。相關機構要做好金融防范知識的普及工作,預防金融違法事件的發生,征求多方意見,建立相關的規章制度,維護好農村居民、相關金融機構的合法權益,增強農村居民對于數字普惠金融的信賴感,構建優良的金融環境。
數字普惠金融憑借其便捷、普遍的特性為農村居民帶來了優良的支付、購物、信貸等體驗,并開發了電商、直播等新型致富渠道,改善了農村居民的消費環境,轉變了農村居民落后的消費觀念,滿足農村居民的消費訴求,激發了農村居民的消費潛力。以提升農村地區消費水平為目標,在數字普惠金融背景下,要繼續加強農村居民基礎設施建設,加大相關金融知識的宣傳力度,深入貫徹數字普惠金融在農村地區應用的廣度和深度,此外要建立優良的數字金融市場監管體系,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保障農村居民的合法權益,增強農村居民消費信心與對數字化金融的信賴。